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6 个结果
  • 简介:DNA条形码技术(DNABarcoding)是一种用短的标准DNA片段快速、准确地识别与鉴定物种的技术。近年来,物种分类和生物多样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DNA条形码开始广泛应用于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本文主要概述了DNA条形码技术的原理、标准基因片段,着重阐述了其在生物分类学和遗传多样性等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展望了其发展状况、应用前景和意义。

  • 标签: DNA条形码 物种分类 标准基因片段 遗传多样性
  • 简介:本文综述了棉铃虫对转眈基因棉花的抗性机制和抗性风险,重点讨论了基因策略包括转入多个杀虫基因、定向和器官特异表达、侵害诱导表达、调控表达、高杀死与低表达策略,田间策略如助棉品种的轮作混植、降低化学防治经济阈值、农艺措施和庇护所策略,国家宏观调控如实施分区种植管理、加强种子生产经营管理、强化抗性动态检测、严格安全性评价等抗性治理策略与技术。

  • 标签: 棉铃虫转Bt基因棉花 抗性预防 治理策略
  • 简介:<正>转基因鱼是借助生物技术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鱼内,通过外源基因的定点整合,使其优良性状在鱼体上得以表达,并经过人工选育而培育出的一类性状优良、遗传稳定而且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鱼类。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等于1985年率先在世界上成功研制出了转基因鱼,并建立了转基因鱼模型,此后鱼类基因转移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

  • 标签: 转基因鱼 胚胎发育 GH基因 黄河鲤 外源基因 中国科学院院士
  • 简介:为有效获得蚜茧蜂基因组DNA,并保留其虫体做形态鉴定。本文对常规试剂盒提取方法(柱离心法)进行改进,采用穿刺法提取7种蚜茧蜂的基因组DNA,同时以研磨法提取4种常见蚜茧蜂成虫基因组DNA做对照,比较两种方法提取的基因组DNA的纯度和产量,并通过线粒体COI基因序列扩增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穿刺法能从单头蚜茧蜂中提取DNA而不影响形态鉴定。该方法提取的DNA产物产量在29~55ng/μL,提取物的OD260/OD280在1.51~1.91,可以稳定地进行线粒体COI基因序列扩增,PCR扩增条带清晰完整。

  • 标签: 蚜茧蜂 基因组DNA DNA提取 PCR
  • 简介: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ipt基因和bar基因的双价表达元件导入籼稻R527及粳稻EY105。对转化植株进行PCR检测、RT—PCR鉴定及抗除草剂特性遗传分析,获得稳定遗传的转基因株系。转基因植株对除草剂草胺磷表现出良好抗性,分蘖数增加,植株矮化,生育后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对照,转基因植株茎叶衰老延缓,植株抗冷性提高,并稳定遗传至T4代。

  • 标签: 水稻 ipt—bar双价基因 转基因 叶片衰老
  • 简介:本研究对甜瓜黄瓜素基因启动子进行了元件分析。讨论以采集的甜瓜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CTAB法提取植物DNA,并利用PCR扩增技术,成功获得了黄瓜素启动子的基因序列,利用DNAman、DNAstar等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序列结果,并采用PlantCARE和PLACE对启动子的元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元件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黄瓜素启动子与AY055805、LN713264、LN681897的同源性为100%、99%、99%。其序列含有多种高等植物果实启动子通用的顺式作用元件TATA-Box、CAAT-Box和光响应元件,同时部分序列还也参与了ABA、VP1反应和水杨酸反应。甜瓜黄瓜素启动子的研究为下一步利用该启动子进行深入的果实基因工程研究提供材料基础和理论依据。

