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SURVEYOFGLOBESEISMICITYIN2004Atotalof19strongearthquakeswithMs≥7.0occurredintheworldaccordingtotheChineseSeismicStationNetworkin2004(Table1).ThestrongestearthquakewastheSumatraearthquakewithMs8.7nearthenorthwestcoastofSumatraonDecember26(Fig.1).Globalseismicitymaintainsthesamepatternsfromrecentyears,beingdistributedmainlyonthewesternpartofthecircum-Pacificseismiczone.RemarkablemacroseismicactivitieswereseenintheIndia-AustralianplateandintheJapanregion.ThemacroseismicactivitiesofMs≥7.0in2004wereasfollows:

  • 标签: 地震学 2004年 学术成果 中国 观测网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2015814,在呼伦湖设置采样点,采集水样,分析呼伦湖水体的化学特征,以揭示呼伦湖水化学特征、水体中的离子来源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呼伦湖湖水的pH为9.06-9.23,湖水为弱碱性水,湖东南部水体的pH相对较大;湖水中总溶解固体质量浓度为670-843mg/L,平均值为784.17mg/L,总体上东北部和中部湖水中的总溶解固体质量浓度较大;以CaCO3计的水总硬度为141.80-250.36mg/L,平均值为210.20mg/L,湖水属于硬水;湖水中的优势阳离子为Na^+,其占阳离子总数的80%;优势阴离子为HCO3^-,其占阴离子总数的73%;呼伦湖水体水化学类型为[C]NaⅠ型或HCO3^--Na^+型;湖泊水体水化学特征受蒸发岩盐和碳酸盐岩的控制,水体离子来源不受大气降水控制,主要受蒸发—结晶和岩石风化共同作用,且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对离子组成和来源也有影响;自20世纪60代至70代以来,呼伦湖呈现淡水湖、微咸水湖不断交替的特征,与区域气候特征存在良好的响应关系。

  • 标签: 水化学特征 呼伦湖 人类活动
  • 简介:1气候概况今年秋季全区气温偏高,降水中西部地区偏多,东部区偏少;初霜冻中西部地区偏晚,东部大部地区偏早,全区未出现严重霜冻灾害,日照充足,秋末局部地区出现降雪、降温天气,大风偏少.

  • 标签: 2001年 秋季 气候影响评价 气温 降水 农业
  • 简介:利用阿勒泰地区2010—20165—9(暖季)21个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运用常规统计法,采用逐时降水量及其频次和强度、不同持续时间降水4个指标对该区暖季降水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暖季降水总量及日数的空间分布总体上与海拔、纬度呈正相关,与一般规律不同。该区逐时降水量及其强度日变化山区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17:00—18:00和22:00(北京时,下同),其他区域及全地区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6:00—19:00。一般性降水量及其频次、逐时降水频次山麓丘陵区呈双峰型,其他区域为单峰型。强降水量主要发生在午后至旁晚。该区降水主要以短历时为主,持续1h的次数最多,持续2h的降水量最多,对总降水量的贡献也最大;持续1~3h的降水次数占总降水次数的84.1%,与我国东部地区不同。在月分布上,8、9与暖季差异较大。该区暖季降水主要是昼雨,且以短历时降水为主,与伊犁河谷和南疆不同。

  • 标签: 阿勒泰地区 暖季降水 日变化 降水持续性
  • 简介:基于《广州市统计年鉴》2001~2012数据估算了广州2000~2011人为热释放的变化以及际变化,计算中考虑了人类新陈代谢、工业、交通以及生活排放人为热。计算结果显示:4种排放源中工业12平均达到了55%,交通达到36%,其次依次为生活排放和新陈代谢排放。总的人为热在这12时间里大致呈现上升的趋势,从2000的2.7×10^17J增加到2011的4.4×10^17J,但在2006后有小幅的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工业释放是人为热释放的主要部分,在2006后工业能源效率有所提高以致能源消耗排放率下降造成的。变化在10:00(北京时间,下同)和14:00达到最大,并且12间随时间的推移变化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远远快于能源消耗、人口和车辆保有量增加的速度。对比WRF模式中城市模块中的人为热释放的变化系数,这些原始系数在广州使用的误差主要与广州地区和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作息时间有关。

