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II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2016年在我科住院的116例COPD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经护理干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及临床症状变化。结果护理干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也显著改善。结论护理干预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II型呼吸衰竭,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缺氧症状,减轻痛苦,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护理干预 无创机械通气 COPD 呼吸衰竭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病人需终身行抗凝治疗,出血与栓塞是术后抗凝治疗过程中最凶险和最常见的并发症,如何合理掌握抗凝强度,减少术后出血、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一直都是心脏外科医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低强度抗凝治疗策略以及当前的低强度抗凝治疗发展作一综述,以期对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的低强度抗凝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 标签: 机械瓣膜置换 低强度抗凝治疗 国际标准化比值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左心功能衰竭常与肺水肿、肺感染并存,互为因果,即使积极给予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平喘以及抗感染等治疗,部分患者病情仍进一步恶化,出现呼吸衰竭症状。在此情况下,应给予积极正确的抢救,否则病死率很高。有创机械通气作为一种重要的抢救及治疗方式,有利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可以改善肺部通气、换气功能,控制病情,但目前缺少有创机械通气改善患者心脏功能详细超声量化报道。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有创机械通气 左心衰竭 呼吸衰竭 左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NIHSS评分大于10分的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0例中-重度脑卒中(NIHSS>10分)患者,抽签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应用动脉溶栓治疗;观察组30例,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SolitaireAB型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脑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以及疗效。结果治疗前,患者NIHSS、mR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NIHSS、mRS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度脑卒中患者给予动脉溶栓联合应用SolitaireAB型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效果十分明显,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溶栓 机械取栓
  • 简介:目的:探讨研究机械通气危重症患儿血清白蛋白水平对其临床预后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5-2014-06我院收治的机械通气危重症患儿96例,根据其血清白蛋白水平分为〈25g/L组、25~35g/L组和〉35g/L组,比较3组患儿的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IC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受累脏器数目、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住院时间及放弃或死亡例数差异情况,并对PICS与血清白蛋白水平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患儿血清白蛋白水平与PICS呈显著正相关(r=0.352,P〈0.01),且3组患者中,血清白蛋白越高者其MODS受累脏器数目越少,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住院时间越短,放弃或死亡例数也越少(P〈0.01)。结论:机械通气危重症患儿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其预后有着明显关联,血清白蛋白水平越低的患儿其预后越差,在临床上检测患儿血清白蛋白水平有利于评估其病情及预后情况。

  • 标签: 机械通气 危重症 患儿 血清白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比较肋骨内固定联合机械通气和外固定胸廓治疗合并肺挫伤的创伤性连枷胸的临床疗效。方法遵循随机抽样原则,选取我院于2013年2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合并肺挫伤的创伤性连枷胸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先后,平均、随机地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接受肋骨内固定联合机械通气进行治疗,对照组接受外固定胸廓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外固定胸廓相比,肋骨内固定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合并肺挫伤的创伤性连枷胸,效果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肋骨内固定联合机械通气 外固定胸廓 创伤性连枷胸 肺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