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允许风险法理是客观归责理论的核心,但其不适宜作为具体的判断规则,而应作为解释论原理而存在。其中故意犯的允许风险与过失犯的允许风险存在差异,应予以明确区分。在具体适用上,风险降低属于故意犯允许风险的具体化,其虽然创设了独立的风险,但基于事前的利益判断,在挽救法益重于损害法益时,应原则上承认是一种允许的风险阻却构成要件,推定被害人承诺法理对此存在诸多问题,不宜采用。而在无法适用风险降低规则的情况下,需要综合考虑行为当时的紧迫性、有无被害人的同意等要素,判断是否能成立故意犯的允许风险。被害人自赴风险则属于过失犯允许风险的类型,虽然被害人自我笞责原则不失为一种解释论方案,但其却有着形式化、忽视行为人的主观认知以及容易与被害人承诺法理相混同等弊端,而采用允许风险法理则更为妥当,也有助于解释行为人具有优越认知的情况。

  • 标签: 允许风险 客观归责 风险创设 风险降低 自赴风险
  • 简介:自2012年至2015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呈现"爆炸式增长"。P2P网贷是一种独立于正规金融机构之外的借贷行为,作为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理财需求和经营消费个贷需求,在"小微金融市场"做了普惠金融意义的事情。但是,由于监管滞后和行业自律性较差,P2P网贷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众多风险,本文运用期望效用理论定量分析了P2P平台高收益率风险以及定性分析了其他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监管建议。

  • 标签: 互联网金融 期望效用 风险监管 普惠金融
  • 简介: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失能老人增加,机构养老形式的作用凸显。作为机构养老服务提供的重要载体,民办非营利养老机构运营中面临诸多风险,影响到老年人的福利。从养老服务的准公共物品属性看,养老机构运营风险需要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担。调研发现,机构运营风险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分担,原因在于养老服务的重要利益相关主体缺位,风险分担意识不强,风险分担机制尚未建立。为化解养老机构的运营风险,为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需要强化政府、行业协会、机构的风险分担意识,推动风险分担主体确位,建立明确的风险分担机制。

  • 标签: 民办非营利养老机构 风险分担 利益相关者
  • 简介:询问证人,是纪检监察机关查明案情、揭露和证实违纪违法行为的重要调查方法。如何在询问证人的过程中,克服和解决证人的不良作证心理,取得真实、清晰、客观的证人证言?这是每一个办案人员在调查、办案中随时都会遇到的问题。

  • 标签: 不良作证心理 证人 纪检监察机关 产生原因 办案人员
  • 简介:这类劳教人员出于报复的需要而产生脱逃动机,一旦这种需要被激发便会使劳教人员形成脱逃动机,劳教人员便会产生脱逃的动机

  • 标签: 人员脱逃 劳教人员 心理浅析
  • 简介:民警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公安机关构建和谐社会的服务能力和执法为民水平。虽然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我们的心理训练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不断改善训练方法、提高民警心理素质。

  • 标签: 公安民警 心理健康 心理训练 思考
  • 简介:注重妇女心理健康势在必行贾晓明历史在飞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关注人类自身健康的发展已成为时代的清要命题。而对妇女心理健康的注重.将是人类时21身理性认识上的一次超越,是一次深刻的觉悟。妇女是否真正解放.身心是否健康发展.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

  • 标签: 心理健康 妇女心理 家庭暴力 抑郁症 婚姻家庭 心理困扰
  • 简介:理性和法律(法治)的关系是什么,西方社会已逐渐形成了一种理性的法律,即有关法律和正义、法律和理性、法律和权利等之间关系的思想

  • 标签: 心理基础 探讨理性 法治心理
  • 简介:社会转型所导致的社会心理冲突对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已构成了相当程度的影响。本文对社会心理冲突的发生机制、表现、结构及不利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构建沟通和合作的社会心理机制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心理条件和保障。

  • 标签: 和谐社会 社会心理冲突 社会心理机制
  • 简介:很多父母虽然不再信奉“棍棒教育出好人”.但认为对孩子话说重些。甚至进行一些“心理责罚”是必要的,不打不骂,目的只是为了让孩子长记性。孰不知体罚是疼在身上,“心理责罚”是伤在心上,远比肉体的惩罚更让孩子“念念不忘”。

  • 标签: 孩子 心理 棍棒教育 体罚
  • 简介:现代化,这是当今我们每个人都向往、憧憬和追求的.因为它不仅能带来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而且为人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的前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这种情况:伴随着五光十色的现代化进程,一方面是人们心理的优化,另一方面在一些人的心灵世界里,荒芜不毛之地正急剧增加王现在实在该向人们大声疾呼:当你埋头于实现物质文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时,千万别忘了构建社会心理与现实世界的新和谐。

  • 标签: 生活现代化 生活目标 现实生活 现代文明 生理健康 偏执性精神病
  • 简介:预审工作是公安机关的一项专门业务,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预审中发生的各种关系,实际上是刺激和反映的关系,且主要是预审员和犯人的关系。所谓预审心理策略就是预审员用以促进预审中各个体的心理活动向有利于预审活动的方向发展和转化的能普遍适用的具体的心理对策。正确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预审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有助于准确及时地查明被告人的全部犯罪事实,追查其它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保护无罪的人不被冤枉或诬害。本文试就预审中的有关心理策略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 标签: 心理策略 预审工作 犯罪事实 心理对策 公安工作 追究刑事责任
  • 简介:传销是一种严重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非法经济活动。传销参与者大多具有年龄、性别及职业等社会特征,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认知特征与人格特质。传销组织者往往运用各种心理控制手段,如需要与动机诱导、动机激发与维持、情绪调控、认知改变、群体影响等等,对参与者进行心理控制,从而扩大传销组织,牟取巨额利益。

  • 标签: 传销 心理控制 心理分析
  • 简介:搞好侦查心理状态的调控,对侦查主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侦破效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搞好侦查心理状态的调控,必须认清影响侦查心理状态的有关因素,创造侦查心理状态调控的条件,并做好多方面具体的调节控制工作。

  • 标签: 侦查心理状态 影响因素 条件 控制
  • 简介:人质遭受劫持犯罪行为侵害的重要原因是个人心理易受侵害的倾向性特征。人质心理特征在被劫持前表现为防范意识欠缺;在被劫持中表现为恐惧与紧张,希望与兴奋,绝望与期待;在被劫持后表现为愤怒、恐惧、羞辱和绝望等。劫持人质犯罪被害预防应从防范意识培养、心理与技能的训练和在危机中自我调控及心理重建等方面进行。

  • 标签: 劫持人质犯罪 人质心理 被害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