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明确1例嵌合型标记染色患者的核型及其来源。方法抽取患者的外周血样,进行染色核型分析、基因芯片检测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染色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核型为mos 47,XX,+mar [45]/48,XX, +2mar[3]/ 46,XX[52];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为arr[hg19]15q11.1q11.2(20 161 372-24 314 675)×3,重复片段约4.15 Mb;荧光原位杂交显示约50%的细胞含有的标记染色为一条包含有双份D15Z1探针位点片段的衍生双着丝粒15号标记染色。此标记染色未包含Prader-Willi syndrome/Angelman syndrome综合征的SNRPN和PML探针位点片段。结论当患者的核型与其表型不一致时,将细胞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可以明确患者的核型和基因定位,为其后续治疗提供更精准的遗传咨询。

  • 标签: 细胞遗传 基因芯片 荧光原位杂交 标记染色体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染色2q24.3微缺失相关癫痫患儿遗传学与临床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3月至2022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13例2q24.3微缺失的患儿,对其临床表现、脑电图及头颅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结果13例2q24.3微缺失癫痫患儿缺失片段大小为0.18~7.31 Mb,缺失区域包含的主要致病基因为SCN3A、SCN2A、TTC21B、SCN1A和SCN9A基因。13例患儿中男7例、女6例,癫痫的起病年龄为3.3(2.5,6.0)月龄。13例患儿癫痫发作类型多样,其中局灶性发作13例、全面强直-阵挛发作6例、肌阵挛发作3例、痉挛发作和强直发作各2例。发作有热敏感9例,有癫痫持续状态6例。1例智力、运动发育正常,余12例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迟缓。6例有颅面部异常,1例有右手拇指六指畸形,1例有多系统受累。脑电图显示发作间期局灶性放电3例,多灶性放电5例,多灶性兼有广泛性放电1例。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13例患儿中额颞区蛛网膜下腔增宽4例、侧脑室扩大4例、脑白质髓鞘化延迟1例。诊断符合Dravet综合征5例。末次随访年龄为2.5(1.4,5.5)岁,其中1例癫痫发作已控制1年以上,其余12例仍有发作。结论2q24.3微缺失相关癫痫患儿主要与SCN3A、SCN2A和SCN1A基因缺失有关,癫痫发作多在婴儿早期起病,发作类型多样,以局灶性发作和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多见,发作多数有热敏感特点,易发生癫痫持续状态,患儿有智力、运动发育迟缓,含有SCN2A和SCN3A基因缺失的患儿表型重于仅含SCN1A基因缺失的患儿。

  • 标签: 癫痫 2q24.3微缺失 热敏感 癫痫持续状态 发育迟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前诊断中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NP array)技术检测染色纯合区域(ROH)的检出率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5 116例孕妇的SNP array检测结果,对检出ROH(以5 Mb为阈值)的孕妇进行随访,分析ROH与胎儿异常表型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对4例近亲婚配孕妇行全外显子测序,检测ROH区域潜在的致病性变异位点。结果(1)共检出ROH 39例,检出率为0.76%(39/5 116),其中25例(64%,25/39)仅在单条染色上检出,以11号染色检出率最高,提示单亲二倍的风险;14例(36%,14/39)在多条染色上检出,常见于11、1、3、4、8号染色。(2)不同产前诊断指征的ROH检出例数及检出率分别为:无创性产前基因检测筛查高风险孕妇中检出12例(1.78%,12/676)、超声检查结果异常孕妇中检出12例(0.37%,12/3 284)、近亲婚配孕妇中检出4例(4/4)、既往不良妊娠史孕妇中检出3例(0.92%,3/326)、产前血清学筛查高风险孕妇中检出2例(1.15%,2/174)、胎儿染色核型异常孕妇中检出2例(4.00%,2/50)、高龄妊娠孕妇中检出2例(0.79%,2/253)、遗传因素孕妇中检出1例(0.56%,1/178)、其他孕妇中检出1例(0.58%,1/171)。(3)39例产前检出ROH孕妇的随访结果显示,足月产16例,人工终止妊娠15例,早产存活2例,胎儿足月胎死宫内1例,失访5例。结论染色ROH现象并不罕见,通过分析产前诊断中ROH的检出率,结合胎儿表型及产后随访结果,探讨ROH的临床特点,有利于更好地了解ROH与其表型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单亲二体性 多态性,单核苷酸 微阵列分析 遗传咨询 产前诊断 纯合区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小染色维持蛋白8(MCM8)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食管癌预后、肿瘤微环境的影响。方法调取基因表达数据库(GEO)收录的食管癌、癌旁组织,食管鳞状上皮及Barrett’s食管(BE)组织中MCM8的mRNA值,t检验分析其间差异;UALCAN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不同分期、分级食管癌中MCM8的表达;收集2022年1~3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组织6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验证MCM8表达;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MCM8与食管癌预后的关系;cBio-Portal数据库筛选MCM8的共表达基因,DAVID富集分析其可能的机制;STRING、PINA3.0数据库分析MCM8的互作网络;TISIDB数据库通过非参数检验分析MCM8与食管癌肿瘤微环境(TME)中免疫细胞浸润丰度的相关性。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GSE161533、GSE45670数据集中,MCM8在食管癌(47.36±17.59、660.30±282.00)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22.89±4.30、293.90±125.90,t=7.15、4.13,P<0.01);TCGA数据库中,MCM8在低分化癌(16.40)中的表达高于中、高分化癌(12.84、8.77,P<0.05);GSE77563中,MCM8在Barrett’s食管(BE)(5.12±1.13)中的表达高于食管正常鳞状上皮组织(3.99±0.55,t=4.26,P<0.01);IHC表明MCM8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将癌旁组织MCM8阳性的积分吸光度/总面积值标化为1,癌组织阳性的值为2.35±0.17,t=19.74,P<0.01);MCM8高表达食管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降低(P<0.01);富集分析提示MCM8可能参与细胞周期调控、RNA转运调节、DNA错配修复等生物学进程;互作分析表明MCM8与细胞分裂控制蛋白、复制起始位点识别复合物等家族的分子紧密相关;MCM8的表达与食管癌微环境中活化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浸润丰度呈负相关(r=-0.23、-0.22、-0.254,P<0.05)。结论MCM8在食管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食管癌的发展、预后、微环境调节密切相关,或可作为食管癌的治疗靶标。

