学科分类
/ 11
206 个结果
  • 简介:在美国,新闻媒体依靠宪法第一修正案所赋予的权力,成为与政府、国会、最高法院配合行动的“政府的第四部门”,影响着美国的政治政策乃至政治结构,它们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的同时,也依赖于政治、受制于政治权力。一、美国法律与新闻媒体美国是一个强调民主与自由的国家,在这个国度里,新闻媒体也享有着宽松而广泛的自由。媒体可以把总统称为“骗子”,也可以将议员称为“猪”,他们可以窥探包括总统在内的所有政客的隐私,也可以将通过某种渠道所获得的政府机密公诸于世(“五角大楼文件案”)。他们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胆量,主要还是由于其在某种程度上享受着美国宪法和法律的直接保护。

  • 标签: 美国媒体 政治结构 解析 网络 新闻媒体 政治权力
  • 简介:互联网自诞生就以信息的储存、传递与共享为要义,其存在依靠每一个用户作为参与者的贡献。作为一种媒介技术,互联网经历了Web1.0、Web2.0到Web3.0等数次演变,从挑战传统信息控制、颠覆传播关系、重建媒介权力生态等不同层面冲击着大众传媒对信息的垄断权。人工智能作为当下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重心,广泛介入网络媒体的信息生产与传播领域。在此媒介发展背景下,需要对作为大众传播时代经典范式的拉斯韦尔模式进行反思,互联网媒介重新诠释了拉斯韦尔模式的各个核心要素,以其变革力量重塑这些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从传受关系来看,新闻写作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提高新闻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变革了新闻传播生态。人与技术的'座架式'关系取代了大众传播中的发送者-接收者之间的二元关系。人工智能技术强大的数据信息统计、存储、采集、分析功能,以及精准的信息传播能力,取代了传统媒体的'发送者'主体地位,同时也几乎掌控了普通受众作为'接收者'的信息、娱乐、社交,这恰恰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座架'力量对现代传媒稳固结构的内部拆解。传播渠道方面,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介'层出不穷,网络媒介几乎不需要有'专业化'的传媒人的操作,人工智能既可以替代记者、编辑对信息进行智能把关,还可以替代媒介经营人员,实现注意力变现与媒介营销。传播渠道的专业化壁垒被打破,组织结构全面革新,并由此带来行政规制的普遍失效。在互联网'用户创造内容'(UGC,UserGeneratedContent)的信息生产模式下,'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传者'成为可能。网络内容的用户自生产消解了大众传媒的内容生产权。新闻专业主义所追求的一系列行业规范被颠覆和抛弃,新闻机构的品牌享有与受众覆盖越来越难以兼得。这直接导致传播效果的指向性模糊

  • 标签: 网络媒体 人工智能 拉斯韦尔模式 用户生产内容
  • 简介:我们国内的电信运营商在英特网信息服务领域主要还是提供网络服务.但是信息服务是很大一个市场.我们电信网也在向信息网转变.电信网功能在提升,所以我们运营商也在向信息领域拓展我们的业务,我们的定位

  • 标签: 中国网通集团 冷荣泉 电信运营商 信息服务 电信网 网络服务
  • 简介:借助特殊的文本构式和传播机制,网络流行体成为一种在线协作式记忆文本,记录着中国网民的现实境遇与集体心态,反映了主体情感和市民生活的深层结构。通过对501位青年网民的经验研究,从流行性语言这一微观层面切入,探究青年网民的集体记忆实践,可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研究发现,互联网改变了记忆建构的时空边界,使'在线记忆'具有合法性,14个典型的网络流行体进入了青年网民的集体记忆,构成了四类记忆主题,'民本立场'成为其集体记忆的意识形态特征。在集体记忆的建构与书写中,由'人本位'到'事本位'的变化成为互联网时代记忆言说重要的逻辑转向。在此转向中的记忆实践最终搅动着既有的话语格局,昭示着话语民主的可能性,勾勒出权力共生的图景。