  • 标签: 果实启动子 序列分析 黄瓜素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顺式作用元件
  • 简介:著名昆虫学家美国MR.Goldsmith教授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著名昆虫学家美国加尼福利亚大学的SarjeetS.Gill教授评价说:"对于你们所取得的家蚕基因组成就,我表示热烈的祝贺……并感谢你们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 标签: 中国家蚕基因组框架图 世界 昆虫学家 美国 农村经济
  • 简介:1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历史基因芯片(genechip)亦称DNA芯片,主要是指通过平面微细加工技术在固体芯片表面构建的微流体分析单元和系统,用以实现对细胞、核酸、蛋白质及其他生物组分的快速、准确、大信息量检测。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实施,基因芯片应运而生,该技术是继大规模集成电路之后的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科学技术创新。

  • 标签: 基因芯片技术 生物组分 微细加工技术 表面构建 人类基因组计划 科学技术创新
  • 简介:日前,江苏省异种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培育成功首批转基因克隆猪,标志着我国开展异种器官移植迈开了实质性步伐,未来将有望实现为人类定制器官。该实验室拥有一支核心的科研团队,建成后将繁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 标签: 江苏省 克隆猪 转基因 异种器官移植 重点实验室 自主知识产权
  • 简介:世界主栽茶树分属两个变种,即中国种和阿萨姆种。中国种叶小,分布广泛,适合制作绿茶等六大类茶;阿萨姆种叶大,主要分布在热带和冬季温暖的亚热带地区,适合制作红茶和普洱茶。安徽农业大学宛晓春教授研究团队,联合深圳华大基因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等相关研究团队,以国家级茶树品种舒茶早(中国种)为材料用二代和三代测序技术对其进行测序,采采取杂合组装策略,获得覆盖基因组93%区域的高质量序列草图,注释出33932个高可信度的茶树基因.

  • 标签: 茶树品种 全基因组 中国种 亚热带地区 破解 学者
  • 简介:利用材料与不育系测交,F1代不育则材料的基因型为N(msms);F1代全恢复则材料的基因型为N(MsMs)或S(MsMs),为进一步判断,分别以其为母本与基因型为N(msms)的材料杂交,F2代分离出不育株的则其基因型为S(MsMs);F1代一半不育,自交后分离,后代出现1/4不育株则材料的基因型为S(Msms),否则为N(Msms)。

  • 标签: 辣椒 胞质雄性不育 基因型 鉴定
  • 简介:硬酯酰辅酶A脱氢酶(Stearoyl-CoADesaturase,SCD)是参与脂肪酸脱氢反应的限速酶和关键酶,此酶编码基因SCD对增加膜磷脂的不饱和脂肪酸成分,提高细胞膜在低温下的流动性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是抗寒过程中的关键基因成员。本研究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AmplificationsofcDNAEnds,RACE)克隆了鲤(Cyprinuscarpio)脑组织CcSCD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低温(6℃)和常温(23℃)条件下的转录表达差异,对其蛋白编码序列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显示,CcSCD基因cDNA全长2618bp,包含一个由32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长度为975bp的阅读框(ORF);蛋白分子进化树显示鲤的SCD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a)的SCD蛋白同源性最高,相似性达88%;实时荧光定量结果表明,低温刺激下(6℃),CcSCD基因表达水平是常温条件下(23℃)的13.9倍,差异非常显著(P〈0.01)。本研究旨在为今后构建表达载体,通过遗传操作等研究手段鉴定其抗寒功能奠定基础。

  • 标签: 硬酯酰辅酶A脱氢酶 低温 荧光定量PCR
  • 简介:采用Streptomyceshygroscopicus(放线菌)源的BAR基因,通过微粒子轰炸遗传转化三个属兰花:长萼兰(Brassia)、卡特兰(Cattleopya)和五唇蝶兰(Doritaensis)的原球茎状体。采用bialaphos(一种除草剂)完成转化细胞的选择。在含1mg/lbialaphos选择培养基上增殖的原球茎状体切碎后转入含3mg/l上述除草剂的选择培养基上。在两个月的间隔期中此种选择重复两次。假定转化的五唇蝶兰的小植株在不含bialaphos中再生,长萼兰和卡特兰则在含3mg/lbialaphos中再生。通过PCR和Southern印迹分析证实了转化植株中存在BAR基因。通过Northern印迹分析证实了BAR基因的转录。通过直接将bialaphos涂于叶片所进行的抗性分析证实了所有三种兰花的小植株BAR基因的功能性表达。