  • 标签: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8 食管癌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 作者: 谢小雷 虞京威 祁仲夏 包黎明 沈亦平 陈天健 李培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16
  • 出处:《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产前诊断中心 511500,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实验医学系,美国旧金山 CA94107,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病理系,美国奥罗拉 CO 80045,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美国波士顿 MA 02115,杜兰大学医学院海伍得遗传中心,美国新奥尔良 LA70112,耶鲁大学医学院遗传系,美国纽黑文 CT 06511
  • 简介:摘要染色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是检测染色异常和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的首选方法。本文介绍了CMA转化为临床应用的技术验证过程、技术标准和指南的建立和更新、以及现行规范下的诊断效果,重点阐述通过对病例系列研究中系统证据回顾的总结,提出CMA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和实践资源,并建立和更新一系列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指南。专家共识和临床实践均支持CMA作为发育及智力障碍、多发性先天缺陷和自闭症检测染色异常和CNV的首选方法并提供了后续检测的建议,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指南规范完善了产前及产后组成型CNV的检测并扩展到各类肿瘤获得型CNV的检测。CMA检测显著提高了基因组异常的检出率,但仍需克服自身技术的局限并应对其他新型技术的挑战。美国通过对专家共识、实践资源、标准和指南等文献的指导和管理,使CMA检测为患者及亲属提供了合理有效和安全的诊断服务,为相关遗传病的临床诊断和基础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为新技术的临床转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 标签: 染色体微阵列技术 专家共识 实践资源 技术标准和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常染色隐性多囊肾病胎儿的PKHD1基因进行变异分析,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收集引产胎儿的新鲜组织及父母外周静脉血进行相关基因测序分析,并通过Sanger测序进行家系分析及位点验证。结果胎儿组织样本检测到PKHD1基因存在c.5336A>T(p.Asn1779Ile)和c.9455delA(p.Asn3152Thrfs*10)复合杂合变异,Sanger测序结果显示父亲携带c.5336A>T(p.Asn1779Ile)杂合变异,母亲携带c.9455delA(p.Asn3152Thrfs*10)杂合变异,因此胎儿的变异分别来源于其父母。经检索相关数据库及文献均为未报道的新变异。结论PKHD1基因的c.5336A>T和c.9455delA变异可能为该家系患儿的致病原因,本研究结果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临床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 PKHD1基因 Sanger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基因组、高分辨率染色微阵列分析(CMA)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CHD)婴幼儿遗传病因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科住院并接受CMA检查的130例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均按照美国Affymetrix公司CytoScan HD技术平台的标准操作流程行全基因组CMA检测,结果采用ChAS(chromosome ana-lysis suite染色分析套件)软件及相关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根据CHD患儿是否合并心外异常分为孤立型CHD组和综合征型CHD组;根据CHD患儿解剖学特点对2组患儿CHD表型进行分类,分为简单型CHD组和复杂型CHD组。结果在130例行CMA的CHD婴幼儿中,共在53例患儿中检出60个有临床意义的拷贝数变异(CNVs),总体检出率为40.8%(53/130例),其中32例(24.6%)患儿的致病性CNVs<107 bp。检出染色微缺失/重复综合征29例(54.7%),其中最常见的为22q11.2微缺失综合征、Williams-Beuren综合征及Wolf-Hirschhorn综合征。孤立型CHD组致病性CNVs检出率为42.8%(30/70例),综合征型CHD组致病性CNVs检出率为38.3%(23/6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简单型CHD致病性CNVs检出率为34.4%(20/58例),复杂型CHD致病性CNVs检出率为45.8%(33/7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通过基因型与表型分析,发现SUZ12、DGCR6、YWHAE、CRKL、LZTR1、DLG1、ADAP2、TBX6基因是与CHD相关的候选致病基因。结论CMA在婴幼儿CHD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推荐CMA作为CHD婴幼儿临床一线遗传学检测技术,无论哪种类型CHD均应接受CMA检测。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拷贝数变异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微缺失/微重复 候选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男性染色多态性与精液质量及生殖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329例男性的精液质量和染色核型结果,按精子浓度和活力分为4组:少精症伴活力异常组(A组)552人,少精症伴活力正常组(B组)511人,精子浓度正常活力异常组(C组)595人,精子浓度正常活力正常组(D组)671人。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评估4组染色多态性发生率的差异。结果2329例男性中,多态性230例,正常核型2099例。4组中inv(9)、Yqh-和inv(Y)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82,P=0.002;χ2=22.683,P<0.01;χ2=17.331,P=0.001);其他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组间比较显示,A组的inv(9)、Yqh-和inv(Y)发生率均显著高于B组、C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inv(Y)的发生率显著高于D组(χ2=4.538,P=0.033)。这三类多态性在B组、C组和D组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评估这三类多态性男性与正常核型男性的精子参数,将所有inv(9)、Yqh-和inv(Y)男性作为多态核型组,按配对秩和Wilcoxon Rank相关1∶1严格匹配111例正常核型男性为正常核型组。两组精液参数比较显示,精子浓度、前向活动率和总活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29,P=0.003;Z=2.580,P=0.010;Z=2.048,P=0.041);而两组的总精子数和形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态核型组(5.48%)与正常核型组(5.62%)的自然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inv(9)、Yqh-和inv(Y)与少精症伴精子活力异常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对生殖结局无明显影响。在精子浓度正常时,inv(Y)与精子活力异常存在相关性。应重视评估inv(9)、Yqh-和inv(Y)对精子浓度及活力的潜在效应。

