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亚当·斯密作为苏格兰启蒙运动主要代表,其伦理学和政治经济学研究都是在为求解当时英国乃至欧洲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之可能时代课题而努力。基于利己与同情的人类本性,发展并完善了合情利己主义情感论,以此为人性基础,提出了富国裕民价值目标和常规性规则限制道德规约,建构起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理论分析框架,并在一定程度上为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秩序提供了价值合理性论证。

  • 标签: 合情利己主义 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秩序 常规性规则
  • 简介:从教育学意义上理解,“医患冲突”现象发生关乎医患关系主体行为养成教育环境,其形成是医学伦理教育在育人与形塑社会教育功能上双重阙失直接后果。“医患冲突”现象折射出当下医学伦理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尴尬”教育定位与关系“错置”、教育“知识化”倾向与能力教育偏废、理论课程设计不合理与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教育方法单一与教学关系失衡等。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目标,通过医学伦理教育再定位、教育模式转换、课程设计合理化以及教育方法创新,可以提升医学伦理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医患冲突”。

  • 标签: 医患冲突 医学伦理教育 问题 改进
  • 简介: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遇到了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难事'和'疑问'。'难事'和'疑问'可以分析成三个层次问题:观念和现实矛盾;物质生活总和和法、国家关系;物质利益因为财产占有导致矛盾性。第三个层次问题更为关键。马克思并不是不加区分地否定或者肯定利益,而是肯定人普遍利益,否定等级利益。马克思把利益和等级、智力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具有鲜明思想特色。

  • 标签: 《莱茵报》 马克思 利益
  • 简介:农业内含伦理之维,农业伦理不是农业外烁。国内学术界对农业伦理研究主要围绕研究缘起,厘定农业伦理学科学内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梳理农业伦理思想理论资源,从伦理维度探析农业农村现代化中重大现实问题因应之策等方面来展开。深化农业伦理学研究,需强化农业伦理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农业伦理思想、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思想、农业农村现代化中重大现实问题道德治理研究。

  • 标签: 农业伦理学 回顾 展望
  • 简介:现代西方法治精神源头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提倡以理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科学反对神学,奠定了现代西方法治精神理性根基;文艺复兴提倡自由、平等、民主、公正等价值观决定了现代西方法治精神价值取向,为法治社会形成提供了深厚文化底蕴;文艺复兴彻底打破了神权诫命统治,树立了现代西方社会法律笃信思想。文艺复兴对于现代西方法治精神形成具有奠基性作用,时至如今,对于当下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仍然具有重要启示与借鉴意义。

  • 标签: 文艺复兴 现代西方 法治精神
  • 简介:中国文化传播力与中国文化影响力相关,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纠绞与较量中显示出自己独特可持续性。中国文化价值观早期传播是全方位:从日常生活、居住园林到政治制度、伦理美学、哲学经济等。但是,中国文化内敛性决定了中国文化价值观早期世界影响具有非主动性、非侵略性。中国文化绵延至今取决于中国文化独特个性,个性文化是影响中国文化传播关键。

  • 标签: 文化 传播 中国文化价值观
  • 简介:杰里米·边沁(JeremyBentham)在他功利主义理论中提出了苦乐计算法,要求对快乐和痛苦值进行量估算,从而较精确地估算出任何一个行动或事件所造成苦乐倾向,并且最终通过对苦乐估算结果来让人们选择出能给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快乐行动方案,让政府制定出能给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快乐政策。但是,他这一苦乐计算法却遭到了后世一些哲学家们批评和诘难,自称为边沁继承者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StuartMill)对此进行了一些反驳,并对边沁苦乐计算进行了局部修改,将只有量区别的快乐拓展为既有量区别又有质区别的快乐,将其粗糙'快乐'概念进行了精致化改造,并提出'幸福'是一个比'快乐'更加丰富概念。但是,密尔在理论上所进行这些细枝末节修改并未将边沁苦乐计算法从众多批评中解救出来,在实际估算过程中,功利主义苦乐计算法仍然面临着实践困境。

  • 标签: 功利主义 苦乐计算 幸福 高等快乐 低等快乐
  • 简介:杨(Young)差异式正义论在当代政治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她以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主义为基础,重新审视了哲学中有关正义论述,并赋予正义以正视社群差异这一新意义。然而,学界对杨正义论还缺乏整体理解和认识,以致在传播与应用方面存在障碍。为了展示杨正义论全貌及其内在意义,启发人们深入思考并促发社会变革,本研究运用诠释学方法,从部分到整体推论杨理论架构和意义,再从整体检视部分之间相互关系,以视野交融态度获得创新理解与批判性反思。

