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早期再发心肌梗死的预测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取行PCI术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2252例,将未发生心肌再梗死的患者2176例作为无再梗死组,发生早期再发心肌梗死患者76例作为再梗死组,对再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PCI术后早期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为3.4%,且以男性为主。与无再梗死组比较,再梗死组糖尿病患病率和入院时血糖水平较高,心功能较差、血管狭窄程度较重,PCI术前、术后TIMI血流分级较差,术后血栓形成和夹层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老年、血糖增高、糖尿病、心功能(Killip分级)、多支血管病变和PCI术后血栓及夹层形成与早期再发心肌梗死密切相关。结论高龄、血糖增高、糖尿病、心功能、多支血管病变和PCI术后血栓及夹层形成是早期再梗死的高危因素。针对合并这些因素的高危患者应进行积极有效防治。

  • 标签: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危险因素 预测
  • 简介:目的评价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ofmicrocirculatoryresistance,IMR)对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的预测价值并分析IMR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NSTEMI)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错过时间窗(〉12h以上)15d以上仍有症状的患者84例,择期行PCI治疗后,对其IMR进行测定。以IMR=25U为界值将入组患者分为:微循环正常组(n=38),微循环异常组(n=46),比较两组PCI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并对可能影响IMR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微循环异常组中糖尿病患者比例、侧支循环不良患者比例、高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脑钠肽、肌酐浓度明显高于微循环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是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危险因素(OR=2.365,95%CI:1.852~6.025)。微循环正常组PCI治疗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增加,微循环异常组PCI治疗后3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MR能够可靠地预测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择期行PCI治疗后左心室功能恢复情况,高敏C反应蛋白可以预测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的患者是否有微循环功能障碍。

  • 标签: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微循环指数 C反应蛋白
  • 简介:目的研究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及aVR导联抬高幅度对冠状动脉左主干/三支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06例NSTE-ACS患者的体表心电图QRS波宽度及aVR导联ST段抬高幅度,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研究其对诊断左主干/三支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相关性.结果QRS波宽度及aVR导联ST段抬高是左主干/三支病变的独立预测因子,OR值分别为9.04(95%CI,4.88~16.7)、7.10(95%CI,4.91~76.2);QRS间期≥90ms和aVR导联ST段抬高≥0.5mm预测左主干/三支病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8%、76%及88%、86%.结论QRS波增宽及aVR导联ST段抬高是NSTE-ACS患者左主干/三支病变较为灵敏的预测因子.

  • 标签: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左主干 三支病变 QRS波宽度 AVR导联 冠状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对高危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9月于衡水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行早期PCI的高危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吸烟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一般资料。PCI术前采集血标本,检测血清NT-proBNP及全血NLR水平。对其随访1年,分别记录院内7d、术后30d及1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MACE将患者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比较两组NT-proBNP、NLR水平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NT-proBNP、NLR水平与Gensini积分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NSTEMI患者早期PCI后1年内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NT-proBNP、NLR单独及联合检测对高危NSTEMI患者早期PCI后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MACE组患者院内7d、术后30d和1年的术前NT-proBNP、NLR水平均显著高于非MACE组(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冠状动脉多支病变,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to-Balloon)时间延长,NT-proBNP和NLR水平升高是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经Pearson分析显示,NT-proBNP、NLR水平与GRACE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ROC分析显示,NT-proBNP、NLR、NTproBNP联合NLR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9(95%CI:0.762~0.815)、0.776(95%CI:0.758~0.832)、0.902(95%CI:0.813~0.932),敏感度分别为82.8%、81.9%、87.4%,特异度分别为83.6%、82.5%、88.3%。结论高危NSTEMI患者早期PCI前NT-proBNP、NLR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对术后近期预后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两者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高于单独检测。

