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卒中癫痫患者的发作时间、发作类型、病灶部位、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总结,为提高脑卒中癫痫患者的治疗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932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脑卒中癫痫患者100例,对这100例脑卒中癫痫患者的发作时间、发作类型、病灶部位、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脑卒中癫痫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0.73%,早期比较常见。结论早期患者多数可以不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晚期患者多数都需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

  • 标签: 脑卒中 癫痫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卒中癫痫的主要临床特征与治疗措施进行探讨。方法选取自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6例脑卒中癫痫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脑卒中癫痫患者接受治疗后,治愈29例,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2例。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半年的跟踪随访,其中6例患者出现癫痫反复发作,2例死亡。结论脑卒中癫痫多受到脑水肿的影响,其中主要为单纯性部分发作,发病病灶通常在脑叶及其周围位置,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早期诊断与治疗,可以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 标签: 脑卒中 癫痫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后继癫痫的临床特征,探讨脑卒中与继癫痫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80例脑卒中后继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患者脑卒中性质、部位、癫痫发作时间、临床特征、预后情况等。结果早发型癫痫患者多为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迟发型癫痫患者多为缺血性脑卒中),抗癫痫药物对早发型癫痫预后无明显影响,对迟发型癫痫预后有影响;皮质下病灶继发性癫痫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皮质层病灶,两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卒中后继癫痫脑卒中类型和病灶部位有密切关系,且不同的癫痫类型其抗药性不尽相同,因此临床需掌握脑卒中后继癫痫的发病机制,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脑卒中 癫痫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脑卒中癫痫的,I岳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1000例脑卒中患者中60例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卒中癫痫的总发生率6.00%,卒中后早期癫痫的发生率为53.33%(32/60),晚期发生率为46.67%(28/60),以部分发作为最多占65.00%(39/60),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与病灶部位有关,皮质病灶较易发生卒中后癫痫,皮质(10.65%)与皮层下(2.73%)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不同卒中类型癫痫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是老年人癫痫发作的最常见原因,皮层病灶较易发生癫痫

  • 标签: 脑卒中 癫痫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不同护理方法对脑梗死后继癫痫患者的影响。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脑梗死后继癫痫120例患者(在2017年2月21日至2018年2月21日期间选取),采用计算机分组模式,观察组进行全面性护理干预,有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有60例。结果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89.85±2.41)分、依从性(96.67%)、不良事件发生率(1.67%)、对服务态度满意度(98.33%)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梗死后继癫痫患者实施全面性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 标签: 护理 脑梗死 继发癫痫 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托吡酯治疗脑梗死后继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在 2019年 1 月至 2020年 1 月期间诊治的患者 ,选取 104 例脑梗死后继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 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 ( n=52 )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治疗脑梗死后继癫痫患者 ,研究组 ( n=52 )采用托吡酯治疗脑梗死后继癫痫患者,对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 、不良反应发生率(头晕、恶心、嗜睡、疲劳)、治疗疗效 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NIHSS)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 、均 优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头晕、恶心、嗜睡、疲劳)低 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结论:我院对 脑梗死后继癫痫患者进行 托吡酯治疗, 有效改善患者的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NIHSS)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 ,减少患者发生头晕、恶心、嗜睡、疲劳等不良反应的几率,值得推广。

  • 标签: 托吡酯 脑梗死 癫痫 脑梗死后继发癫痫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继癫痫的治疗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CT或MRI确诊为脑血管病且无可致癫痫的脑部和代谢障碍疾病的脑血管病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脑血管病后继癫痫发病率6.50%(64/984),64例脑血管病继癫痫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进行抗癫痫治疗,部分性发作患者病情均得到良好控制,全面大发作患者中有3例出现癫痫持续状态,其中2例经积极治疗无效,后因严重并发症而死亡,死亡率为3.13%(2/64)。结论积极对脑血管病续癫痫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治疗和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死亡率。

