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独立的物质解读方式是中国美术考古学学科成立的首要前提。面对考古物质所携带的复杂信息,中国美术考古的物质解读方式需建立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对立统一关系,在质分析的统合下,以量化比较还原历史形态,在物质形态、文化思考和艺术本体逻辑之间建构相互补充与平衡的分析模态,来确立其物质解读的方法自觉

  • 标签: 美术考古 美术考古学 考古物质 艺术本质 经验主义
  • 简介: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与巴黎有着不解之缘,巴黎对这位伟大作家的成长与成就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巴黎的文学历程与美学积累,使贝克特在民族与世界、文学与政治之间找到了最适合的位置,并帮助他铸就了爱尔兰文学在世界的辉煌。将贝克特的戏剧创作与巴黎进行文化地理视角下的考察,将为我们研究贝克特戏剧提供一个新的维度,有助于更加深刻、宏观地解读贝克特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的独特意义与价值。

  • 标签: 贝克特 巴黎 戏剧创作 文化地缘学
  • 简介:一、缘起由王璜生、邹跃进、李公明共同策划的"毛泽东时代美术(1942—1976)文献展",在广东美术馆举办后赴革命圣地延安举行学术研讨会并参观考察了杨家岭、枣园、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址等革命纪念地。此次研讨会与会学者共约40人,来自于文艺理论、

  • 标签: 毛泽东思想 美术理论 毛泽东时代 中国共产党 社会学 美术作品
  • 简介:摩尔的雕塑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符号角度去探寻摩尔雕塑中的符号——孔洞的意义。孔洞一方面作为空洞的形式,是摩尔雕塑中的能指载体,另一方面,由雕塑中虚空间的意义所引发的思考,构成其所指。由此,我们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

  • 标签: 符号学 摩尔雕塑 孔洞
  • 简介:本文从文化生态角度入手,通过分析青岛奥运滨海景观的改造实例,拓展到城市滨水景观与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进而强调景观设计中的文化生态思想对保持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文化生态学 青岛 奥运景观
  • 简介:“中国红”是多民族中国最重要的视觉象征符号。从他者命名到本土色尚,“红色中国”的视觉经验凝聚并非孤立僵化的历史遗存,而是一个不断生成、接纳、转化和传递的动态过程。“中国红”的符号建构和族群认同,体现了本土与外界器物交换、技术交换、制度交换和观念交换的历史成果。作为文化遗产的“中国红”也因此包涵两个面向:一是基于认同的文化统合力;二是强调区别的艺术生产力。

  • 标签: 中国红 传统色彩 丹砂 文化遗产 艺术人类学
  • 简介:人的五官,耳、目、口、鼻、身,前四者用于享受、体味美的生活,只有最后一样,它还创造生活的美。您的躯体,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它和大自然一样,可以发出和谐、美妙的音韵。天籁,就是自然的声音!天籁,就是您的声音!通俗歌曲、通俗唱法,把人与歌拢得更贴近,更平易、更自

  • 标签: 通俗唱法 通俗歌曲 丽音 出版 声音 自然
  • 简介:音乐历来被公认为最不可言说的一种艺术。人们普遍认为,语言和音乐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甚至“言说音乐”看起来就是一个生造的词组,一个把互不相干的东西强行捆绑在一起的“狮头羊妖”。因此,“如何言说音乐”似乎可以看作是一个关于音乐美学和音乐理论的“伪问题”。然而另一方面,人们却几乎从未放弃言说音乐的需求和努力。音乐史和音乐批评就是这种需求和努力的现实印证。如果我们还承认,那些音乐史和音乐批评毕竟不是毫无意义的,那么它们就足以说明,音乐不但具有言说的必要,而且具有某种言说的可能。只是这种“言说音乐”的必要和可能尚未引起以往音乐理论应有的关注罢了。但是假如我们以现象和美学的观点审视音乐艺术,则“如何言说音乐”的问题自然便会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试图以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多夫》为例,初步探讨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应当包括三个方面:为何说?说什么?如何说?

