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谭波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4-14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4期
  • 机构:(泸州市纳溪区人民医院四川纳溪646300)【中图分类号】R9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024-01今年60岁的老李在公园跳完广场舞往家走时,由于小区灯光昏暗,老李不小心被一块石头绊倒,幸好小区保安及时发现,老伴得知此事马上带着老李赶往医院,听了医生的建议,老李打算做髋关节的骨科手术,但是一想到手术中可能带来的疼痛就心存芥蒂,这不,骨科的医护人员在老李手术前特意做了思想工作,告诉老李髋部骨折,为什么高龄髋部受伤患者一定要开刀,手术时对高龄患者会采用哪些麻醉方法,以及在手术之后需要注意哪些事项,这样老李才开始配合医护人员,以下就像大家说说这些内容。1为什么高龄髋部受伤患者一定要开刀?老年人的髋部骨折主要是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很多人都把这个部位的骨折叫做“人生最后一次骨折”,老李由何尝不知道这并非危言耸听。在髋部骨折后,老年人一般都会对手术感到恐惧,哪怕每天卧床休息也不想做手术,哪怕是患者家属也因为害怕手术时带来很大的痛苦而建议卧床休养。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部位发生骨折愈合是不可以缺乏血管供给营养的,并且骨折之后很难愈合,而髋关节又是人行走中的关键部位。所以说,要是患者选择了卧床也就是间接选择了慢性死亡。2为什么髋部骨折会造成这么大的危害呢?其实归根结底是于卧床并发症!如果是单纯髋部骨折的话,对人体的危害并没有想象的严重,真正的麻烦在于患者卧床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并发症,这也是让这纯髋部骨折的可怕之处。由于髋关节骨折后,人的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会有影响,要是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就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恢复髋关节功能,下地行走也可以实现。要是不接受手术治疗,就可能至少要卧床3个月时间。髋部骨折主要发生在老年人身上,通常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开始衰退,还有很多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的老年人,要是卧床多数会选择平躺的姿势,想翻身十分困难,更别说站立了,这样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肯定不高,身心都会痛苦。同时,长期卧床还会导致痰液顺利排出困难,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坠积性肺炎,进而导致全身的感染。此外,泌尿系统感染、血栓褥疮、褥都会困扰着老年人。3手术时对高龄患者会采用哪些麻醉方法?3.1全身性麻醉麻醉医生会先给患者提供面罩吸氧,这样可以保证氧的补充,然后麻醉医生会快速给老人诱导气管插管,实现全身的麻醉,这种麻醉的药物主要是丙泊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为髋部骨折的患者实施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分析对患者术后隐性失血的情况。方法:样本来源: 2017年 8月~ 2019年 8月在我院接受髋部骨折治疗的患者,共 100例,按照奇偶法将样本均分为两组,比较 1组和比较 2组,比较 2组实施动力髋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比较 1组实施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术后隐性失血的情况。结果:比较 1组手术时间( 73.71±9.72) min明显长于比较 2组( 57.83±9.64) min( t=8.2024, P=0.0000),比较 1组首次下床时间( 13.95±2.56) d和愈合时间( 106.98±11.09) d均明显短于比较 2组( P< 0.05);比较 1组患者隐性失血量( 381.55±140.06) ml、血红蛋白丢失量( 22.21±4.79) ml以及总失血量( 531.86±149.48) ml明显高于比较 2组( P< 0.05)。结论: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应用于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其治疗效果明显好于经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但是术后的隐性失血量较多,因此在使用前应对患者进行应用前诊断,并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 标签: 髋部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 术后隐性失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致病菌群、抗生素耐药情况及其治疗费用。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88例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其泌尿系统感染发生情况。采用全自动细菌检定仪测定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通过药敏试验测定主要病原菌抗生素耐药性,比较三种抗生素药物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的费用及有效性。结果88例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中,发生泌尿系统感染者为46例(52.27%)。人口统计学数据结果显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或ASA等级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手术类型以及术中抗生素应用情况,主要致病菌群为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变形杆菌。

