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化道手术中医源性脾损伤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为进一步在手术中注意保护健康的脾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来在消化道手术尤其胃切除术中出现15例医源性脾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脾损伤中溃疡病胃切除术4例,胃癌根治术10例,贲门癌根治术1例,占同期胃切除术3.3%(15/457例)。按第六届全国脾脏外科学术研讨会的脾脏损伤程度分级标准即Pachter脾损伤分级,Ⅰ级12例,Ⅱ级2例,Ⅲ级1例。致伤原因是术者人为造成。4例经电凝加医用生物蛋白胶止血,5例行大网膜逢合、明胶海绵压迫止血,3例行逢合修补术,3例全脾切除。全组均痊愈出院,3例脾切除患者中2例术后并发感染。结论消化道手术尤其胃手术导致脾脏损伤是一种医源性的脾损伤。这种损伤是可以预防或降到最低限度的,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十分重要。

  • 标签: 胃切除 医源性脾损伤 处理方法 预防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胸心外科手术中医源性心血管损伤的原因,探讨预防与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21例胸心外科手术中医源性心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肺叶与全肺切除术中损伤肺动脉8例、肺静脉4例、右心房2例。2例纵隔肿瘤切除术中损伤上腔静脉1例、右无名静脉1例。食管癌切除术中损伤奇静脉1例。动脉导管结扎术中动脉导管破裂2例。慢性缩窄性心包炎行心包剥离术中损伤下腔静脉1例、右心房1例。结果全组21例患者中痊愈出院18例(85.7%),死亡3例(14.3%),其中损伤下腔静脉致大出血、右下肺静脉结扎线滑脱致大出血、损伤奇静脉致大出血各死亡1例。结论胸心外科手术中医源性心血管损伤重在预防。一旦发生,应该沉着、冷静、快速临时控制出血。争取在良好的暴露下,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案实施止血处理。

  • 标签: 外科手术 手术中并发症 创伤和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相关医源性胆管损伤(IBDI)发生的经验与教训,探讨其预防措施以降低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该院收治的因单纯胆囊良性疾病行LC治疗患者4031例,筛选出LC相关IBDI患者15例,对危险因素、诊断情况、预后及随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31例患者中,无IBDI患者的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三角解剖异常及其主刀医生年资等情况与LC相关IBDI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3个指标是影响LC相关IBDI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15例LC相关IBDI患者中,术中诊断7例,术后诊断8例;4例行损伤胆管结扎术,3例行损伤胆管修补术,4例行胆总管端端吻合术+T管支撑引流术,1例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例行保守治疗,1例未行修复手术。术后随访4~60个月,术中诊断和术后诊断IBDI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8.86±2.41)、(18.86±6.31)d,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7,P=0.002)。所有患者均预后良好,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严格把握LC手术指征,加强异常解剖的应变能力,谨慎耐心的手术操作可降低LC相关IBDI的发生风险。术中即时和早期完成修补术,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性胆管损伤 临床诊疗
  • 简介:结肠穿孔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研究的目的为分析近年来临床上通过结肠镜下治疗疾病时导致的医源性结肠穿孔。日本的4家肿瘤研究中心,回顾性调查每个中心的医疗文件记载中有关内窥镜检查的数据库。通过广泛的数据收集获取相关资料。我们评估那些数据,包括近年新发展的治疗操作,例如内视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金属夹。

  • 标签: 结肠穿孔 镜下治疗 医源性 多中心研究 日本 内窥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深入探讨我院针对口腔拔牙术后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措施对预防医源性交叉感染的临床实际效果。方法本文选取了我院2008年11月至2012年11月间入院治疗的102例口腔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针对采取不同护理措施后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后,患者总有效率组间比较,优质护理组患者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的水平;优质护理组患者的医源性交叉感染发生率显著的低于常规护理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我院针对口腔拔牙术后患者所采用的优质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显著,是预防口腔患者治疗中预防医源性交叉感染的安全可靠选择。

