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3 个结果
  • 简介: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法理学的研究概括为“现代化范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现代化范式不能简单地否定,它是中国现代化这一特殊时期的产物,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30年法理学的发展存在着三对基本矛盾,即政治与学术的矛盾、普适性与本土性的矛盾、研究法律与尊重法律的矛盾。进入21世纪,中国法理学研究应当实现从过去简单地将西方作为中国法制和法治建设的榜样、楷模或标准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向关注中国问题、用中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研究方式的转变,确立中国法理学研究的中国意识。

  • 标签: 现代化范式 中国法理学 理想图景
  • 简介:根据哈贝马斯,司法的合理性问题在于:一种法律的适用,如何既具有内部自洽性又具有合理的外在论证,从而同时保证法律的确定性和法律的正确性。哈贝马斯认为,当代西方的典型理论包括解释学、实在论、实证论都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相对而言,德沃金的建构性解释论提出了较为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其缺乏对话层面的考虑,而不可避免陷入独白化的困境。为此,哈贝马斯将商谈论引入以解决司法判决的合理性问题。哈贝马斯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对传统的司法理论具有颠覆性。虽然这种理论带有很大的鸟托邦成份,但对解决当代社会的司法问题,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视角。

  • 标签: 确定性 正确性 司法合理性 商谈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指出,“要加快建设‘智慧法院’,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 标签: 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能力 现代化 体系 智慧 信息化
  • 简介:现代日本法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普通法特征,一系列普通法原则和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大量使用使其逐渐成为兼具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特征的"混合法系".与此同时,日本社会的司法民主也逐渐成发展并走向成熟,是普通法制度的引入促进了司法民主的发展,抑或是司法民主的需求推动了普通法制度的引进?这一切又对我国司法改革和司法民主的建设有何裨益?本文试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 标签: 普通法因素 司法民主 司法改革
  • 简介:随着国际社会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国际环境法也开始逐渐形成和发展,并在诸多方面推动了现代国际法的发展。国际环境法扩大了国际法主体的范围;发展了条约和习惯法等国际法渊源;对国家主权的内容进行了扩展,但同时也施加了必要的限制;丰富和补充了国际责任制度;推动了专门解决国际环境争端的制度和机制。这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现代国际法发展的方向。

  • 标签: 环境保护 国际法 国际环境法 发展
  • 简介:<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保障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业技术,是指应用于本市范围内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肥料施用、饲料配制、病虫草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械、农用航空技术,农田水利、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农村供水、农村能源利用、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气象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

  • 标签: 农业技术推广法 推广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 农业劳动者 农业科研单位 农业生产
  • 简介:<正>引言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英国哲学家,是第一个系统阐述宪政民主政治以及提倡自然权利的人,他主张要捍卫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是古典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就业权学说也独具特色,即便对于现代而言,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其政治和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政府论》(1690年)这一著作中。洛克认为,某些基本权利在任何民主社会都必须得到保护或提升。这一主张被一种观念所支持,这种观念认为,就业是财产的一种新形式,因此具有某种权利或准权利属性。

  • 标签: 就业权 权利属性 宪政民主 《政府论》 古典自由主义 人的生命
  • 简介:现代主义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尽管它有光“破”不“立”的缺陷,但其注重多样性、差异性、特别性,强调多元性、联系和整体有机性,对于避免以往民法学研究中的片面化局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更具包容性的多向度、多视角的研究方法。民法学研究当采多学科、大整合的方法,赋较具综合性的民法哲学和民法文化学以应有的位置。

  • 标签: 民法学 民法方法论 民法文化 民法哲学 包容性 借鉴
  • 简介:在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过程中.经常遇到因建筑工程采用了新材料、新工艺使现有的检测规范和常规检测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举例介绍了运用现代材料检测技术如差示扫描量热,红外吸收光谱等判断地热管使用两年后失效的原因,以及测定外保温聚合物抹面砂浆中的有机物含量和性质判断保温板面层砂浆空鼓脱落的原因,证明了在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中采用现代材料检测技术的必要性。还介绍了建筑工程质量鉴定中采用现代材料检测技术的体会,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 标签: 工程质量 司法鉴定 现代材料检测技术
  • 简介:现代性危机是马克思、恩格斯和托克维尔那代思想家面对的共同问题。托克维尔政治社会学思想的独特性在于:他不是从现代社会本身寻求对现代性危机的症结所在,而是将这一危机的原因、结果以及解救之道放入了几个世纪以来法国乃至欧洲的"旧制度"传统之中。通过对法国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潜在关联的深入剖析,托克维尔向我们表明,现代性危机的根源在于公民政治空间的萎缩和政治日常实践的缺失。

  • 标签: 现代性危机 旧制度 大革命 自由 日常实践
  • 简介:政法高职院校应从生存与发展的角度,科学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和政法行业特点,主动致力于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构建现代政法高职教育体系,着力破解文科高职教育体系建设面临的难题,勇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实践者.

