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经皮肾镜下取石术是临床治疗单个或多发性大结石首选方式,早在1976年就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该手术方式和传统开放手术方式相比具有术后疼痛轻、创伤小、迅速恢复等优点。虽然临床在持续改进手术方式与围术期管理,然而仍时有发生术后并发症及不同手术体位会患者造成的影响。其中麻醉方式关系到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在选取方面各方持有不同见解。对此,本文归纳总结经皮肾镜下取石术不同麻醉方式,望给予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 标签: 经皮肾镜下取石术 麻醉 结石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访视对手术患者心理及生理反应影响方法对2008年6月~2009年10月我院720例择期手术患者按手术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应激反应变化。结果实验组访视后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及访视前(P<0.05);实验组访视后的术中血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访视能减少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心理及生理反应,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手术室 术前访视 应激反应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行心理干预后促进骨折愈合的意义。方法选取168例患者进行心理状况分析,有针对性地实行心理干预。结果在168例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后,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配合医护进行治疗,并能够在早期功能锻炼中促进骨折愈合。结论进行心理干预后能患者能够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早期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以促进骨折的早期愈合。

  • 标签: 心理干预 骨折 应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对宫颈癌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影响方法:选定本院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住院治疗的80例宫颈癌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参照组40例患者采纳全身麻醉,试验组40例患者采纳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不同时段血流动力学指标、应激反应指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试验组T1、T2MAP、HR、Cor、AngⅡ均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50%)与参照组(5.00%)比较,P>0.05。结论: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可维持宫颈癌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应激反应,且不良反应较少。

  • 标签: 全身麻醉 硬膜外麻醉 宫颈癌 血流动力学 应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麻醉药物对根髓病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口腔科门诊就诊的220例急性牙体、牙髓疾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的是碧兰麻醉,对照组采用的是利多卡因麻醉,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麻醉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牙体牙髓疾病治疗实施过程中采用碧兰麻醉效果满意,麻醉力强,持续时间长、出血少,值得借鉴。

  • 标签: 碧兰 利多卡因 根髓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椎管内麻醉时何种麻醉平面对病人循环影响最小而且舒适度最佳。方法 选择我院产科的剖宫产产妇120例,随机分为A组(麻醉平面到T8以下),B组(麻醉平面到T6以下),C组(麻醉平面到T4以下),每组各40例。记录3组入室麻醉前、麻醉后1 min、3min、5 min、10min、手术结束时血压、 氧饱和度、 心率的变化以及术中病人是否出现牵拉不适反应。结果A、B、C组产妇低血压的发生率非别为15%、17.5%、22.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B、C组产妇术中因牵拉引起感觉不适、恶心、呕吐等分别为65%、45%、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管内麻醉麻醉平面达到T4时,术中循环平稳,而且产妇术中因牵拉引起感觉不适、恶心、呕吐最少,这既保障母婴安全而且提高产妇的舒适度以及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椎管内麻醉   麻醉平面  剖宫产  舒适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应激反应专项干预对急诊外科清创缝合术患者术中应激反应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急诊外科清创缝合术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间分为对照组(2022年3~8月)40例和观察组(2022年9月~2023年2月)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应用基于应激反应的专项干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生理应激反应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术中,观察组手术患者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应激反应 急诊外科 清创缝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的知情同意告知方式对冠心病PCI患者心理应激反应影响方法:筛选我院收治的150例冠心病PCI患者作为分析病例,根据护理方式进行分组护理研究,组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人数分别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93例老年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采取不同麻醉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占48.39%(45/93),采取全身麻醉;观察组占51.61%(48/93),采取全身-硬膜外复合麻醉;以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和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MMSE评分和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1d的MMSE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2h、1d、3d、7d,两组MMSE评分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但观察组MMSE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2h、1d、3d、7d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身-硬膜外复合麻醉可稳定老年患者术后的MMSE评分,减少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发生认知功能障碍风险显著小于全身麻醉

  • 标签: 全身麻醉 硬膜外麻醉 认知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麻醉方法对于老年创伤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创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的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实验组的麻醉方式为单侧腰-硬联合麻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的精神状况检查评分均低于手术前,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4小时、8小时、1天和4天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术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A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对于老年创伤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损伤较小,可以用于老年患者进行麻醉