  • 标签: N端脑钠肽前体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于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首次发病住院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81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75例)和非END组(20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既往病史)、临床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入院时间、影像学资料(脑白质病变评分、脑微出血评分及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治疗方法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及Lp-PLA2等]。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中Lp-PLA2水平。应用SPSS22.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Lp-PLA2预测腔隙性脑梗死发生END的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ND组NLR(2.5±0.5比2.3±0.5,t=2.99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0.8)mmol/L比(2.3±0.7)mmol/L,t=3.056]、入院NIHSS评分[(3.4±1.5)分比(3.0±1.4)分,t=2.080]和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比例[21.3%(16/75)比7.3%(15/206),χ^2=11.061]高于非END组,Lp-PLA2水平高于非END组[(240±26)μg/L比(180±23)μg/L,t=9.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升高(OR=3.927,95%CI:2.918~5.016,P=0.020)、血Lp-PLA2水平升高(OR=1.026,95%CI:1.019~1.034,P<0.01)、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OR=2.715,95%CI:2.193~3.273,P=0.025)、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OR=4.552,95%CI:2.934~7.017,P=0.002)和入院NIHSS评分升高(OR=2.831,95%CI:2.412~3.197,P=0.028)为腔隙性脑梗死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p-PLA2预测END的曲线下面积为0.799(95%CI:0.728~0.833,P<0.01);最佳截断值为189

  • 标签: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腔隙性脑梗死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 简介:心力衰竭(心衰)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有文献报道[1],根据美国和欧洲的统计数据,心衰发病率约在1%-12%.病程中易出现急性肾损伤(AKI),其发病率高,早期症状不典型,缺乏早期诊断指标,使诊治延迟,影响预后.近期相关研究[2]显示,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可作为早期预测AKI新型的特异性指标.NGAL能否早期预测心衰患者并发AKI的观点尚不统一,本文对此做一综述.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心力衰竭患者 急性肾损伤 早期预测 并发 公共卫生问题
  • 简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一直被认为是安全的保障。CEA后大脑中动脉(MCA)流速或搏动指数增高,被认为是颅内出血或过度灌注的预测因素。为了明确了解这一监测指标的有效性,有学者使用TCD监测CEA术前、颈动脉阻断前、解除阻断后1、10min和术后30min的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和搏动指数。该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两个时期组:A组(1995-2007年)对CEA术后高血压的处理尚无正式的指南性文件。B组(2008-2012年间)指南中提到对术后高血压进行治疗。结果显示,A组中1.1%(11/1024)的患者发生颅内出血或过度灌注,明显高于B组的0例(0/426,P=0.02)。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过度灌注综合征 大脑中动脉 颅内出血 动脉流速 切除术后
  • 简介: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bloodpressurevariability,BPV)及血尿酸浓度联合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冠状动脉(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经冠脉造影确诊的AMI患者72例为AMI组,另选取30名同期行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动态检测两组血压并计算其白天、夜间和24h的舒张压变异性(dDSD、nDSD、24hDSD)及白天、夜间和24h收缩压变异性(dSSD、nSSD、24hSSD),酶比色法检测两组血尿酸浓度,采用冠脉造影检查所得的Gen-sini积分评价其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并统计AMI组28d病死率。比较Gensini积分〈30分和Gensini积分≥30分患者的BPV和血尿酸浓度以及不同预后情况患者的BPV和血尿酸浓度,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BPV和血尿酸浓度联合预测AMI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的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的BPV及血尿酸浓度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28d病死率、Gensini积分〈30分患者比例和Gensini积分≥30分患者比例分别为15.28%、55.56%和44.44%,且死亡患者的BPV和血尿酸浓度均较存活患者高,Gensini积分≥30分患者的BPV和血尿酸浓度均较Gensini积分〈30分患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PV和血尿酸浓度联合预测AMI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的价值良好。结论BPV及血尿酸浓度联合预测AMI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的价值良好,联合检测血BPV及血尿酸可能作为其病情和近期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 标签: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病变 血压变异性 血尿酸 联合 预测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比值对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112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成冠心病组(冠脉狭窄≥50%,67例)和对照组(冠脉狭窄0~49%,45例),超声检测颈动脉最大IMT(max-IMT),抽血检测LDL、HDL胆固醇水平.结果冠心病组max-IMT、LDL/HDL均明显大于对照组[(2.65±0.75)mm比(1.59±0.47)mm,3.1±0.9比2.5±0.7,均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max-IMT和冠脉狭窄率呈正相关关系(r=0.46,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ax-IMT、LDL/HDL和二者联合指标预测冠脉狭窄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2、0.617和0.888.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max-IMT、LDL/HDL与冠脉狭窄密切相关,联合max-IMT和LDL/HDL可更好预测冠脉狭窄.

  • 标签: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冠状动脉狭窄 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