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7 个结果
  • 简介:天津当代作家林希通过"小的儿"形象的塑造,道说了一部天津卫侯氏家族的恩怨情仇。作为一个新旧时代交替的"妾","小的儿"宋燕芳通过"自身的努力"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卑秩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社会文化激烈动荡时期的一个婚恋脚注。这个人物形象对于封建宗法制家族的解构意义,传达了作者对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新的审视与思考。

  • 标签: “小的儿” 儒家传统文化 现代都市文化 时代悲歌
  • 简介:陈三立“格韵说”,上接魏晋以来格、韵论诗传统,下启近代诗学的革新意识,对清代以来愈演愈烈的唐宋诗之争进行分疏和整合。他唐宋诗精神气质为基础,吸纳同时代学术思想、诗歌文化理论精髓,汇入历史意识和生命的诗情,为新学j中击下中国传统诗歌树立美学典范,回应诗歌的未来路径问题。“格韵说”诗学的价值取向已突破传统诗学辞章文艺学的范围,成为具有文化观照和思想深度的文化诗学。陈三立也正是通过赋予传统诗学更丰富的时代新义,从而实现了传统诗学的近代转型。

  • 标签: 格韵 同光体 文化危机 诗学转型
  • 简介:美国社会注重公民道德的培养,其历史文化渊源在共和国早期的文学中就得到反映。美国文学奠基人之一凯瑟琳·塞齐威克的诸多作品家庭、女性与公民道德建构为核心,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其处女作《新英格兰故事》被认为是美国第一部家庭小说。小说表达了新共和国知识女性对家庭、国家、民族身份及公民道德培养等问题的热切关注,对新公民的品格和新人的道德行为及其所受的家庭、宗教、学校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各种影响做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

  • 标签: 家庭 典范女性 公民道德
  • 简介:本文通过臧僖伯和石碏两个人窥探先秦鲁隐公时期忠臣的精神气质。《左传》中记载了鲁隐公在位十一年的历史,透过记载,似乎能跨越千年感受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分析出他们可贵的精神品质。

  • 标签: 臧僖伯 石碏 直言进谏 大义灭亲
  • 简介:1948年,刘鬯从上海来到香港,与众多从中国内地来到香港的作家一样,本视香港为暂居之地,不意一住多年。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南来香港的作家徐訏、赵滋蕃、林适存、力匡、徐速等人都把乡愁和对香港的抗拒写入作品中,刘鬯同样有怀乡书写,但其作品与其他同时代的南来作家颇为不同之处,在于他对南来者文化处境的矛盾特别敏感,写出香港与上海在都市化上的类近而呈现于作者心中的矛盾。可能由于刘鬯本人1948年来港,在《香港时报》工作数年后,至1952年往新加坡报界任职,再于1957年返港,他把这两次来港的经历,部分反映在小说中。

  • 标签: 《过去的日子》 刘以鬯 《酒徒》 1948年 中国内地 五十年代
  • 简介:新文学后期海派徐打、苏青、张爱玲为主要代表,他们以上海为主要背景,注重抒写其传奇性故事、悲怆底色下的传奇人物、传奇中蕴涵的时代基色等,其后期海派因传奇抒写而独树~帜,备受读者的喜爱和好评。本文探究其特征,以期寻求到后期海派对新文学的独特贡献。

  • 标签: 新文学 后期海派 传奇
  • 简介:瑞妮和艾可哈特是美国南方作家尤多拉·韦尔蒂精心塑造的两位叛逆女性形象,在小说集《金苹果》中,两个角色被植入特定的淑女文化语境当中,身体意象的叙写内含了丰富的隐喻象征。本文从身体审美的视角出发,分析具体身体描述的社会文化内涵,探寻两位女性如何借助身体表达展现精神层面的反叛、获取社会认同及最终实现自我。通过这两个角色对美国淑女文化传统价值观的消解,身体叙述所隐喻的美国南方文化嬗变得以生动呈现。

  • 标签: 韦尔蒂 《金苹果》 身体 淑女文化
  • 简介:本文2005年度获得川端康成文学奖的短篇小说集《枯叶中的蓝色火焰》中的《棒球王》为主要解读对象,试图分析记忆和叙述在过原登的小说艺术中发挥的作用,剖析贯穿在他小说中的暴力隐喻。追寻小说实践的轨迹,体会读者在小说的细节描写和叙述之中获得的艺术享受。

  • 标签: 辻原登 《棒球王》记忆 叙述 暴力
  • 简介:无论是《达·芬奇密码》的英文源文本还是两个中文目标文本在语言表述上都有许多模糊之处。根据这些模糊言语各自的特点和属性,本文将它们分别划归为三个大的类别,亦称三个不同的层面,即语言时空层面、文化时空层面、修辞时空层面。在语言时空层面,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在文化时空层面,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可以来自文化意义(包括由文化所指产生的意义)或文化背景(即特定言语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使用)上的模糊;在修辞时空层面,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通常在于修辞意义(包括由诸如双关语、字谜等文字游戏所产生的意义)或修辞手段运用层面(包括文字游戏、借代等手段在不同语言中均运用)上的模糊等等。翻译中对于上述模糊话语的处理最常用的手法是以“模糊”译“模糊”,再从这一基本手法衍生出“模糊译部分模糊”、“轻度模糊译强度模糊”或“强度模糊译轻度模糊”等无限多的方法和策略。

