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成人T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ATLL)是一种成熟辅助性T淋巴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由人T淋巴细胞病毒-Ⅰ(HTLV-Ⅰ)感染所致。HTLV-Ⅰ感染流行于加勒比海地区、日本西南部、美洲南部及非洲。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HTLV-Ⅰ感染亦流行于巴西。尽管HTLV-Ⅰ携带者显示病毒在T淋巴细胞内整合呈多克隆性,但ATLL各亚型患者显示病毒在肿瘤细胞内整合为单克隆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是一组原发于皮肤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病因不明。最常见两种表现为蕈样肉芽肿病(MF)和Sézary综合征(SS)。这两型CTCL表现均与ATLL相似。因ATLLCTCL预后及治疗有根本不同,故在HTLV-Ⅰ流行地区必须严格区分这两种疾病。

  • 标签: HTLV-Ⅰ感染 皮肤T细胞淋巴瘤 T细胞性白血病 临床表现 成人 T淋巴细胞病毒
  • 简介:目的对未接受过包皮环切手术尖锐湿疣患者,给予微波包皮环切联合治疗,并观察其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某性病门诊109名未做过包皮环切手术成年尖锐湿疣患者,将其分为两组进行前瞻性研究。一组(54人)接受单纯微波疗法,另一组(55人)接受微波包皮环切联合疗法。我们观察到在第3,6和12个月后有复发出现,并记录术后合并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平均年龄和病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发现严重术后并发症。微波包皮环切联合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微波治疗组(12.7%和29.6%,P<0.05),而两组问早期后期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包皮环切术是一种安全门诊手术,在局麻状态下即可进行。微波包皮环切联合疗法疗效显著,组织损伤小,是未接受过包皮环切手术尖锐湿疣患者可选择理想疗法。

  • 标签: 尖锐湿疣 包皮环切术 微波疗法
  • 简介:在皮肤病性病学临床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多媒体直观形象教学、前瞻性教学、启发式教学、病例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教学等多种生动形象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取得满意效果。

  • 标签: 皮肤病与性病学 教学方法
  • 简介: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尽管痤疮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炎症反应是其发病重要因素之一,其中痤疮丙酸杆菌是主要致病菌。痤疮丙酸杆菌可通过激活Toll样受体2(Toll-likereceptors2,TLR2)介导信号传导通路诱导炎症级联反应,从而形成炎症性痤疮。一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TLR2受体功能与表达,发挥抗炎及治疗痤疮作用。该文就TLR2在痤疮发病中作用及之相关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 标签: 痤疮 炎症反应 TLR2 治疗
  • 简介:尖锐湿疣(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而引起一种性传播疾病(STD),其发病率高,且逐年呈增长趋势。患者在治疗期间心理变化等多因素影响,直接关系到患者疗效及复发率。笔者对尖锐湿疣患者临床症状及心态变化作了分析并对心理疏导作用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尖锐温疵 心理分析 对应
  • 简介:目的:探讨匐行性血管瘤(AS)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已确诊为匐行性血管瘤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5例患者中女3例,男2例,平均年龄(18.60±4.98)岁,病程2-6年;均具有典型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皮损表现为簇集或小片状红斑,其上见多发针头大小红色斑点,呈撒胡椒粉样,边缘匐行性向外扩展。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浅层,尤其乳头层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无炎细胞浸润、红细胞外溢及含铁血黄素沉积。结论:匐行性血管瘤少见,诊断需要临床病理密切结合。临床医生加强对该病认识可避免误诊误治。

  • 标签: 匐行性血管瘤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人们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红利同时,也在追求容颜美的幸福感,使得整形美容业应运而生。内窥镜技术和介入治疗这些微创外科代表也逐渐进入了美容整形领域,如内窥镜下微创除皱、介入治疗血管瘤等,微创美容雏形开始显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材料学进步,以注射透明质酸和肉毒毒素为标志注射微整形时代正式开启。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审美观发生了变化,抗衰老需求剧增,传统开放性美容整形手术已不能被接受。注射美容和埋线技术因其操作简单、效果显著、并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等优点而被广大求美者和医生所青睐,微创美容逐渐成为一个新兴分支学科。