  • 标签: 髋部骨折 泌尿系统感染 危险因素 致病菌群 抗生素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髋部术后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2年1月接受髋部手术的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予周围神经阻滞配合喉罩全麻,对照组50例,予传统静脉麻醉,对比两组术前1天和术后第5天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以及术后进食和下床活动时间。结果:术前及术后5天,两组MoCA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术后进食和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髋部手术患者实施周围神经组织配合喉罩全麻,镇静效果稳定,可缩短术后进食和下床活动时间,并不会对术后认知造成不良影响,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麻醉方式 老年 髋部术后 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CSEA)应用于老年人髋部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取老年人股骨头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40例,选择L2-L3穿刺,到达硬膜外腔后用25G腰穿针刺入蛛网膜下腔,见脑脊液流出后给予0.75%布比卡因1ML-1.3ML加10%葡萄糖溶液0.2ML-0.3ML混合液,同时硬膜外腔置管,取头高(15度-20度)脚低位。结果麻醉效果好,肌肉松弛,生命体征平稳。结论CSEA阻滞效果完善,采用小剂量局麻药后低平面麻醉对循环呼吸系统干扰轻,比较适合老年人髋部手术。

  • 标签: 腰麻 硬膜外 联合麻醉 老年人 髋部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采用规范护理预防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在我院随机选取50例择期行髋部手术的患者并对其进行规范的护理,其内容主要包括护理评估、体位护理、健康教育、一般护理和康复指导几个方面,并对术后患者病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加以注意。结果在选取的50例患者中,有25例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有5例患者行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有15例,还有5例患者进行带肌蒂骨瓣或血管骨瓣移植术。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有5例,其中因继发性肺梗塞死亡的有1例,行血栓取出以及进行静脉滤器植入术的1例,行药物溶栓合并抗凝治疗的有3例,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对患者进行髋部手术后,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对患者进行健康的教育和规范化的围手术护理以及术后的康复指导,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 标签: 髋部术后 规范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髋部暂时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断方法,探讨对其进行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10月至2013年10于我院就诊的髋部暂时性骨质疏松症患者9例作为研究对象,临床给予体格、X线片、MRI影像检查资料进行确诊,并给予髋部制动配合药物进行保守治疗,并嘱患者适当休息。治疗6个月后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结果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髋部暂时性骨质疏松症,通过保守治疗6个月后患者Harris评分明显提升,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I是诊断髋部暂时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方法,临床诊断时要注意与其他髋关节疾病进行鉴别,该病病症属于自限性疾病,保守治疗即可痊愈,无须手术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髋部暂时性 骨质疏松症 诊断 保守治疗
  • 简介:摘要康复治疗在骨盆骨折和髋臼骨折的治疗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手术只是治疗过程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术后康复,要想恢复满意的功能是很困难的。骨盆骨折和髋臼骨折在手术治疗结束后或在保守治疗期间(无手术指征者),即应开始施行有效的康复治疗措施,使原发损伤达到尽可能理想的愈合,并尽可能的减少后遗症。在骨折急性期,骨科医生在确定治疗方案的同时应考虑康复问题,根据病情和治疗方法考虑制定康复计划并尽可能早期开始康复训练。这对于恢复髋关节的正常功能、防止髋关节内及关节周围粘连,防止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骨盆骨折 髋臼骨折 康复过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前路手术减压、自体骨植骨及颈椎带锁钢板和或钛网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以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颈椎即获稳定,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植骨在3~5个月融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早期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不但可充分减压、使损伤节段获得满意的复位、得到即刻的稳定和重建,而且可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改善脊髓的功能状况,还可避免因发生并发症而错过手术时机。

  • 标签: 颈椎椎体骨折 骨折脱位
  • 简介:摘要目的对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在骨折后再次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骨质疏松骨折的患者临床诊治资料,方法分析其再次骨折的风险因素。结果出现骨折骨折的42例患者其年龄均在70岁以上,其中有30例患者为女性,占总人数的71.43%;有39例患者其骨密度值在3.5以下,有27例患者为椎体骨折后发生股骨胫骨折,有11例患者为股骨胫骨折后再次发生股骨胫骨折。结论骨折疏松患者在发生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临床因素主要有高龄、骨密度-T值在3.5以下、女性、髋部和椎体骨折史等,因此,高龄女性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更应该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再次骨折的发生,对此医护人员以及病人家属都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

  • 标签: 骨质疏松骨折后骨折临床风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骨质疏松骨折后再次骨折的临床风险展开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6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38例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和22例的骨质疏松骨折后再次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38例质疏松骨折患者为对照组,22例骨质疏松骨折后再次骨折患者为研究组,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中骨密度T值、年龄、性别、髋部骨折史的相关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和讨论,寻找其再次骨折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年龄、性别、骨密度T值都是骨质疏松初次骨折患者发生再次骨折的风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初次骨折的患者发生再次骨折的概率较大,患者应该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同时服用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加强锻炼,提升自身身体素质。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