  • 标签: 全身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 早期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是对剖宫产手术使用不同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和利弊进行探讨,对于手术时麻醉的选择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希望能通过对这些麻醉方式的效果阐述来提升临床剖宫产手术使用麻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给术前麻醉提供参考。

  • 标签: 剖宫产手术 麻醉方法 利弊分析 临床抉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麻醉方法在妊高征剖宫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6例在妊高征患者。对照组针对凝血功能障碍、胎儿宫内窘迫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研究组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低血容量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者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结果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31例,出现牵拉痛10例,发生率为32.26%。实施腰麻-硬膜外麻醉无牵拉痛发生。全身麻醉患者有3例患者,术后清醒后,出现烦躁、抽搐、拔管的情况。研究组胎儿的窒息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更具有优势(P<0.05)。结论对妊高征剖宫产患者首选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或者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针对凝血功能异常以及脑血管疾病患者选择器官插管全身麻醉,完善手术缓解,降低麻醉风险。

  • 标签: 不同麻醉方法 临床选择 妊高征剖宫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麻醉方案用于子宫切除术的价值。方法:对2022年1月-2023年8月本科接诊子宫切除术病人(n=58)进行随机分组。试验和对照组各29人,前者采取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后者行硬膜外麻醉。对比麻醉优良率等指标。结果:关于麻醉优良率:试验组数据达到了100.0%,而对照组数据则仅有89.66%,相比较下,试验组的麻醉效果更好(P<0.05)。并发症发生率:试验组数据低至6.9%,而对照组数据则达到了27.59%,相比较下,试验组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子宫切除术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麻醉效果更好。

  • 标签: 不同麻醉方法 并发症 子宫切除术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可以探测到神经振荡信息,在全身麻醉过程中,大脑功能和有效的区域间连接、意识网络拓扑结构和区域间相互作用的时空动力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EEG结合功能影像学研究为探索麻醉药物机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文章回顾了3种静脉麻醉药[丙泊酚、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和氯胺酮]和3种吸入麻醉药(七氟醚、异氟醚、地氟醚)的神经药理学机制,分别总结了全身麻醉药物的脑电特征以及相应大脑功能的改变(如连通性下降、复杂度降低和空间网络改变等)。同时,麻醉药物的EEG特征研究对理解大脑觉醒环路的神经生理学机制提供帮助。

  • 标签: 麻醉药物 脑电图 意识 大脑功能
  • 简介:摘要内质网是一种细胞器,可以使新合成的蛋白质通过甲基化、羟基化、脂化或形成二硫键正确折叠。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是由内腔中未折叠蛋白的积累引起的细胞应激反应。为应对ERS,细胞建立了一种进化保守的机制,称为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UPR的稳态激活会执行适应性程序,当应激强调超过UPR的适应范围时,UPR便会触发细胞凋亡。此外,UPR的不同信号通路与微生物感染途径相互作用,开启或放大了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文章对ERS介导细胞凋亡及免疫炎症反应进行总结和概述,以便进一步认识免疫炎性疾病的发病机理。

  • 标签: 未折叠蛋白反应 内质网应激 凋亡 免疫炎症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医院 2013 年 10 月~ 2014 年 12 月收治的需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 100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50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实验组患者给予单侧腰 - 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 12h 、术后 1d 、术后 3d 认知功能障碍( POCD )发生率以及术前、术后 12h 、术后 1d 、术后 3d MMSE 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 12h 、术后 1d 、术后 3d POCD 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术后 12h 、术后 1d 、术后 3d MMSE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与全身麻醉方式相比,单侧腰 - 硬联合麻醉方式有利于降低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

  • 标签: 全身麻醉 单侧腰 - 硬联合麻醉 早期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医院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需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实验组患者给予单侧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h、术后1d、术后3d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以及术前、术后12h、术后1d、术后3dMMSE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12h、术后1d、术后3dPOCD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术后12h、术后1d、术后3d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全身麻醉方式相比,单侧腰-硬联合麻醉方式有利于降低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

  • 标签: 全身麻醉 单侧腰-硬联合麻醉 早期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VATS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0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肺癌并行VATS治疗的患者共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全麻联合竖脊肌平面阻滞麻醉,对照组行全身麻醉。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各时间安静以及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患者苏醒后24小时,实验组的PCIA的有效按压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VATS手术过程中采用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可以使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更好,而患者的应激反应也有所减少,有利于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

  • 标签: 全麻 竖脊肌平面阻滞 VATS 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