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在对殷墟出土磬的搜集、统计和分析基础上,结合殷墟出土的其它乐器和晚商前后时期磬的发展情况,对其文化分期、所属墓葬或墓葬群、类型划分、测音情况及音乐性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认为:殷墟出土磬的制作工艺和殷墟的文化分期不成正比,编磬最晚在殷墟二期已经出现,对殷墟出土磬的更深入的文化分期研究尚不具备条件;殷墟磬是属于贵族阶层使用的礼乐器;殷墟磬可以分成三种类型:殷墟出土磬的测音情况说明殷人较多使用大小三度音程,具备固定音高的观念,十二律基本齐备,殷墟磬在当时可能具有节奏性乐器与旋律性乐器两种功用。

  • 标签: 殷墟 文化分期 墓葬规格 类型 测音
  • 简介: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白狄族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史称乐舞繁荣,但史不完续,今人不得其详。本文旨在对近年来中山国古都出土的乐器及其所蕴涵的音乐文化信息予以简要探讨。

  • 标签: 中山国 音乐文物 音乐史研究
  • 简介: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的问世,使得对中国戏曲史的认识进入了学术领域。当时他虽然认识到了“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陈寅恪语)的重要性,但限于当时条件,他对于中国戏曲史的研究只能依靠文献的梳爬、整理来进行。然而,由于古代对戏曲活动的轻视,很少有知识阶层将当时的一些情况形诸于笔墨,流传后世,仅靠文献资料进行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解放以后,尤其最近二十多年来,大量宋金戏曲文物在河南、山西等地被发掘出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宋金戏曲状况的认识了解,解决了许多戏曲史方面的疑案。

  • 标签: 河南 宋朝 金朝 古代戏曲 出土文物 人物塑造
  • 简介:钟磬的敲击点、击奏工具,埙的吹奏指法等,均可影响乐器的发音,是测音工作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钟磬类乐器可以研究其律制倾向,但需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吹管乐器的演奏受到较多人为控制和影响,其律制研究恐不可行。考古学的原始发掘记录,是乐器测音工作的基础,而乐器测音有时也能够解决铭文释读、编次和组合等考古学问题。文物修复技术,为各地发现残断编磬的重新测音带来了希望。

  • 标签: 出土乐器 测音 演奏 数据分析 考古学
  • 简介:本文首次对来自7个不同省份的、出土东周中原体系青铜编钟的有关资料进行了汇集,有所分析与取舍地对编钟或与编钟有关的10例测音资料作了介绍。为开展编钟的编制与乐律探讨作了必要的准备,为今后开展对中原体系青铜编钟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 标签: 东周 中原体系 青铜编钟 概况
  • 简介:本文通过对曾侯乙墓出土古笙所留存的笙苗、纹饰、按音孔等的研究,得到古笙的准确音位排列。按原件复制后,确定了曾侯乙古笙科学合理的按音规律。经过长时间参加曾侯乙编钟乐队的艺术实践,进一步了解古笙和古编钟、编磬以及其它古乐器的音列系统相符。古笙的音位排列对后来各时期笙的结构起很大的影响。

  • 标签: 曾侯乙墓 复原 匏斗 笙苗 按音孔
  • 简介:在燕下都考古中,出土有百余件钟磬类明器,为认识燕国宫廷音乐的物化形式提供了珍贵佐证。本文从其器形结构、乐器组合、乐器材质等方面进行辨析,以深入探究燕国音乐的多样性及其多彩风格。

  • 标签: 燕下都 钟磬明器 形态分析 出土意义
  • 简介:本文从构建我国古代应用律学体系的理论出发,梳理了音乐学界对上古出土陶埙和骨笛的已知音响资料研究的理论成果,并进行述评;以期为这一基础理论的构建提供有力的资料、资料分析、以及理论描述的基础。

  • 标签: 陶埙 舞阳贾湖骨笛 测音 测音资料
  • 简介:<正>童忠良在《黄钟》1988年第4期发表论文,对战国古墓出土的64件曾侯乙编钟与二号墓出土36件编钟,作了比较。二号墓均不及一号墓出土的编钟规模壮观。特别是一号墓的曾侯乙编钟上刻有错金铭文2800余字,被喻为中国古代乐理大全,而二号墓编钟却无任何铭文,它们的音乐性能都较良好,至今尚可演奏。二号墓编钟的定调与标音与曾侯乙编钟所不同的是,二号墓钟出土时并无钟架,它的摆置与曾侯乙编钟按西面与南面作曲尺形的安放是安全一致的。从二号墓西面的7件编钟的正鼓音依序排列,

