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9 个结果
  • 简介:为探讨主动社交网站使用、积极反馈、人际不确定性与青少年友谊质量的关系。采用主动社交网站使用问卷、社交网站积极反馈问卷、人际不确定性问卷以及青少年友谊质量问卷对937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主动社交网站使用与社交网站积极反馈和友谊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人际不确定性呈显著负相关;积极反馈与人际不确定性呈显著负相关.与友谊质量呈显著正相关;人际不确定性与友谊质量呈显著负相关:(2)主动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友谊质量具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且能够通过社交网站积极反馈以及人际不确定性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社交网站积极反馈人际不确定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对青少年友谊质量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主动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友谊质量的作用机制,对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社交网站发展良好的友谊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标签: 社交网站 积极反馈 人际不确定性 友谊质量 青少年
  • 简介:体感交互是新兴的人机交互方式;当前,相关的人因学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采用典型任务结合主观评价法,首次探索了用户运动信息反馈形式对体感交互用户体验的影响。笔者从易学、控制、情感与心理负荷四个方面,比较了有、无人形反馈形式对游戏体感菜单操作可用的影响。结果发现,二者在心理负荷上无差异,无人形反馈在易学上优于有人形,但有人形反馈在控制感上优于无人形,且更受用户喜爱。基于该结果,笔者建议在体感操作界面上使用有人形反馈。

  • 标签: 体感交互反馈形式用户体验
  • 简介:对1708名八年级青少年(平均年龄14.30±0.48岁,男生852名)及其母亲(平均年龄39.17±2.47岁)的抑郁症状、母子关系和青少年消极情绪进行测量,考察了母亲抑郁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母亲抑郁能够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抑郁;(2)母子关系在母亲抑郁与青少年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母亲抑郁既能增加母子冲突的强度,也能降低母子亲合水平,进而导致青少年的抑郁;(3)青少年消极情绪在母亲抑郁影响青少年抑郁的中介机制中起调节作用,仅在高消极情绪的青少年中,母子冲突能够显著预测青少年的抑郁;但消极情绪不能调节母子亲合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4)母亲抑郁影响青少年抑郁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不存在性别差异。

  • 标签: 母亲抑郁 青少年抑郁 母子关系 消极情绪性
  • 简介:以3045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父母协同教养问卷青少年评价版的父亲卷、青少年依恋问卷中的父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分问卷、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的情绪维度进行测量,基于家庭系统理论、协同教养的生态模型和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理论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结果发现:(1)父子依恋在父亲协同教养的团结、贬低行为与青少年同伴依恋之间发挥中介作用;(2)青少年的情绪在父子依恋影响青少年同伴依恋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即情绪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具体而言,当青少年情绪升高时,父子依恋对青少年同伴依恋的促进作用减弱。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完善协同教养的相关理论,对加强青少年家庭中的父亲协同教养行为具有实践意义。

  • 标签: 父亲协同教养行为 父子依恋 同伴依恋 情绪性 青少年
  • 简介: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的量化(Quantitativeinvestigation)方法,从攻击性行为、攻击认知、攻击性情绪三个方面对广州青少年的攻击性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①当前广州市高中生在攻击性行为表现上,青少年的身体攻击相对较高;在攻击认知上,报复心理较为强烈;而在攻击性情绪表现上,青少年的冲动较为突出。②住宿生与走读生的攻击没有显著差异,在攻击性情绪上,走读生显著高于住宿生,尤其在冲动方面差异显著。③网络游戏类型与身体攻击行为、易怒情绪存在相关。

  • 标签: 高中生 攻击性行为 八荣八耻 攻击性情绪
  • 简介:本研究采用图形创造思维测验,以中国和德国的5及7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进行了连续三年的测验,测验的内容是要求被试在所呈现的30个几何图形中途出4个以建立一种类比关系,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构成类比结果,对测试的评判分为:产生性、灵活性、新颖、精致和聚合5个方面。结果发现:(1)在产生性思维方面,平常及超常的中国儿童均高于德国儿童,且中德双方的高智儿童在连续三年内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2)三年中,所测的各组被试中德国儿童的递增情况均优于中国儿童;(3)在创造思维的各项指标中,中德儿童的发展显示出差异;(4)中德双方儿童均表现出性别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 标签: 图表类比 产生性 灵活性 新颖性 精致性
  • 简介: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是宗教心理学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但它是否能够直接在中国应用,是否有不适合之处是一个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探讨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本文选取在中国社会具有相当重要的佛教徒来作为基督徒的参照。通过问卷的形式,本研究发现,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思想在佛教徒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不适用。亚伯拉罕系宗教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在非基督教文化中不适用;基督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并不一定是其他宗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奥尔波特的“外在取向”并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宗教取向二分理论成立的前提——“有真正的信徒和非真正的信徒两种类型,且二者之间能够明确分开”——可能在佛教中不适用;部分佛教徒的行为并非源自宗教,而是源自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因此对于这一部分信徒,宗教不能用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宗教也不是他们行为的原因。

  • 标签: 奥尔波特 内在取向 外在取向 IE量表
  • 简介:本文旨在通过对云南禄劝彝族基督徒苦难应对方式的质分析,扎根社群文化,构建彝族基督教社群抗逆力提升的动态过程。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分析个案的苦难叙事,探讨如何调动内外在资源的微观机制,从少数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之中提取苦难应对方式。

  • 标签: 彝族 基督徒 抗逆力 应对方式 社会工作
  • 简介:对于从事本土社会心理与行为嬗变的研究者来说,当前社会转型期提供了宝贵机遇,公私观嬗变以及其下的公私实践提供了极佳的切入点,文化心理学因强调和关注文化与心理的动态互依而更具适切的研究视角。本文以文化心理学为视角,基于其所根植的'(文化与心理)相互建构'框架,区分了两种互生互构的'公私观'——'作为文化要素的公私观'与'作为心理倾向的公私观',进而基于'前者相对于后者具有客观、强制与普遍'这一事实,首先以'作为文化要素的公私观'为焦点,对其生成逻辑、结构、历史传承进行了理论探析,并建构出了公私观生成及嬗变分析的理论模型,而后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开展'公私实践中的公私观嬗变'以及'公私观嬗变下的公私实践'研究进行了预备研讨。

  • 标签: 社会转型 公私观 公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