  • 标签: 整形美容业 微创外科 注射 美容整形手术 内窥镜技术 介入治疗
  • 简介:水通道蛋白(AQP)是一类能快速转运水膜整合蛋白,目前发现其在哺乳动物中有13个亚型,不同AQP亚型分布具有组织、细胞、亚细胞特异性。皮肤上分布水通道蛋白主要是AQP3。AQP3介导水、甘油运输对于皮肤功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它功能缺陷可导致皮肤干燥、弹性下降和屏障作用减弱等皮肤损伤。

  • 标签: 水通道蛋白3 皮肤屏障 经皮水分流失(TEWL)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GSPE)对长波紫外线(UVA)诱导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Ⅱ型受体和Smad7蛋白影响。方法本实验选用体外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株(HSFs)为研究对象,实验主要分3组,空白对照组,单纯光照组(UVA照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照光加药组(UVA照射细胞后予不同浓度GSPE干预)。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UVA照射前、后及不同浓度GSPE干预后对皮肤成纤维细胞TGF-βRⅡ和Smad7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UVA光照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TGF-βRⅡ蛋白表达下降(P〈0.05),Smad7蛋白表达升高(P〈0.05);单纯光照组相比,UVA照射后经25μg/mL、50μg/mL和100μg/mL浓度GSPE处理后,成纤维细胞TGF-βRⅡ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Smad7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P〈0.05),且于50μg/mL和100μg/mLGSPE处理后,成纤维细胞TGF-βRⅡ和Smad7蛋白表达量均接近正常水平(P〉0.05)。结论适当浓度GSPE可通过显著上调TGF-βRⅡ蛋白水平以及下调Smad7蛋白水平表达来对抗UVA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传导,进而减轻UVA所致细胞外基质降解,延缓了皮肤光老化进程。

  • 标签: 长波紫外线 皮肤光损伤 光老化 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 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 SMAD7
  • 简介:目的:探讨人类乳头瘤状病毒(HPV)持续感染者一过性感染者细胞免疫状态差异。方法:采用基因扩增技术及导流杂交技术检测局部脱落细胞HPV,将HPV阳性者分为HPV持续感染组和一过性感染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三组受检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水平。结果:经筛查,入组HPV感染者143例,其中持续感染者36例,一过性感染者107例。持续感染组HPV混合感染率为52.78%,明显高于一过性感染组1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93,P〈0.01)。HPV感染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值水平为(7.72±2.0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5.28±1.21)%;HPV持续感染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值水平为(8.84±1.98)%,明显高于一过性感染组(7.28±1.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83、3.91,P值均〈0.05)。结论:在HPV持续感染者中混合感染率更高;HPV感染者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较健康人增加,表明HPV感染者细胞免疫受抑制;持续感染者较一过性感染者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增加更明显,其细胞免疫受抑制程度更显著。

  • 标签: HPV持续感染 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 细胞免疫
  • 简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复合体是编码它基因群。HLA和某些疾病易感性相关,研究遗传决定对疾病易感性主要方法是比较群体中患者正常人某些特定等位基因及其产物频率。人们发现HLA某些免疫性疾病存在有相关性,而且某些疾病特定HLA抗原型别呈随机分布。本文综述了HLA-Ⅰ、Ⅱ类抗原相关联皮肤病。

  • 标签: 人类白细胞抗原 自身免疫病 综述
  • 简介:0引言调节性T细胞(Treg)即抑制性T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使机体保持保护性免疫又不发生病理性免疫。效应性T细胞对免疫反应启动和Treg对免疫反应下调之间失衡可导致皮肤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描述了抑制性T细胞,但由于缺乏识别的标记,对此亚群认识未有进展。20世纪90年代Sakaguchi等首先描述了一种天然存在于小鼠表达CD25CD4·T细胞。动物研究揭示此亚群细胞能抑制抗肿瘤免疫,预防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包括炎症性肠病和自身免疫糖尿病,并能诱导对皮肤同种移植物耐受。其后,在人类也描述了此亚群。积累证据提示这些细胞可能在多种皮肤病中起作用。

  • 标签: CD4^+CD25^+调节性T细胞 皮肤病 20世纪90年代 自身免疫疾病 抑制性T细胞 免疫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