  • 标签: 染色体多态性 精子浓度 精子活力 男性生育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孕期超声检查提示肾脏异常胎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为其遗传咨询及产前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穿刺采集胎儿羊水样本,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与胎儿临床表型相关的候选变异位点进行家系Sanger测序验证。结果孕期超声提示胎儿双肾增大、回声增强,肾内多发囊肿、羊水过少。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提示胎儿携带PKHD1基因存在两处既往未见报道的复合杂合变异c.5137G>T和c.2335_2336delCA,分别为无义变异和移码变异,均可能产生截短的PKHD1蛋白。上述变异分别遗传自胎儿的母亲和父亲。结论产前影像学检查结合遗传学检测诊断胎儿为常染色隐性多囊肾。PKHD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为胎儿的致病原因。上述结果为胎儿的临床干预以及家庭的再生育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 PKHD1基因 变异 胎儿全外显子组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后费城染色阴性(Ph-)细胞克隆性染色异常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进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报道1例CML患者在伊马替尼治疗过程中出现Ph-细胞第7号染色缺失的诊治过程,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为女性,诊断为CML加速期,通过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达到完全血液学和分子生物学缓解,在伊马替尼持续治疗43个月后出现Ph-细胞异常克隆演变,即第7号染色缺失及其他附加染色,并在发现染色异常28个月后发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结论第7号染色克隆演变可能是CML疾病进展和预后不良的重要标志,并可能发生Ph-髓系恶性肿瘤。

