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萎胃灵方对脾虚湿困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动力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虚湿困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杨学信主任自拟“萎胃灵方”每日一剂,取500ml开水冲化,分早晚两次饭前半小时温服,2周为一个疗程,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胃电图中代表性参数主频(DF),平均幅值(DP)的前后变化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治疗前后患者胃电图中主频、平均幅值均有所升高,P<0.05.

  • 标签: 萎胃灵方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动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HS和PFNA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DHS组和PFNA组,分析比较两种手术固定方式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PFN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中X线透射次数少、住院时间短、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内并发症,骨折复位率及术后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高稳定性、手术时间短、X线透视次数少、出血量少、骨折愈合时间短及髋关节功能评分高的优势,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股骨转子间子骨折患者,是值得广泛推广的一种手术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讨论家庭动力、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特质、疗效的影响,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首发。选择年限为2014年1月-2016年6月,应用随机数表法,将65例患者进行随机划分,包括观察组及对照组。针对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干预;针对观察组患者,选择家庭动力干预、父母教养方式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心理特质情况。结果经过临床统计,观察组心理特质转变优良患者27例,占比81.9%;治疗总有效患者31例,占比93.9%。对照组心理特质转变优良患者22例,占比68.75%;治疗总有效患者23例,占比71.875%,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患者十分明显。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加强家庭动力干预、持续父母教养,可以对患者心理特质的转变产生积极作用,疗效更加显著。建议在日后的临床干预中,将家庭动力、父母教养作为主要的干预内容。

  • 标签: 首发 精神分裂症 心理特质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收治的高龄股骨转子骨折患者分为PFNA组和DHS组,PFNA组54例,DHS组50例,其中PFNA组治疗方式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DHS组则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分别比较两组各项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长、手术并发症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在随访期间,按Harris标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分,PFNA组优良率达92.2%,DHS组优良率达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手术方式更优,能显著减少患者创伤和术中出血,提高治疗效果,利于患肢功能恢复。

  • 标签: 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患儿的呼吸力学、血气分析及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新生儿HM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将其分成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NCPA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给予PS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呼吸力学、血气分析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儿的转归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静态肺顺应性、吸气峰流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其中观察组患儿增加更明显(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PaCO2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aO2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其中观察组PaCO2降低更明显,PaO2升高更明显(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PS联合NCPAP治疗新生儿HMD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转归,患儿的呼吸力学、血气分析均有明显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 呼吸力学 血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新液联合质子泵抑制剂与促胃动力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病人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质子泵抑制类药物与促进胃动力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再增加康复新液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月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症状分级、组织学分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康复新液联合质子泵抑制剂与促胃肠动力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确切,同时治疗时间短、安全可靠。

  • 标签: 康复新液 质子泵抑制剂 促胃动力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1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采用PFNA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DHS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疗效、骨折愈合时间。结果所有入选病例均获得12至18个月以上有效随访,结果显示PFNA组优良率为96.67%(29/30),与DHS组的90.00%(27/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手术时间(70.73±2.84)min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97.56±2.25)min(P<0.05);术中出血量观察组(181.34±25.68)mL,明显少于DHS组的(332.33±18.84)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疗效与DHS相当,但PFNA治疗较DHS出血量少,手术时间明显较短,而且患者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 标签: 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与开腹修补术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胃穿孔患者,共60例,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开腹修补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修补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在住院、肛门排气和肠鸣音恢复方面的用时明显长于观察组,且GAS水平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胃穿孔时,采用腹腔镜修补术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时间,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胃穿孔 腹腔镜修补术 开腹修补术 胃肠动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在胆囊疾病患者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放式手术对围术期胃肠动力功能、创伤应激产生的影响。方法此次抽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医治的胆囊疾病患者(106例)当分析的对象,以入院顺序分乙组、甲组,每组53例。此次研究乙组是开放式手术治疗,研究甲组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患者的创伤应激指标、胃肠动力功能进行总结。结果甲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都小于乙组,差异显著,P<0.05。甲组的血清胃动素、血清胃泌素、血清胆囊收缩素都大于乙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胆囊疾病患者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围术期胃肠动力功能、创伤应激产生的影响小于开放式手术。

  • 标签: 胆囊疾病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开放式手术 胃肠动力功能 创伤应激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对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诊断为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10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进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0%,存在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更加安全有效。

  • 标签: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力髋螺钉(DHS)治疗外侧壁完整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时患者骨折分型及外侧壁厚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骨折分型分为对照组(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与观察组(外侧壁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每组40例。对患者均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一年,观察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骨折分型和外侧壁厚度可影响康复效率,需在临床上区别对待。

  • 标签: DHS 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折分型 外侧壁厚度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莫沙必利联合乳果糖治疗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及对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和直肠感觉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给观察组患者予以莫沙必利联合乳果糖进行治疗,给对照组患者予以莫沙必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直肠动力和直肠感觉变化。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取得90%(27/30)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21/30),两组患者治疗后排便次数、排便量、每次排便时间以及排空感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更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采用莫沙必利联合乳果糖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肛门直肠感觉,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莫沙必利 乳果糖 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 肛门直肠动力 直肠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