  • 标签: 网络流行体 集体记忆 青年网民 话语权力
  • 简介:近年来在国家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中多次提及社交媒体意识形态建设阵地的作用。将话语抗争视作社交网络影响青年价值观的中介变量,通过调研和访谈,描绘社交媒体话语抗争对青年价值观的强关系影响范式,其中包含了对价值观去中心化的解构,以及在形似公共领域话语环境中的重构。适当纠偏和引导非理性的话语抗争,对营造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意义深远,创新价值观教育体系、以“互联网+政务”模式为青年提供有效的政治参与平台、重塑意见领袖、规范社交媒体编辑的把关等,都是值得尝试的途径。

  • 标签: 社交媒体 青年 价值观 话语抗争
  • 简介:立足赋权理论视角,通过针对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网民个体的问卷调查,呈现了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网民的个体赋权现状,阐述并检验了参与式网络传播行为对个体赋权的影响。研究表明:网民个体自我、人际和社会参与三层次的赋权程度呈逐层弱化分布,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网民个体自我层次的赋权程度有显著差异。互联网使用强度和网络内容生产意愿对网民自我、人际和社会参与三层次个体赋权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不同的互联网使用需求偏好、信息处理方式和网络内容生产偏好对网民个体三层次赋权程度的影响有所差异。参与式网络传播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网民个体的赋权状态,且社会个体赋权依然受制于社会结构性因素。

  • 标签: 互联网使用 网络内容生产 个体赋权 社会经济地位
  • 简介:2008年1月中旬,“中国网站排名”网(www.Chinarank.org.cn)显示了“新闻分类前十名”网站,腾讯新闻、新华网、新浪新闻、网易新闻、凤凰网、搜狐新闻、人民网、联合早报网、中国经济网、百度新闻等十家网站名列其中。这表明,相对于国内外许多同类的中文网站,包括商业新闻网站与传统新闻媒体网站,这十家新闻网站已处于流量垄断地位。

  • 标签: 新闻分类 网站首页 版式设计 网络传播 价值 眼球
  • 简介:本文通过观察特朗普上台前后网络方面的政策主张,重点分析特朗普百日新政期间的整体执政举措和政策取向,以及碎片化的网络相关言论和举措,以对中美网络安全问题作出一些基本的研判。总体上,特朗普时期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将下降,相对于奥巴马时期的紧张局势将大大缓解,但由于网络空间问题本身固有的重要性、综合性和易燃易爆性,以及网络空间本身巨大的利益关系和决策机制的复杂性,我们仍然需要在热点问题上有着明确的对策和应对预案。

  • 标签: 特朗普 网络安全 中美关系
  • 简介:网络直播平台吸引了以青年为主体的巨大受众群体,但是,网络直播平台的采纳在青年群体内部形成了显著的数字接入鸿沟。目前,由于网络直播产业的崛起速度很快,学界对数字鸿沟的产生因素了解甚少。文章使用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期望满足理论来作为理论框架,通过两个独立的探索性的调查来考察影响青年群体采纳意图及持续使用网络直播平台的因素。发现产生这种数字鸿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采纳者对直播平台的态度能够促进其持续使用的意图,但非采纳者的态度与其采纳意图负相关;采纳者的主观规范能够促进其持续使用的意图,而非采纳者的主观规范与其采纳意图无关。从社交网络内部的互动来看,基于身边社群的互动均能够促进群体内部主观规范的形成,但对于采纳者和非采纳者来说,形成的主观规范是对立的。在这种情况下,青年群体因为网络直播平台的数字接入鸿沟已经发展成为显著的文化分隔。

  • 标签: 网络直播 青年群体 数字鸿沟 接入沟 文化分隔
  • 简介:网络舆情回应与引导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政府行政的重点。本文从互动视角出发,以天津港大爆炸为例分析突发网络舆情政府回应的现状,认为其中依然存在回应滞后、态度被动等问题,认为强化互动、建立健全回应机制是政府回应未来发展的方向。

  • 标签: 网络舆情 政府回应 互动
  • 简介:网络高度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使网民同时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解读者,网络流行语的兴起便是重要体现。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民,特别是青年网民的媒介素养,采取积极手段提升青年网民的媒介素养,对促进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良性传播与优化网络环境具有重大价值。