  • 标签: 优质护理 口腔拔牙 医源性交叉感染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检验科内医源性感染的控制和管理。方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健全规章制度,严格培训,建立科内人员健康记录,购置防护设备、检验器具和废物的消毒处理、科内环境的消毒以及报告单的消毒等措施。结果通过上述各项防范措施和方法,最大限度控制了检验科内的医源性感染,保障了科内人员的安全和身体健康。结论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培训和管理,可以有效的预防检验科内医源性感染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检验科 医源性感染 防范措施 管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分析腹腔镜下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医源性输尿管阴道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并行腹腔镜下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的14例输尿管阴道瘘患者资料。年龄27~69岁,平均(44±5)岁。发现阴道漏尿时间为1~29 d,平均12 d。左侧9例(64.3%),右侧5例(35.7%)。本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血常规、生化、泌尿系彩超、美蓝实验、静脉泌尿系造影以及CTU检查确诊。结果本组14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手术用时100~160 min,平均125 min。术中出血20~100 ml。术后平均3 d拔除腹腔引流管,7~10 d拔除尿管;住院时间9~18 d,平均13 d。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3个月,本组全部治愈。术后1例患者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未行特殊处理嘱多饮水保守治疗后好转(Ⅰ级);2例患者术后出现发热症状,血常规复查提示血白细胞升高,尿常规白细胞升高,予以加强抗感染治疗后好转(Ⅱ级);余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Ⅲ-Ⅴ级)发生。结论引起输尿管阴道瘘的原因主要为妇产科手术所致,对于输尿管阴道瘘建议早期诊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早期手术治疗,腹腔镜下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输尿管阴道瘘疗效满意。

  • 标签: 医源性 输尿管阴道瘘 输尿管膀胱再植术 腹腔镜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在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80例自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诊治的新生儿为本护理研究实验对象,2017年11月前救治的90例为对照组(新生儿接受常规护理模式),2017年11月之后救治的90例为护理干预组(新生儿接受集束化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新生儿的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23.3%高于护理干预组新生儿的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10%,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新生儿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可有效控制新生儿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概率。

  • 标签: 集束化护理干预 新生儿 医源性皮肤损伤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护理中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0月新生儿89例,护理模式分组,A组(集束化护理干预)44例,B组(常规护理)45例,比较医源性皮损情况和家属满意度评价。结果:医源性皮损发生率比较,A组[6.82%(3/44)]低于B组[17.78(8/45)](P<0.05);家属满意度比较,A组[97.73%(43/44)]优于B组[82.22%(37/45)](P<0.05)。结论: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模式开展新生儿护理,可显著减少医源性皮损,促进家属满意,改善满意度,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新生儿护理 医源性皮肤损伤 集束化护理干预 满意度 护理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构化皮肤护理方案对住院老年患者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4月本院老年科收治的老年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1例。对照组予常规皮肤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结构化皮肤护理方案。观察并比较两组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情况。    结果:在实施结构化皮肤护理方案后,观察组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结构化皮肤护理方案 住院 老年 医源性皮肤损伤
  • 简介: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护理人员在预防医院内感染中的重要角色及其实践方法。文章首先强调了护理人员在感染控制中的核心作用,包括他们在临床护理中对潜在感染源的识别和处理。接着,文章详细讨论了护理人员在感染监控、风险评估、实施有效感染预防措施(如手卫生、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环境消毒)以及患者教育和沟通方面的具体实践。通过这些措施,护理人员能够有效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质量和医疗安全。

  • 标签: 医院内感染 护理人员 预防 培训 沟通
  • 简介:中图分类号R7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540-01摘要硫代硫酸钠已经被证实用于治疗成人和儿童的钙性尿毒症性小动脉病,但是其对医源性皮肤钙质沉着的效果鲜见报道。本旨在报道输注葡萄糖酸钙发生外渗后肢体发生严重的钙质沉着。经过外科清创,局部伤口护理,高压氧治疗和硫代硫酸钠静脉治疗,经过8个月时间伤口完全愈合,无遗留运动、知觉功能损伤。