  • 标签: 微粒子轰炸 BIALAPHOS BAR基因 兰花 转化
  • 简介:本研究把碳酸盐(NaHCO3、Na2CO3)对植物造成的逆境称为“碳酸盐逆境”(Carbonatestress)。从水稻根cDNA文库中筛选出一些与碳酸盐逆境相关的基因,水稻线粒体ATP合成酶6kDa亚基基因(简称:RMtATP6基因)为其中之一。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Jansch等人(1996)从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线粒体中纯化的线粒体ATP合成酶6kDa亚基氨基酸序列(F1F0ATP合成酶的F0部分)具有同源性,但是这个小蛋白的功能尚不清楚,其基因也没有被鉴定。本研究克隆了这个基因(Accessionnumber:AB055076),并解析了在碳酸盐逆境胁迫下它的表达特性。RMtATP6基因编码的蛋白预测分子量为6578kDa,预测的细胞内存在位置为线粒体膜间间隙,结果预示了RMtATP6基因编码的蛋白为水稻线粒体ATP合成酶6kDa亚基基因。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RMtATP6基因是水稻核基因组中的一个单拷贝基因。通过对RMtATP6基因在植物中的表达特性及在碳酸盐逆境下在酵母中的功能解析,表明了该基因与碳酸盐逆境有关。

  • 标签: 碳酸盐逆境 F1F0-ATP合成酶 ATP合成酶6kDa亚基 线粒体
  • 简介:综述了我国近年来辣椒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及其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杂交制种中的技术弊端,着重探讨基因工程在辣椒杂种优势上的利用,介绍应用基因工程创造辣椒雄性不育系原理和方法,以及提出基因工程雄性不育的保持和育性恢复途径。

  • 标签: 辣椒 基因工程 雄性不育 杂种优势 利用
  • 简介:进行了几种主要禽疫病诊断基因芯片制备及其初步应用研究。试验分别设计和克隆鉴定了NDV、IBV、AIV和IBDV的靶基因重组质粒。以克隆的靶基因重组质粒为模板,分别进行PCR扩增制备靶基因并纯化,以基因芯片点样仪将制备的靶基因点制在氨基化的基片上,经干燥、水合、紫外线交联和洗涤后,成功制备了NDV-IBV-AIV-IBDV诊断基因芯片。试验应用CY3荧

  • 标签: 初步应用 制备初步 基因芯片制备
  • 简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捕光色素结合(LHC)蛋白与色素形成的复合体在捕获、传递和转化光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LHC基因结构及表达模式对于揭示其在毛竹光合作用中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毛竹基因组中的LHC基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毛竹中共有29个LHC基因同源序列,其包含的内含子数量为0~5个。序列分析表明,29个LHC基因编码的蛋白分别属于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的捕光色素结合蛋白家族LHCⅠ和LHCⅡ。LHCⅠ包含5个亚家族(Lhca1-Lhca5),除了Lhca4含有3个成员外其他亚家族只有1个成员;而LHCⅡ包含6个亚族(Lhcb1-Lhcb6),每个亚家族的成员不同,其中Lhcb1的成员最多为7个。亲疏水性预测表明,不同亚家族成员存在着一定差异。蛋白结构预测发现,29个蛋白均包含导肽和成熟蛋白,具有跨膜结构域,均包含色素结合位点;其中12个蛋白的组成以α-螺旋为主,17个蛋白的组成以随机卷曲为主。基因表达谱分析表明,大多数LHC基因主要在叶片和花序中表达,笋中略有表达,而根和鞭中几乎检测不到表达。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毛竹LHC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毛竹 LHC基因 结构 表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