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评价我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我们抽取2012年到2015年每月15日门诊处方100张,共抽取处方4800张,根据原卫生部发布的《处方管理办法》(2007年2月14日)、《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2010年2月10日)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结果在4年中,抗菌药物使用的总处方的比例依次为30.8%,25.3%,22.9%,15.3%。不合理处方比例为33.4%,23.7%,18.7%,15.7%。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用药合理,但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用药情况,有待进一步改进。

  • 标签: 门诊处方 合理性评价 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情况及合理性,为提高我院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水平,提出合理使用建议。方法设计调查表,对我院243例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围手术期的预防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适应证掌握不够,选择药物不合理,术前用药时机不当,术后用药时间过长等。结论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使用原则》,规范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 标签: I类切口 抗菌药物 预防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时机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160例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三组,A组口服非洛地平、B组口服卡托普利、C组口服非洛地平,同时加服卡托普利的药物治疗方法。结果B组与C组比较,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与B组、A组与C组比较,疗效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不良应率C组与A组、B组相比,差别均无显著性。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药物治疗 治疗时机
  • 简介:摘要抗菌药物的处方点评工作对于反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而言意义很大。通过点评工作,抗菌药物的使用趋于合理。但工作中仍存在着点评依据、内容、抽样方法欠统一、欠规范,点评反馈方式滞后等问题,需要从点评的内容方法及反馈方式上不断改善。此外,还需要医疗机构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规范处方点评,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不断强化药师临床药学指导的意识,提高医务人员专业水平。

  • 标签: 抗菌药物 处方点评 难点 建议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社区老年高血压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的方式,试验组在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结合心理干预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状态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并且试验组患者心理状态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社区老年高血压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的效果较好,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并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具有很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社区老年高血压 药物治疗 心理干预
  • 简介:目的分析评价医院2012年至2014年肠外营养药物使用情况,为合理使用该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至2014年医院肠外营养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及排序比。结果医院肠外营养药物的销售金额逐年增加,但构成比的增长趋势不明显,肠外营养药物中维生素类药物的销售金额及构成比均增长较快;近3年医院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9AA-Ⅰ)销售金额排序均位居前5位,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9AA-Ⅰ)DDDs排序均位居前3位,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六合氨基酸注射液、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脂肪乳氨基酸(18)注射液、注射用12种复合维生素的DDC值均高于100元,复方氨基酸注射液(3AA)、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5AA)、复方氨基酸注射液(9AA)、脂肪乳注射液(C14-24)、复方维生素注射液(4)的排序比均接近1。结论医院肠外营养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医生和药师应共同努力促进该类药物的合理使用。

  • 标签: 肠外营养药物 合理用药 用药频度 日均费用 排序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处方点评干预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情况,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方法我院于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开展处方点评干预工作,随机抽取该时期内患者130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患者1300例作为对照组,对处方点评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抗菌药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处方点评干预工作体会。结果干预后抗菌药物处方合格率比干预前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适应证不适宜、遴选药物不适宜、给药途径、重复给药等现象显著减少;干预后药物联用比率比干预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处方点评干预工作的开展可有效提高抗菌药物用药的合理性,有助于改善临床整体合理用药水平,值得应用。

  • 标签: 处方点评干预 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我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并针对不合理情况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选取住院患者9365例,对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包括用药患者比例、药物联用情况、用药目的等。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不合理用药率。结果本研究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2.30%,妇产科使用例数最多,抗菌药物中阿莫西林胶囊用药频次最高,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率为12.20%。结论我院抗菌药物应用率相对较高,应完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加强用药监督,降低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率。

  • 标签: 抗菌药物 不合理用药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院“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示范病房)创建前后,癌痛药物使用情况。方法利用癌痛药物用药频度(DDDs)和药物利用指数(DUI)分析该院示范病房创建前(2012年12月~2013年5月)和创建后(2013年12月~2014年5月)癌痛药物使用情况并评价处方合理性。结果与“示范病房”创建前相比,创建后,芬太尼透皮贴和可待因片DUI略有下降,吗啡缓释片、盐酸羟考酮缓释片DUI趋于上升。癌痛药物处方中,用法用量、剂型选择和给药途径、遴选药品、联合用药不合理例数趋于下降。结论示范病房创建后,该院医务人员对癌痛药物应用逐步规范,用药基本合理。

  • 标签: 癌痛药物 示范病房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抗感冒药物的药理成分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随机从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开出的抗感冒药物的处方中抽取720例进行研究,对抗感冒药物的药理成分表现和临床用药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抗感冒药物的药理主要可以分为抗病毒、收缩血管、化痰止咳、清热解毒、中枢兴奋和抗组胺。(2)经统计,本次共有174例为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24.17%,其中90例为不合理处方,72例为药物成分重复,12例为不对症使用,所占比例分别为51.72%、41.38%和6.90%,其中处方不合理最多,和其他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共有68例患者在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4%,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肠胃不适、恶心呕吐、血压升高或心跳加快和过敏等,其中以肠胃不适最常见,和其他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抗感冒药物的药理作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进一步对其成分药理特征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改善抗感冒治疗的临床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 标签: 抗感冒药物 药理成分 临床用药 用药指导
  • 简介:目的通过对苯二氮类药物滥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吉林地区苯二氮类药物滥用趋势,运用药物滥用的监测手段来反映此类人群各项特征。方法检索《药物滥用监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分别以“吉林地区、2011~2015年、苯二氮类”作为检索条件进行检索,并对检索数据进行列项分析。结果2011~2015年,吉林地区共有1188例报告涉及苯二氮类药物滥用:滥用者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初中以上学历占83.8%,以无业和企业人员最多;滥用方式主要以口服为主;多从医院中获得药品;多数目的是缓解烦恼、抑制情绪;滥用时间最长大于15年。结论2011~2015年之间的1188例苯二氮类药物滥用数据分析提示,此类人群一定要控制用药时间,以免剂量过大、时间过长形成苯二氮类药物成瘾。

  • 标签: 苯二氮类 精神药品 药物滥用 吉林地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2013-2015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历资料,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3-2015年发生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历136例,并进行统计研究分析。根据患者使用的抗菌类型、给药途径及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进行研究。结果136例抗菌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中头孢菌素类排第一位为20.59%,其次硝咪唑类为18.38%、喹诺酮类14.70%、抗真菌类13.24%。引起不良反应最高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其次是肌注。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中,皮肤及附件损害发生率最高,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次之。结论临床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选择合理、规范使用药物及给药途径,并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的情况,防止或减少不良放应的发生。

  • 标签: 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