  • 标签: 新媒体环境 青年网民 媒介素养 网络流行语
  • 简介: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人们所使用的表情包不仅能够帮助网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还能传播群体情感、反映社会现实。表情包以视觉符号再现各种表情、动作及姿态,直击人的视觉感官,激发人的情感反应,唤起个体情绪,集聚集体情感。研究认为表情包虽然是一种非语言符号,但它在网络动员中可以通过生产替身来代替人的真实肉身实现身体的虚拟在场。人的主体也就脱离肉体进入表情包生产的替身中,同其他群体进行身体互动、感知在场的环境和氛围,分享各自的情感体验并进行情感互动与情感共享,满足了群体互动仪式开展的相关要素。表情包的本质功能为情感表达,因此在互动仪式中网络表情包能够进行群体的情感动员。表情包唤起的情感正义的动力机制为情感动员提供源源不断的情感能量,并通过情绪感染与情感展演等策略使群体成员达到情感共鸣、情感共振、情感愉悦的效果;表情包塑造的情感共同体能够维系群体的情感纽带、促进群体团结,最后建构出情感记忆以存储仪式的情感能量,成为群体的象征物并不断进行自我进化,以此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 标签: 互动仪式链 表情包 情感动员 帝吧出征
  • 简介:《打舆晒网》是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重磅推出中国首档"脱口秀网络新闻"栏目,节目编排上采取电视评论与网络新闻的双重表现手法,用电视载体解读网络新闻事件和国内外新闻,以崭新的视角和理念体现尖锐的评介和网络原创的搞怪稀奇。

  • 标签: 网络新闻 电视评论 娱乐性 人文关怀
  • 简介:2013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并表决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两会不仅是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所有媒体报道的重头戏。本文以人民网和新浪网为例,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比分析不同网络媒体对“两会”报道的异同。

  • 标签: 两会 人民网 新浪网
  • 简介:作为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一向骄傲地面对同行与企业。店大当然可能欺客,不管年轻英俊的李彦宏怎样想,只要标准的制定权在自己手里,百度即使欺客似乎也是有“底气”的。然而当三鹿事件最终浮出水面时,百度的“底气”似乎也招来了社会不少的质疑与声讨。

  • 标签: 百度 十字路口 事件 网络 奶粉 中文搜索引擎
  • 简介:本文以“南京梧桐树事件”为分析案例,探讨网民在挑战官方政策合法性的过程中,如何采用话语转译与意义勾连两种话语和行动策略,进行情感动员、资源动员与“政治机遇”扩大。这对于管理部门深入理解网络集体行动的多元逻辑、正确面对冲突与矛盾、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启示意义。

  • 标签: 话语转译 意义勾连 互联网
  • 简介:网络群体事件是我国近年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多种因素差异,国外没有出现如我国的研究聚集现象。我国研究基本表现为研究面广,研究逐步深入,研究逐年增长的特征,并且研究触及诸如概念界定、分类即生成机制等不同领域;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综合研究分析,网络群体事件的研究基本趋势表现为三个方面。

  • 标签: 网络群体事件 研究现状 趋势
  • 简介:以微信用户为研究对象,考察微信使用、微信群网络的大小以及网络信任三个因素对信息传递与意见寻求的影响。与此前研究关注的普遍的社交媒体使用不同,这一研究聚焦在微信这一特殊的互动情境,并尝试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微信群聊构成的群网络对人们的网络传播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构方程模型呈现出五个变量之间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微信群网络的大小与网络信任呈显著的负相关,即当用户的微信群网络越大,用户对其关系网络持有更低的信任度;然而,用户对微信的使用程度与网络信任却呈显著的正相关。研究模型还呈现了网络信任显著的中介影响。用户对微信的使用程度越高,越倾向于信任微信构成的社交网络关系,进而更倾向于在这一社交网络中寻求意见与传递信息。

  • 标签: 网络信任 信息传递 电子口碑 微信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