  • 标签: 跨文化交际 模糊话语 《达·芬奇密码》
  • 简介:金东仁的《土豆》(1925)和李泰俊的《农民》(1939)是韩国现代文学中描绘华人形象的代表作品。《土豆》中的“王掌柜”是首次出现在韩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华人形象,也是当时朝鲜社会剧增的华人的典型代表。然而,该形象被描写成非道德的、反社会的人物,而促使这一形象生成的中心媒介就是“金钱”。透过该人物形象,可以窥视到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朝鲜社会对华人的看法。《农民》中的华人形象是聚集韩中矛盾焦点的主人公。但是,评价万宝山事件为背景出现的这些华人形象时,需要了解当时韩中之间的民族矛盾是由日本的殖民政策和舆论炒作所造成的,只有对这些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才能以正确的逻辑进行思考。但是,万宝山事件为背景进行叙述的小说《农民》并没有抓住这点,只朝鲜人取得水路开垦的胜利而收尾,并把与朝鲜人对峙的华人集团塑造成暴力团体,可以说,这是创作过于疏懒的结果。这种试图将超越意识形态的问题集中在民族层面的文学形象化,对后来朝鲜对华(人)的认识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批判的视角来解读这部作品。

  • 标签: 韩国现代小说 金东仁《土豆》 李泰俊《农民》 华人形象
  • 简介:全民抗战时期,儿童也是抗战中被宣传动员的重要对象。“中国儿童号”献机事件是全面抗战后全国儿童共同参与的集体性事件,具有儿童群体在抗战中被宣传鼓动用行动抗日爱国的代表性。不同类型的报刊都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和宣传,《抗战儿童》还出刊《儿童号献机特辑》对广大儿童进行宣传鼓动。以此事件为例,通过对比解读不同类型媒体对此事件报道的文本,可以分析战时媒体对儿童抗战动员活动的宣传鼓动特点和意义。

  • 标签: 抗战 献机 宣传鼓动 儿童
  • 简介:禅让传说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天道观念密切相关。本文借助近年来学界新思想史研究的思路,主要以《史记》为文本进行内外考察,力求梳理两者之间的关联,从而揭示禅让传说与古代思想史的关系。

  • 标签: 禅让 传说 天道 《史记》 新思想史
  • 简介: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成为可能,并且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作家和作品兼容中西方文化的特质。在悲剧这个属于西方美学的范畴里,中国剧作家用自身的体验来理解和学习人生、人性以及人类的普遍生存状况,并且在不断地为这个给人力量和崇拜的领域里注入属于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

  • 标签: 《雷雨》 中西文化 冲突 悲剧
  • 简介:才女张爱玲一生都是漂泊不定的流浪者,在不断的放逐中找寻自我。本文张爱玲自译英文短篇小说StaleMates—AShortStorySetintheTimeWhenLoveCametoChina的个案分析,探讨其在异质文化语境中如何借助自译这种对话方式,寻求自我同一性,建构文化身份认同的历程。

  • 标签: 文化身份 自译 回归
  • 简介:在辽宁现代文学发生期,除了大量小说、诗歌涌现之外,文学批评的文章也越来越多,很多评论家写作之余针对当时的文学现象、创作心得,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大背景下的新旧交锋等等展开讨论与批评,不乏一些有真知灼见的评论文章。其中穆儒丐发表得最多,很多已经涉及到文学理论的高度。作为编辑和作家,他的批评见地深入浅出,对读者和作者都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现代 发生期 文学批评 穆儒丐
  • 简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人性生成图——神化的人性、人化的人性和至美的人性。至美的人性才是沈从文所祈求的理想人性样式,他的短篇小说《丈夫》就为我们展现了这种"神人和"的至美人性,并且探讨了这种人性的两条回归路径。它体现了沈从文对理想人性的构想,在深层次上潜在地指向了至美人性境界的理想社会模式的建构。

  • 标签: 沈从文 《丈夫》 至美人性 理想社会
  • 简介:"礼"讲的是"人道"。"人道"即为人之道。当今时代,深入中国"礼"的文化渊源及本质内涵,重温中华民族"礼"的传统价值观,不仅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也有利于中国文明新形象的重塑。本文拟从礼的基本含义与功能、"三礼"的基本内容、"六礼"及其意义、"礼"与西方价值观比较等四个方面展开。

  • 标签: 人道 “三礼” “六礼” 传统价值观 西方价值观
  • 简介:“礼”讲的是“人道”。“人道”即为人之道。当今时代,深入中国“礼”的文化渊源及内涵本质,重温中华民族“礼”的传统价值观,不仅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也有利于中国文明新形象的重塑。本文拟从“礼”的基本含义与功能、“三礼”的基本内容、“六礼”及其意义、“礼”与西方价值观比较等四个方面展开。

  • 标签: 人道 “三礼” “六礼” 传统价值观 西方价值观
  • 简介:贝多芬是继巴赫、海顿、莫扎特以后欧洲音乐史上的又一位巨人。《英雄交响乐》,也叫《第三交响乐》,是一部资产阶级大革命的赞歌;1823年完成的《第九交响乐》是一部杰作,这是贝多芬的最后一部交响乐。贝多芬集古典派的大成,开浪漫派的先河,他不朽的艺术创造永远在艺术的殿堂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 标签: 贝多芬生平 第三交响乐 第九交响乐 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