  • 标签: 罗曼·罗兰 音乐理论 现象学还原 语言 音乐家 海德格尔
  • 简介:在文化观念不断改变的时代下,消费观念使消费者、设计者和生产者更加注重商品包装设计的简约和可再生,包装设计作为一种视觉形象是符号学理论研究的范畴。本文在研究符号原理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将符号原理引入包装设计领域,指导包装设计。首先分析符号原理与药茶包装设计的联系,指出符号学理论在药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是必要可行的。其次从符号角度阐释包装设计过程中的六个要素。最后论述符号原理如何应用于药茶包装设计。

  • 标签: 药茶 符号学原理 正安中医 简约 再生
  • 简介:作为人类的一个分支学科,从欧美学术界引入的“VisualAnthropology”一词在中国被通译为影视人类,并在影像民族志实践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学科的继续拓展,“影视”这一限定词逐渐束缚了这一学科的多元实践与理论建构能力,并在某种程度上将其锁定在工具或方法的学术维度,缺乏与主体人类对话的理论平台,因此,理应建立影视人类、影像人类与视觉人类三个层次的分支学科,既坚守影像民族志摄制与研究之传统壁垒,又将人类视觉文化纳入到学术研究的视阈之中,才能为该学科发展开辟一条“由术及道”的学术道路。

  • 标签: 视觉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 影像 学科主体性
  • 简介:本文认为具有现代、创新、实践三个鲜明特点,其色彩艺术理论研究的建树和创新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1.关于色彩艺术的本质的揭示,2.首次提出了人类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色彩特性问题,3.对光与色、色彩与音乐的关系,做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 标签: 色彩艺术 音乐 概括 体现 揭示 建构
  • 简介:1949年以来,我国的民族学者、媒介工作者和独立导演拍摄了一批反映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主要创作于1960年代、1990年代和新世纪以来这三个时期。在对主要创作人员展开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时期上述人类纪录片创作方式的分析,以当代北方狩猎民族题材纪录片为案例,可以考察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影视人类实践的不同方式。虽然这三组纪录片的制作目的分别是民族的、艺术创作的以及个人表达,但都因对文化变迁的洞见而具有人类价值,其叙述方式则暗合了人类学理论本身从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向叙事、阐释和象征的转变。

  • 标签: 纪录片 影视人类学 鄂伦春族 鄂温克族
  • 简介:射日神话在我国各民族中广泛流传,体现了古人与大自然抗争,并希冀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心理。彝族和汉族在两千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相互交融,汉族的"后羿射日"神话和彝族"支格阿龙射日月"神话都刻有本民族文化与心理特点的印记,它是本民族先民对自然和所处世界的认识。文章即从汉、彝两个民族的射日神话着手,从两则神话的比较中看汉、彝文化的同与异。

  • 标签: 母题 后羿 支格阿龙 射日神话
  • 简介:弗吉尼亚·伍尔芙女士曾经应国际艺术家协会之约,发表有关"艺术家与政治"问题的看法。伍尔芙的态度和立场快速且坚定——艺术家关心政治是毋庸赘言的。但伍尔芙却来唱反调,在她看来,

  • 标签: 海峡两岸 艺术展 修辞学 社会学 感受力 当代
  • 简介:明素未谋面,偶见其画,辄多惊喜,日前经洪刚介绍偕夫人来访,始得相识.明擅画古人,画钟馗.画高人雅士.画村童.虽皆古人,其嬉笑恣肆.却尽显邻里众生相。明画之风格诚如玉圃所言。

  • 标签: 书法艺术 书法作品 书法家 书法美学
  • 简介:新闻摄影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广义是指整个新闻摄影事业,狭义指新闻摄影作品或与之直接相关联的过程、应用等(王萍.新闻摄影·设计艺术·版面设计[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06).9)。新闻摄影以新闻事件作为表现对象,在现场拍摄典型瞬间,真实、

  • 标签: 新闻摄影事业 艺术性 新闻摄影作品 新闻爱好者 版面设计 设计艺术
  • 简介:动物生活在纯粹的现实中。我们人类由于有符号能力,受观念支配,生活在符号所建构的现实中。换句话说,我们所谓的现实,其实并非客观的实在,而是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由符号建构出来的。

  • 标签: 现实 纯粹 现代性 建构 符号 客观
  • 简介:所有的设计都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是对创作或创造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设想理解为设计。而空间设计则是在完成指定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设计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并能加以施工实施的艺术创作活动。

  • 标签: 空间设计 创作行为 计划书 目的性 教学 审美需求
  • 简介:《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是一个有策划的主题艺术展,不是文献展,也不是图说历史。这是策展之初大家的共识。艺术展就要尊重艺术规律。一个艺术展,归根结底是要用艺术作品以及好的梳理、布展、传播等来感染观众,影响社会,这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把一样东西硬塞给观众。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同时也是我国现代文明(当然包括现代艺术)的发祥地。

  • 标签: 西方现代艺术 艺术节 策展人 展览策划 美术作品 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