  • 标签: 艾莉斯·M.杨 差异 正义
  • 简介: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慈善事业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慈善事业呼唤成熟慈善伦理以获得进一步发展,加强大数据时代社会主义慈善伦理研究将有效推动我国当代慈善事业长足发展。

  • 标签: 大数据时代 社会主义 慈善伦理
  • 简介:在大同构想中,康有为尤为注重对于智和仁奖励与申彰,奖智和奖仁在康有为大同构想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智仁双彰”既是大同世政治运转之依凭,同时亦是在竞争消弭之境况下,防止大同世退化变质之重保障。然而,深入检视可以发现,康有为之“智仁双彰”本质上是一种“智一元论”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与其意欲达成大同世之间存在一种自反性矛盾。“智仁双彰”施行非但不能达成康有为“人皆平等”大同愿景,适相导致“阶层分立”之严重后果。康有为思想中强烈“智识主义”倾向,既与有清以来儒家智识主义不断孳衍思想进路相顺承,又是康有为现实关切思想表征。

  • 标签: 康有为 大同 智仁双彰 伦理悖论
  • 简介:近年来,技术伦理学在技术哲学后现象学兴起背景下出现了“物转向”,即“技术人工物”在“人一技术”交互情境中有着全新伦理意蕴。机器(人)伦理学研究兴起可以看作是哲学中“物”转向在科技伦理中回应,“物”转向后机器(人)伦理学是对经典伦理学拓展和对人本主义超越。聚焦“机器(人)”伦理视角对技术人工物伦理问题进行深度分析与反思,对于准确把握“物伦理学”核心问题具有重意义。

  • 标签: 技术人工物 机器(人)伦理学 “物”转向 技术伦理学
  • 简介:文化建设现实任务要求我们对其理论境遇进行澄清。文化与文明是两个不同层次概念,文化说明是人类精神内在价值,它表达着人们对自身存在意义自觉;文明指涉是文化精神外在表现,从词源上看,文明又是一个彻底现代性概念。人类文化生命展开是一个充满矛盾历史进程,文化时常被运用于针对文明进程批判。现代西方文明悖论性质与其理性主义文化传统历史性展开之间存在着深刻关联,技术理性与实证主义弥漫使人们感性幸福、灵魂激情受到了压抑,西方现代性文明不再能为其文化发展提供健康精神环境。在现代性境遇下进行文化建设,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值得我们注意:在文化精神培育方面,保持开放包容文化心态;在文化传统涵养方面,加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在文化景观设计方面,力争让文化载体提供丰富能指意义群;在文化产品提供方面,借助公共性批判来提升文化产品公共性品格。

  • 标签: 现代性 理性主义 灵魂 能指 公共性批判
  • 简介:当前一些民族自治县在县域范围内展开了利用建筑载体表达民族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传统文化建筑表达实践,一方面凸显了民族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这种实践赋予建筑艺术特性,传达出了某种伦理价值观,因此是一种伦理叙事。本文借助建筑伦理叙事理论对裕固族传统文化建筑表达实践活动进行解读,发现裕固族利用传统文化服饰、民间故事形象、宗教信仰、传统游牧生活场景等文化符号对公共建筑进行了民族化表达实践中,呈现了裕固族人传统英雄观、德性观、生活观、爱情观,具有伦理传达、行为导向和传统伦理现代建构功能。

  • 标签: 民族传统文化 建筑表达 伦理叙事 教化
  • 简介:在马克思伦理思想整体框架中,道德是一个显性概念,伦理则是一个隐而不彰概念。马克思伦理思想中不仅有关于道德问题思考,而且也有关于伦理概念考量,其共同体思想中就包含了对伦理内涵把握。通过对马克思伦理思想中道德和伦理两个概念分析,既可以发现马克思伦理思想中黑格尔元素,更能够发现马克思伦理思想对黑格尔伦理思想超越。

  • 标签: 道德 伦理 共同体 马克思伦理思想
  • 简介:不管是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抑或是理论自信,归根到底还是文化自信。其中,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传统文化在经历扬弃之后转换成为整个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原则,才是获得这种文化自信根本所在。在这方面的研究中,

  • 标签: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传统理念 中国道德文化 文化自信
  • 简介:如果说中国传统文明观强调天人合一,表现为具有整体性与合一性特征,那么西方文明观则以天人二分为基础,以人本主义哲学为出发点,具有理性与科学特征。在具体认识中西文明观产生哲学基础,分析二者不同点基础上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强调五位一体,主要表现为以辩证唯物主义为起点,通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方面的和谐,最终实现五位一体有机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关键时刻,通过对中西传统文明观进行比较,对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文明内涵与特点,发展与时代相适应社会主义文明观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社会主义文明观 天人合一 天人二分 五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