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4 个结果
  • 简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医学教育领域的普及,医学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多媒体教学早已经进入了医学高等院校,

  • 标签: PBL法 药理学 多媒体资料库 资源共享
  • 简介: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总结后世治疗消渴的经方,从治疗方法的角度探究,发现经方在治疗消渴及其并发症时主要运用了清、补、和、消、温几种方法,现对各进行详细的方证论述,包括因机证治,方药配伍,后世对经方的体会、扩展与运用等,并进行思考与展望,以便于更好地领悟仲景治消渴之法,更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 标签: 经方 八法 消渴 并发症
  • 简介:肥胖可诱发许多疾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笔者多年来,以耳压为主配合中药减肥散及饮食控制治疗15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耳压疗法 单纯性肥胖症 减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开塞露纳肛在脊柱损伤合并便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2例脊柱损伤合并便秘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41例,行传统开塞露纳肛法治疗,观察组患者41例,行改良开塞露纳肛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23.96±2.06)min,短于对照组,观察组首次排便时间(26.83±2.14)min,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疗后解便率80.5%、大便正常率73.2%,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脊柱损伤合并便秘患者采取改良开塞露纳肛法治疗的效果较好,促进患者排便,值得推荐。

  • 标签: 脊柱损伤 便秘 改良开赛露纳肛法
  • 简介:慢性前列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男科疾病之一,中医以肾虚、湿热、肝郁、瘀滞等为本病的主要矛盾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满意。临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时,注重固护中焦脾胃,健运脾胃的同时遵“肝随脾升,胆随胃降”之理平衡“中州”气机,认为发病过程中都存在气机郁滞之象,单纯疏肝理气并不能解决问题,针对不同证型适当配伍相应作用的调理气机之品分别进行清气、温气、补气,往往可获良效。

  • 标签: 理气法 慢性前列腺炎 气机郁滞 中焦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咳嗽的中医证候规律,为该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预先设计的量表,对161例慢性咳嗽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慢性咳嗽的症状、舌脉等资料,建立数据库,并通过因子分析提取主要证候因子,结合中医证候学给予解释。结果因子分析共提取7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54.393%,结合中医证候学进行判断,可归纳为类风盛挛急证、类肺阴亏虚证、类肝火犯肺证、类风寒袭肺证、类痰湿蕴肺证、类燥邪伤肺证及类痰热壅肺证。结论采用因子分析的多元统计方法对慢性咳嗽的主要证候因子的提取结果与专家共识意见基本相同,可为本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 标签: 慢性咳嗽 中医证候学 因子分析
  • 简介:饮食是供给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合度的饮食可以增进健康,控制疾病的发展,加速疾病的痊愈,对于肾脏病患者,饮食的选择可直接影响肾脏疾病的痊愈和预后,适当的饮食对肾脏病患者的康复有很重要的作用。研究证实,控制蛋白质和含磷食物的摄入量能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药治疗肾脏病除了用药以外,亦相当重视使用药膳,药粥等的食疗方法。

  • 标签: 慢性肾小球肾炎 肾脏病 中医食疗 慢性肾功能衰竭 治法 中医药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补肾健脾与清热燥湿法比较对高脂喂养2型糖尿病小鼠肝脏组织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用高脂饲料诱导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分别予以补肾健脾及清热燥湿法干预。测定各组小鼠血糖,IL-1β、TNF-αmRNA水平,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结构变化。结果:(1)与普食组小鼠对比高脂组小鼠血糖水平明显升高(P〈0.05),清热燥湿组、早期补肾健脾组(早脾肾组)小鼠血糖较高脂组小鼠有明显的降低(P〈0.05),晚期补肾健脾组(晚脾肾组)血糖值较高脂组无显著差异;(2)高脂组小鼠与普食组比较,肝脏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TNF-αmRNA水平也明显升高(P〈0.05);清热燥湿组、早脾肾组、晚脾肾组炎症因子IL-1β、TNF-αmRNA水平较高脂组有明显的下降(P〈0.05);(3)组织切片HE染色可以看出高脂组小鼠肝脏细胞出现十分明显的脂滴增多,早脾肾组、清热燥湿组小鼠HE染色可以看到肝脏细胞内脂滴明显减少,晚脾肾组较高脂组肝内脂质沉积也有一定缓解。结论:早期补肾健脾干预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并降低小鼠肝脏炎症因子mRNA水平,保护肝脏。

  • 标签: 补肾健脾 2型糖尿病 高脂饮食 炎症因子
  • 简介:根据中医气血理论,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确立了“调和气血防治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学术思想,创立了防治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经验方——“益气化瘀方”。开展一系列临床和实验研究,对“益气化瘀方”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深入探索,进而验证了“益气化瘀方”的科学性及可靠性,丰富并发展了中医气血理论。

  • 标签: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细胞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益气化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