  • 标签: 医源性 皮肤钙质沉着症 硫代硫酸钠 葡萄糖酸钙
  • 简介:目的分析748例微创神经外科手术中86例发生医源性血管损伤及脑缺血性并发症的病例.方法748例患者行了开颅脑肿瘤切除或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或动脉瘤夹闭手术.分析了手术入路、脑缺血性并发症及随访资料.结果29例患者术后发生脑梗塞;57例患者术后有脑缺血引起的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9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期间无症状加重及死亡.结论神经外科微创手术并非"无创",术中医源性血管损伤可能引起脑缺血性并发症.术中、术后均应采取措施保护手术入路中的蛛网膜下腔、皮层及其他血管.

  • 标签: 微创 神经外科手术 血管损伤 缺血性
  • 简介:摘要ICU病人病症往往复杂,且容易在短时间内发生异常变化,而诊断性失血作为ICU病人常见的一种医源性因素则对患者恢复和病情均产生严重影响;所以本次我们积极针对ICU病人诊断性失血及与其相关的医源性贫血情况进行详细研究,并作出综述。

  • 标签: ICU 诊断性失血 医源性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预见性护理在危重症新生儿预防医源性皮肤损伤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7年3月我院新生儿儿科接诊的580例早产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通过抽签法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290例。对参照组早产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实验组早产儿给予危重症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家属投诉率及早产儿皮肤损伤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早产儿家属投诉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早产儿家属投诉率,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早产儿皮肤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早产儿皮肤损伤发生率,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危重新症生儿中应用预见性护理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家属投诉率,还可以减少患儿在护理及治疗过程中出现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几率,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医源性皮肤损伤 预见性护理 危重症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微创保守治疗对医源性十二指肠穿孔老年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13例2014年6月至2018年3月我院消化内科医源性或医源相关性十二指肠穿孔的老年患者,其中胆管结石11例、十二指肠乳头类癌2例,患者均行内镜下微创保守治疗,总结内镜下治疗效果。结果10例穿孔为术中发现,其中9例采用全覆膜肠道金属支架和(或)金属钛夹封闭,穿孔均成功闭合,使用钛夹(3.56±1.26)个,夹闭耗时(15.86±3.18) min;1例采用2T双腔镜下放置全覆膜肠道金属支架封闭成功。3例穿孔为术后发现,其中2例予胃肠减压,保守治疗1~2周后痊愈出院;1例因腹膜后积液明显,行介入治疗,置入腹腔双套引流管行引流和冲洗,住院治疗共118 d后痊愈出院。结论医源性或医源相关性十二指肠穿孔的老年患者,采用微创保守治疗安全有效,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十二指肠 肠穿孔 微创 保守治疗 老年患者
  • 简介:背景:医源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CL)损伤为罕见的术中并发症,目前并无大量案例报道,其补救方法多样但尚无公认的最优补救措施。目的:探讨利用非可吸收编织线修复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中MCL医源性损伤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非可吸收编织线修补TKA术中MCL医源性损伤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同组医师所行TKA据膝关节评分法(KSS评分)对比MCL医源性损伤组与MCL未损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5例MCL医源性损伤患者术后9个月的KSS膝关节疼痛、功能评分平均为(84.6±5.6)分、(81.0±2.2)分;10例MCL未损伤患者的KSS膝关节疼痛、功能评分分别为(89.8±3.7)分、(90.0±4.1)分。两组KSS0.001)。结论:TKA术中发生MCL医源性损伤患者及时使用非可吸收编织线进行修补,按需要与否使用更厚的聚乙烯垫片来达到内外侧软组织平衡,其短期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内侧副韧带损伤 医源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