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脑胶质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有效治疗胶质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检测26例原代培养胶质瘤细胞在体外对顺铂(DDP)、环磷酰胺(CTX)、5-氟脲嘴啶(5-FU)、长春新碱(VCR)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19例胶质瘤细胞对单一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DDP〉CTX〉5-FU〉VCR。患者年龄与药物敏感性均无明显相关性;除DI)P外,病理分级与其他药物敏感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比色法是一种快速、有效检测体外药物敏感性的方法。体外药敏试验对排除无效药物、筛选敏感药物进行个体化的化疗,提高临床化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针对配戴不同类型接触镜后角膜敏感性变化的机制进行研究,以期对接触镜的临床验配和并发症的早期发现与处理提供帮助。方法:采用问卷的形式收集基本信息,应用CochetandBonnetaesthesiometer测量49例98眼角膜敏感性,按照不同分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分别配戴RGP和软镜,戴镜1~12mo组,1~5a组中央部角膜敏感性均较未戴镜组明显下降(P=0.000),而二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RGP镜片P=0.921,软镜P=0.685);配戴Dk为36和82的RGP镜片1~12mo,二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263);分别配戴RGP镜片和软镜1~12mo,1~5a,两组中央角膜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意义(1~12mo组P=0.263,1~5a组P=0.366)。结论:配戴接触镜导致的角膜敏感性下降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类型镜片的机制略有不同。
简介:目的了解上海华山医院2014年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构成及其对多黏菌素的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该院2014年1-8月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药敏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PCR扩增blaKPC基因并行DNA测序分析,用WHONET5.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19株肠杆菌科细菌中,主要为克雷伯菌属(315/719,43.8%)和大肠埃希菌(219/719,30.4%)。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和枸橼酸杆菌属细菌对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耐药率均较低(〈3%);肠杆菌属细菌对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耐药率分别为10.9%和11.1%;沙雷菌属细菌对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耐药率分别为47.5%和44.7%;摩根菌属和变形杆菌属细菌对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耐药率均超过90%。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主要见于克雷伯菌属,其对美罗培南、厄他培南耐药率均高于40%,但对多黏菌素B、E耐药率分别为2.9%、2.6%;枸橼酸杆菌属和沙雷菌属细菌对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7.8%和17.9%;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小于10%。20.7%(149/719)的菌株blaKPC基因呈阳性,主要见于克雷伯菌属(129/315,41.0%);7株黏质沙雷菌和2株肺炎克雷伯菌同时对碳青霉烯类和多黏菌素耐药。结论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等对多黏菌素仍保持着较高的敏感性。
简介:根据黔西县碳酸盐岩分布广、纯度高和土壤侵蚀不同于非喀斯特地区的特点,选取降雨侵蚀力、坡度、土壤质地、植被类型、土壤允许流失量和基岩裸露率6个指标,在ArcGIS的支持下,开展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并从构造和岩性2方面分析土壤侵蚀敏感性与地质背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黔西县土壤侵蚀以轻度—中度敏感为主,占68.93%,敏感性全县整体较低、局部较高,高度—极敏感主要分布于定新、铁石、沙井、锦星等乡镇,以定新乡最为敏感;2)地质背景对黔西县土壤侵蚀敏感性有着深远的影响,构造通过控制地貌形态和岩性分布间接影响土壤侵蚀敏感性,岩性直接控制着土壤侵蚀的敏感程度,岩性组合中碳酸盐岩的含量越多,土壤侵蚀越敏感,高度—极敏感区绝大部分都在碳酸盐岩区。
简介:摘要目的对面部敏感性皮肤防晒化妆品进行筛选与评价。方法2019年6 - 8月在重庆市中医院职工中招募40例乳酸刺痛试验阳性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4种敏感性皮肤用防晒化妆品(标记为产品Ⅰ、Ⅱ、Ⅲ、Ⅳ)的人体皮肤封闭型斑贴试验。将40例受试者平均分为2组,分别于面部使用安全性较高的2种产品,于使用前、使用后2周和4周评估红斑、水肿、脱屑情况,采用仪器无创检测经皮水分丢失、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皮肤黑素含量、皮肤油脂含量。分别于受试者背部涂上述2种产品,采用紫外日光模拟仪进行防晒指数(SPF,12例)及长波紫外线防护指数(PFA,11例)测定。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非参数资料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结果斑贴试验显示,防晒产品Ⅲ仅发生1例1级反应,产品Ⅳ未发生阳性反应,安全性高于另外2款产品。主观安全性评价显示,使用产品Ⅲ、Ⅳ4周时红斑程度均低于使用前(Wilcoxon符号秩检验,Z = 4.73、4.82,均P < 0.05)。客观功效性评价显示,使用防晒产品Ⅲ、Ⅳ前及使用2周、4周时表皮失水率、角质层含水量、黑素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使用产品Ⅲ、Ⅳ4周时表皮失水率(30.05 ± 1.47、30.37 ± 1.28)、黑素含量(112.58 ± 7.34、103.47 ± 5.48)均低于使用前(均P < 0.05),角质层含水量(62.35 ± 2.67、63.72 ± 2.54)均高于使用前(均P < 0.05)。使用4周时,产品Ⅳ组黑素含量(103.47 ± 5.48)与产品Ⅲ组(112.58 ± 7.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8.45,P < 0.05)。产品ⅣSPF值、PFA值(51.8 ± 2.9、10.1 ± 1.2)均高于产品Ⅲ(31.5 ± 2.6、7.4 ± 0.7,t = 15.34、24.66,均P < 0.05)。结论综合应用封闭型斑贴实验、长期试用试验、防晒指数测定等方法可评价面部敏感性皮肤防晒化妆品的安全性和防晒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