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对克百断裂下盘二叠系砂砾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的氧、碳稳定同位素的年代效应进行较正,对其组成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氧稳定同位素较轻,主要位于-16‰-10‰(PD8),而碳稳定同位素变化较大,大部分处于0-9‰(PDB),少量小于-159‰(PDB).经过分析计算,认为研究区砂砾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形成于早成岩晚期、70-90℃淡水环境中,这种结果与当时的构造背景、沉积环境、气候条件相符合.

  • 标签: 克百断裂 二叠系 砂砾岩 碳酸盐 稳定同位素
  • 简介:根据四川地区北西向新构造的形成时间、切割关系、水系控制、内部压力、断裂活动、震中分布、裂度展布等特征,采用平面应力状态理论分析方法,确定现今区域主压应力为NE-SW向,在其控制下的局部发震机制及主压应力方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有别,并有规律可循。

  • 标签: 北西向断裂 应力集中带 发震机制 四川地区
  • 简介:江达弧内盆地位于西藏东部,现今被厚约10000m的三叠系所覆盖,三叠纪时该区以海相沉积为主,并以巨厚浊积岩与频繁火山活动形成的钙碱性系列弧火山岩为特征.在露头剖面上,识别出10个三级层序.这些层序共经历了37Ma的时间演化,估算每个层序平均所占时限为3.7Ma.研究认为层序形成的主控因素应是构造-火山、沉积物补给与海平面升降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响应,其中构造与弧火山作用起决定作用.

  • 标签: 弧内盆地 三叠纪 层序地层 西藏 形成机制 构造
  • 简介:以某变电站进站公路附近滑坡为例,通过对其工程地质条件的调查、结合滑坡基本特征,对滑坡的成因机制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公路切坡导致前缘滑塌,中上部坡体失去支撑而开始发生变形,雨季的数日降雨或短时强降雨最终使滑坡中部发生整体滑移破坏。据此定量评价滑坡于切坡前后,在天然工况和暴雨工况下的的稳定性。并依此提出合理的支护方案。

  • 标签: 公路切坡 成因机制 稳定性 支护方案
  • 简介:论述了氢化物的形成条件及其物理化学特性。探讨了岩浆中钛、铁、钒、磷元素的迁移富集机制。建立了钒钛磁铁矿成矿的化学模式。

  • 标签: 氢化物 成矿机制 化学模式 钒钛磁铁矿
  • 简介:塔里木坂块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前寒武纪陆核增生-地块形成,早古生代边缘裂解-开合拼贴,晚古生代裂谷叠加-板块统一,中新生代盆山耦合-地貌定型4个阶段.而它的边缘部分则经历了新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的陆核增生和相邻洋壳的消亡几个阶段.并且由于地壳发展的不均衡,形成了一些裂谷和裂陷槽.卡兰古MVT型铅锌矿床位于塔里木地块的西南缘-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板块交接部位的晚古生代乌依塔格-库尔良裂陷槽北段,属于西昆仑地区库斯拉甫-他龙铅锌成矿带的一部分,是区内最重要的、最典型的MVT型铅锌矿床之一.通过对该矿床野外考察和综合室内测试、岩矿鉴定研究分析,认为卡兰古铅锌矿是一种碳酸盐岩容矿的低温热液型矿,其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岩石、矿物组合、矿石结构构造等,均与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极为相似;该矿床的成矿机制可能是由于深层流体与油田卤水两种不同性质流体的混合而形成的.特别是通过对塔木、卡兰古等铅锌矿区的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矿物流体包裹体类型简单,多为液相,成矿流体是具有低温、高盐度、高密度等特征;与此同时还富含Ca2+、Mg2+、Na离子及有机烃类物质和硫化氢气体的热卤水.这些特征均与北美典型的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非常相似.它代表了塔里木西南缘该类型铅锌矿的成矿机制.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层之中,没有地幔物质成分的参与.在成矿作用过程中,成矿金属(铅锌)以硫氢配合物形式迁移.喜马拉雅期逆冲推覆褶皱作用所引发的大规模热卤水运移、循环,导致了矿物质的进一步富集、沉淀.

  • 标签: 成矿作用 塔里木盆地 铅锌矿床 成矿流体 成矿机制 热卤水
  • 简介:利用大地电磁测深法(MT)反映地质体的电性差异,首先可以确定地质体的空间展布、地质结构和构连;而由于地质体电阻率受地热水影响而降低,进而据此圈定地热水的分布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讨地热形成机制。在华北地台地热勘探中MT法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 标签: 大地电磁测深法 电阻率 电阻率异常 地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