  • 标签: 脑血管病 继发 癫痫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预见性护理在脑梗死患者预防继癫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 2018年 1月 -2019年 9月收治的 8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相同例数的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 43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内科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癫痫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癫痫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97.67% VS 7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措施可以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癫痫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大力的推广并广泛应用。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脑梗死 癫痫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动态脑电图(AEEG)对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2013年6月-2014年7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脑梗死后继癫痫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定为研究组,采用常规脑电图(EEG)和动态脑电图(AEEG)检查,同期选择59例脑梗死无癫痫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动态脑电图监测。观察研究组常规脑电图和动态脑电图变化及对照组动态脑电图变化。结果研究组常规脑电图和动态脑电图在检查痫样放电和异常方面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异常率和痫样放电率方面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发生部位不同,继癫痫的概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死患者采用动态脑电图检测,能有效的预测癫痫发作,了解病情变化,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动态脑电图 脑梗死 继发性癫痫 常规脑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癫痫患者抑郁症的情况及心理护理干预对伴抑郁症的癫痫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来我院进行治疗的500例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分析,并对伴抑郁症的癫痫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有302例癫痫患者抑郁症。通过对302例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后,伴抑郁症者减少至274例。结论 抑郁症在癫痫患者中发病率较高,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使癫痫患者及其家属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增加对抗疾病的信心,提高参与治疗的积极性,进而减少发作次数,改善患者心理问题,减少患者痛苦,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卒中并发癫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相关性进行探究并分析。方法使用2014年7月-2016年7月在我院诊治的脑卒中并发癫痫病人60位作为实验组,在选取同一时间只有脑卒中癫痫病人60位作为对照组,两组使用视频脑电图以及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判断认知功能影响程度。结果两组在视频脑电图以及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评分有着显著的差别,实验组明显差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脑卒中并发癫痫患者认知功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早期诊断以及早期治疗都能够帮助病人恢复其认知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脑卒中 癫痫 认知功能 相关性
  • 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出血性卒中急性期并存在癫痫患者采取的临床治疗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方法:收集确诊为出血性卒中急性期并存在癫痫的20例患者有关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开展相关研究。结果:患者在脑出血治疗过程中采用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对持续状态的癫痫患者病情的控制采用静脉注射安定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在急性期半个月内有5例患者因一些疾病死亡,其余患者应用抗癫痫方法进行治疗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对此治疗过程分析后发现,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较早发作癫痫,具有较高的发作频率及较高死亡率。结论:临床中出血性卒中急性期并存在癫痫患者的发病率较高,危害性相对严重一些。应采取针对性方法进行治疗,对早期发作的癫痫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效预防可能发作的癫痫,使患者提高临床疗效,预后得到明显改善。

  • 标签: 癫痫 出血性脑卒中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ICU脑卒中癫痫发作用综合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随机均分2021年10月-2023年1月本院ICU接诊脑卒中癫痫发作病人(n=64)。试验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关于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与满意度这两项指标上分析:试验组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ICU脑卒中癫痫发作用综合护理干预,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更加明显,满意度提升更为迅速。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脑卒中 影响 癫痫发作
  • 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出血性卒中急性期同时伴随癫痫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20例出血性卒中急性期同时伴随癫痫患者的有关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开展相关研究。结果:患者在脑出血治疗过程中采用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对持续状态的癫痫患者病情的控制采用静脉注射安定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在急性期半个月内有5例患者因颅内高压、脑疝、再出血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疾病死亡,其余15例患者采用抗癫痫治疗方法有效控制病情发作。分析治疗整个过程,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较早发作癫痫,具有较高的发作频率及较高死亡率。结论:临床中出血性卒中急性期同时伴随癫痫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具有较大危害。应采取有效治疗方法,对早期发作的癫痫及时进行治疗,并采取脑保护治疗方法,对于癫痫发作具有一定预防作用,使患者提高生存率,预后得到明显改善。

  • 标签: 癫痫 出血性脑卒中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癫痫发作及癫痫复发的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卒中后癫痫患者104例,再发患者31例。回顾性分析其再发的临床与神经电生理发生特点。结果卒中后癫痫患者复发相关因素为先前卒中后癫痫病史、丙戊酸钠单药治疗、多种抗癫痫药物联合治疗、额叶皮质病变以及出院时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越高(P<0.05)。年龄小于74岁、丙戊酸钠单药治疗和以抽搐收治入院是其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发作类型主要为部分性发作24例(29%)。脑电图为局灶或单侧慢波表现最常见18例(30%)结论36例(33.6%)卒中后癫痫患者1年内有癫痫发作。迟发性癫痫比早发性癫痫更易复发,其复发的患者的预测因素与年龄年轻化、临床上抽搐症状的存在和德巴金的单药治疗有关。脑电图的主要形式为局灶或单侧慢波。

  • 标签: 卒中后癫痫发作及癫痫复发 临床特点 脑电图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