  • 标签: 政法高职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问题思考与破解
  • 简介:长期以来,伦理司法被看做中华法系的一大特征。但在清代关于犯奸行为的地方法律实践中,表面上由妇女贞节观的礼教思想主宰着的伦理司法,内里却贯穿着与现代法律实践和理论相一致的逻辑。这一内在的逻辑是由清代法律实践在处理犯奸案件中面临的司法资源不足的条件决定的。而且,正是这一约束条件还决定了这种内在一致性要呈现为与现代法律话语迥异的外在形态,因为在司法资源不足的前提下,压抑法律的专业性程度,利用道德教化手段反而是更有效率的。

  • 标签: 侵害的双边性 司法资源 俭省司法 法律专业化 话语形态
  • 简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现代大学重新进行制度变迁与制度设计的再造,更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建运动和制度选择。实践中走向法治化的现代大学制度正遭遇着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高等学校内部组织体制、高等学校成员权利保障机制、高校法人治理机制等体制性障碍与掣肘。走向法治化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加快、加强、加速完善现代大学法人制度,确定高校法律定位。在此基础上,走向法治化现代大学制度的机制选择与法治精神的重塑,理应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公益为本、科学管理"的现代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的新型制度,体现法治社会的精神,实现大学依法治校(教)。

  • 标签: 法治化 现代大学制度 大学自治 学术自由
  • 简介:任何社会中,对因个人争端而引起的冲突存在着不同的解决途径.诉讼仅是由避免发展到暴力等诸多可能性的一种选择.解决争端的多样性以及任一文化中存在的多种社会制约力的选择,使得人们把自己的理想、对自身的透视以及各种关系的特质与他人联系起来.它们表明,人们是希望避免冲突、抑或鼓励冲突,是克制抑或友好解决.在解决争端的过程中,最基本的社会价值得以最终体现.

  • 标签: 儒家思想 民事纠纷 调解制度 政治组织 调解过程 牛津大学出版社
  • 简介:现代宪政的理念基石是"以人为本"思想,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因其自身独特的生存环境与价值取向而与现代宪政所要求的人本思想大相径庭。有鉴于民本思想与现代宪政理念之间的深沉张力,因而,在中国宪政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型,使之契合于现代宪政的宏图伟业。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视角出发,市场经济建设、公共领域建设与公民文化建设是实现民本思想创造性转型的关键。

  • 标签: 宪政理念 现代化 价值转型 民本 人本
  • 简介: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讨中引入社会创新的概念。从政府、市场、社会三个维度的治理系统创新和主导、支撑、基础三个层次的治理构架创新方面,讨论社会创新概念下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构建;从六位一体的创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治理能力方面,讨论社会创新概念下的治理能力现代化。

  • 标签: 社会创新 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 简介:2016年8月18日,第十四届“海峡法学论坛”在福州如期召开,来自祖国大陆、台湾地区、香港、澳门近200名专家、学者围绕“民法现代化与城市发展”这一主题展开内容丰富的研讨,论坛收到近百篇的参会论文。本专题选取其中部分论文,以飨读者。

  • 标签: 城市发展 论坛会 现代化 法学 海峡 民法
  • 简介:考察世界各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不管各国法律文化传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其实现法制现代化的模式均不外乎以下两种:一种是自觉地渐进模式,以西欧国家现代化的历程为典型代表.

  • 标签: 中国刑法 刑法现代化 国际化中国
  • 简介:苏力先生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书至少在法律文化研究圈内掀起一股法治本土化的热浪,这似乎给倡导法治现代化的学者们一个不小的提醒。然而矫枉实在不必过正,在本土化和现代化之间,又如体能找一个黄金分割点。诚然,"任何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的根本目的都不应当是为了建立一种权威化的思想,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调整社会关系,使人们比较协调,达到一种制度上的正义。"(苏力:

  • 标签: 法治本土化 法治秩序 法治现代化 秋菊 本土资源 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