  • 标签: 白血病,髓系,慢性 白血病,髓样,急性 费城染色体 染色体缺失 染色体,人,7对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了1例染色核型为46,XX,Y染色性别决定基因(sex-determining region on the Y chromosome,SRY基因)阳性的孕妇及其女性胎儿。孕12周+6时,超声显示胎儿颈项透明层增厚,羊水染色核型和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显示胎儿核型为46,XX,SRY基因阳性。但B超显示胎儿社会性别为女性,与46,XX,SRY阳性男性综合征表型不一致。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结果发现1条X染色长臂2区8带(Xq28)包含Y染色短臂1区1带3亚带(Yp11.3)片段。同时,染色微阵列分析技术检出Yp11.31p11.2的片段重复,长度约1 Mb,证实了胎儿X染色含有部分Y染色片段,与孕妇本人一致。经遗传咨询,胎儿父母选择继续妊娠至足月分娩,随访未见异常

  • 标签: 46,XX性发育睾丸疾病 染色体,人,Y 基因缺失 基因,SRY 聚合酶链反应 系谱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从细胞遗传学、基因组及单基因水平探讨染色核型分析、染色微阵列分析(CMA)及全外显子测序(WES)技术在孤立性胼胝发育异常(CCA)胎儿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1年4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及清远市人民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超声及MRI检查诊断为孤立性CCA并行侵入性产前诊断的胎儿。对所有胎儿样本行染色核型分析和(或)CMA[或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检测,对染色核型分析和(或)CMA(或CNV-seq)检测结果未见异常胎儿及其父母样本进一步行WES检测。结果65例孤立性CCA胎儿中,行染色核型分析38例,检出异常染色核型3例,检出率为8%(3/38)。共计49例孤立性CCA胎儿行CMA(或CNV-seq)检测,检出致病性CNV 6例,检出率为12%(6/49),其中,染色核型分析结果异常,进一步行CMA检测的检出率为1/1;染色核型结果正常,进一步行CMA(或CNV-seq)检测的检出率为14%(3/21);以CMA检测为一线检测技术的检出率为7%(2/27)。共计25例染色核型分析和(或)CMA检测结果阴性的孤立性CCA胎儿行WES检测,检出致病基因9例,检出率为36%(9/25)。染色核型分析、CMA及WES三种检测技术的梯度遗传学诊断使26%(17/65)孤立性CCA胎儿得到明确的遗传学诊断。结论对孤立性CCA胎儿进行产前遗传学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CMA检测的检出率高于传统的染色核型分析技术。CMA检测可作为孤立性CCA胎儿的一线检测技术,染色核型分析和(或)CMA检测结果阴性时,WES可额外提高孤立性CCA胎儿的致病性检出率。

  • 标签: 胼胝体发育不全 产前诊断 核型分析 微阵列分析 全外显子组测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伴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进行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分析,寻找其病因。方法取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进行常规染色G显带核型分析,对患儿外周血提取的基因组DNA进行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和低覆盖度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low-coverage massively parallel 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检测分析,并利用染色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进行验证。结果常规染色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及其父母染色核型正常,患儿WES未检测到异常变异,而CNV-seq检测结果为47, XY, +21[10%]/46, XY[90%],提示存在低比例的21号染色嵌合,CMA验证结果与CNV-seq结果一致。结论低比例的21号染色嵌合除与唐氏综合征表型有关外,还可能与ASD的发生密切相关。基于高通量测序的WES及CNV-seq方法可为原因不明的ASD提供准确的遗传学诊断。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染色体嵌合 全外显子测序 低覆盖度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常染色显性遗传成人型脑白质营养不良(ADLD)一家系的临床资料和基因突变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1月收治的常染色显性遗传ADLD一家系共4代人(其中5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先证者及部分家系内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验证先证者及家系内成员的致病基因。结果先证者及家系中其他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一过性低血糖及瞳孔散大)、慢性痉挛性截瘫、运动障碍等,神经影像学特征为广泛脑白质、小脑脚、胼胝及脊髓受累。全外显子测序分析显示先证者核纤层蛋白B1(LMNB1)基因1~11外显子单倍重复。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证实先证者及2个妹妹LMNB1基因1、5、11外显子单倍重复。结论 LMNB1基因1~11外显子单倍重复可导致ADLD,诊断该病时应综合分析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和遗传学特征。

  • 标签: 成人型脑白质营养不良 核纤层蛋白B1基因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Charlevoix-Saguenay常染色隐性痉挛性共济失调(ARSACS)是一种由SACS基因变异所致的早发罕见的神经变性疾病。SACS基因位于染色13q11区,编码sacsin蛋白,后者在运动系统的神经、尤其是小脑浦肯野细胞中高度表达。本文总结了sacsin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ARSACS的机制,为该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Charlevoix-Saguenay常染色体隐性痉挛性共济失调 SACS基因 Sacsin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