  • 标签: 人为热估算 年变化 日变化
  • 简介:在辽东湾水体中设置8个采样点,于2013811和1126,在8个采样点采集浮游植物样品,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利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研究两次采样和各采样点之间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群落关系。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65种,其中8记录53种,11记录43种;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还有少量的绿藻、蓝藻、裸藻和金藻,优势种为硅藻;8,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为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danicus)、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pungens)、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asteromphalus);8,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为星脐圆筛藻、具槽帕拉藻(Paraliasulcata)和中心圆筛藻(Coscinodiscuscentralis),8与11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组成存在差异,说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随季节发生变化。8,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6.34×10^4-286.43×10^4cells/L,平均值为10^4.52×10^4cells/L;11,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2.31×10^4-16.4×10^4cells/L,平均值为8.28×10^4cells/L。8,各采样点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3.25-4.62,平均值为3.94;11,各采样点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25-3.39,平均值为2.80,表明8调查海域的生境质量好于11。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多维分析结果显示,辽东湾沿岸与近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

  • 标签: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辽东湾
  • 简介:稔田镇地处上杭县东南部,是闽西光热条件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随着棉花滩水库的建成,该镇库区一重山可种果面积达700hm2,自2000开始,稔田镇在库区一重山大力发展橄榄种植业,至2003全镇橄榄种植面积约167hm2,并规划至2006发展到333.3hm2。

  • 标签: 上杭县 橄榄 库区 冻害 种植面积 光热条件
  • 简介:介绍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2004重点培训班培训效果综合评估的过程、方法和结果,并将参训学员的意见进行汇总,对评估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有关培训方面的工作建议。

  • 标签: 培训中心 中国气象局 评估 培训班
  • 简介:利用1957~2004盘锦湿地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盘锦湿地的日照、温度、降水和风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日照时数的变化呈双峰曲线,5和9表现为日照高峰,7为日照低谷;近48a盘锦湿地的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冬季增温最明显,其次为春季,夏季增温最弱,年平均极端最低温度呈显著的上升趋势;近48a的年平均风速呈显著的下降趋势,月平均风速变化趋势呈双峰曲线。

  • 标签: 盘锦湿地 气温 降水 气候变化特征
  • 简介: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分析了早稻结实率与气象条件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992后,由于梅汛期降水强度增大使得早稻空壳率增加,7上半月高温或阴雨天气机率增高,使大穗型品种的营养不能得到满足,导致秕谷率增加,综合影响降低结实率.

  • 标签: 结实率 早稻 气候变化 1992年 大穗型品种 气候变暖
  • 简介:东亚季风对中国天气与气候有明显影响。为了对东亚季风有较系统的认识,本文在近二十年许多学者有关东亚季风研究的基础上,对东亚季风的定义及其结构作了概述,回顾了东亚季风对我国气候及灾害的影响研究和我国地形对东亚季风的影响,并指出未来研究的科学问题。

  • 标签: 东亚季风 中国气候 季风指数 灾害
  • 简介:根据塘沽海洋环境监测站从1991-2010,20的潮汐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得到天津平均每年发生近10的100cm以上的增水过程,天津沿海夏秋两季的最高潮位和平均潮位最高,且最大增水值多出现在夏秋两季,超过100cm的增水天数多集中在春季和秋冬季,并从天文潮因素、气象因素、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以及地理因素等,总结了天津沿海风暴潮灾害的成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风暴潮灾害防范措施。

  • 标签: 天津 风暴潮 增水 统计分析 成因分析
  • 简介:20062浙江省泰顺县与文成县交界处的珊溪水库库区附近发生最大震级为ML4.6级的地震震群,震区共记录到ML≥2.0级地震200余次,其中ML≥4.0级地震9次(表1)。此次地震震群频度高,4.0级及以上地震次数多,震源深度浅,地震序列较为复杂。地震发生后,浙江省地震局立即组织人员前往震区,进行地震宏观调查工作。

  • 标签: 地震序列 浙江省 震害特征 震群 水库库区 震源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