  • 标签: 曾侯乙编钟 发表论文 同均三宫 出土 中国古代 理论数
  • 简介:马王堆“竽律”出土后,有关研究工作迄今并无明确结论。特别是这一组律管的长度在数据上存在次序错杂的情况尚无合理的解释,因此学术界存在着下列的不同看法:一、这套竽律是明器,只有象征性的作用,因此,它的数据并无任何实质性的意义。这是大多数考古工作者的看法。二、在正确解决“管律”的管口校正问题以前,实用的管律标准点所提供出的数据亦无任何科学意义。有关的代表性论点,见于杨荫浏先生的《管律辩讹》(《文艺研究》1979年第4期)。三、肯定马王堆竽律是实用的“管律”者,对管径问题、开管吹奏法与闭管吹奏法方面亦有不同解释。有关代表性的见解如已故的潘怀素先生则按开管发音的原理来作解释,以为竽律属于纯律的律制(略见<音乐论丛>1980年第三辑曲澄文)。竽律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弦律与管律不同途径以及管律计算中的许多复杂问题,而且涉及有关历史阶段的音乐生活与乐器、乐律史的考察问题,这是难于仅据数字的逻辑推理关系能够作出正确结论的。本刊与《人民音乐》编辑部近年来陆续收到的一些有关稿件一般均未能对于上述各方面问题作出进一步的解答或深入一步的推进。为了反映现有研究情况,谨摘出来稿中的一篇,以学术情报参考材料的形式录载如下:

  • 标签: 象征性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十二律 律管 三分损益法 吹奏法
  • 简介:从商周乐器的考古发现情况分析,出土于遗址、祭祀坑、窖藏和墓葬的乐器,多与当时的祭祀活动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反映出商周乐器的祭祀功能。

  • 标签: 考古发现 商周 乐器 祭祀
  • 简介:文章介绍了课题组用实验考古学和现代音乐声学研究方法,对三星堆真武仓包包出土成组石璧所做调音实验的过程和结论。实验研究分两个步骤完成,第一阶段,通过对四件不同材质“璧”的制作和调音实验,证明了材质(硬度和密度)、璧的大小(通过直径变化)和厚薄,是影响“璧”音高的主要因素;孔径的大小,对音强会产生影响。第二阶段,对三星堆出土11件编制的成组玉石璧进行复原调音实验研究,在加工中通过改变“璧”的直径大小和厚薄,有效确定“璧”的基音,再通过打磨“璧”的边缘,在50音分内校准音高;通过孔径大小的改变,提高音强;替换两件璧的材料,达到原件标准;成功复原加工制作出材质、形制、尺寸、音乐声学性能相近的成组石璧一套;证明古蜀先民,可以通过调音实验和加工技术,按照先进的音乐观念,制造出用于祭祀礼仪的敲击入乐的成组石璧。

  • 标签: 三星堆 成组石璧 复原 调音实验
  • 简介:本文尝试立足于琴乐独特的参与与受众群体、古琴本身有别于其他中国传统乐器的特性等方面,在对其人文属性进行一定程度的抽提后,将古琴作为中国"古典范式"的音乐审美存在来进行解读;并借助索绪尔语言学的相关概念与格式塔心里学的相关命题进行作业。通过索绪尔语言学中"能指"与"所指"的概念读解古琴如何通过具体音声与器物言说抽象的古典性;借助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同构命题对这种古典性如何作用于审美主体进行探索,并依据这两部分的梳理,将古琴的独特言说定义为一种"直白的含蓄"的表述。

  • 标签: 古琴 古典范式 言学 能指 所指 格式塔
  • 简介:贾湖遗址,是位于我国淮河上游河南省境内的一处新石器时期中原古人类的聚居地。早在距今8000--9000年前,居住在这里的贾湖先民们就已经创造出了极其灿烂的“贾湖文化”,骨龠——一种形状像笛、并被误称为“骨笛”的多音孔骨质斜吹管乐器,便是这“贾湖文化”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

  • 标签: 贾湖遗址 吹奏 出土文物 新石器时期 吹管乐器 聚居地
  • 简介:中国社会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在殷墟宗庙宫殿区以南发掘到一座保存完整的高级贵族墓葬——54号墓。该墓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各类遗物570余件。这是殷墟发掘史上继妇好墓、郭家庄160号墓之后,所发现的又一座保存完整的高级贵族墓葬。笔者应邀对该墓葬中出土的乐器——编铙(一套三件)及一件石磬进行了考察及测音,并作了初步的分析。

  • 标签: 殷墟M54 编铙 石磐 考古 测音
  • 简介:中国是文明古国,考古发现的文物十分丰富.发掘的文物中,就涉及象征文明的史前及上古乐器来说,不仅地域广,而且品种多.李纯一先生,对这些史前及上古乐器作了详细介绍和分析.本文就该著作中的部分笛类乐器(包括作为正律器的律管)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不同看法.

  • 标签: 出土 乐器考古 史前 发掘 文物 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