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2 个结果
  • 简介:在第2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长江日报》2013年8月15日3版、8月28日14版、12月18日5版上的集合专栏《武汉上空的鹰——跨国寻访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中的代表作,荣膺国际传播类作品一等奖。这组代表作包括两篇通讯和一篇消息,标题分别是《当年激战血洒长空75年来他们只留下一串名字》、《五世同堂的家族出了三代飞行员》和《大型寻亲栏目〈等着我〉播出武汉老人来信俄国家电视台接力寻访苏军烈士》。

  • 标签: 苏联空军志愿队 中国新闻奖 烈士 武汉 作品 《长江日报》
  • 简介: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1050个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效果的现场好新闻。

  • 标签: “中国新闻奖” 第14届 同期声 杨利伟 一等奖 现场
  • 简介:刊登在《新疆日报》2002年12月24日上的消息《首府“公款圣诞”令人担忧》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奖。这篇实施舆论监督的好新闻。报道的成功,笔者认为主要得力于抓准了问题。何谓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既有问题,你总得赞成一方面,反对另一方面,就得把问题提出来。”可见,这里所指的问题,并不是单纯指工作中的缺点错误,而是主要指实际工作和实际生活中许许多多需要解决的矛盾。

  • 标签: “中国新闻奖” 消息 新闻写作 新闻主题 报道角度
  • 简介: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千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同期声”原来是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一个特定术语,它指伴随新闻事件发生而同时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新闻现场被采访对象说话的声音。

  • 标签: 第十四届 同期声 杨利伟 一等奖 中国新闻奖 现场新闻
  • 简介: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曾撰文讲:“引导包含着指导,引导作用实际上也就是指导作用。指导性是新闻宣传的灵魂。但是发挥这种指导作用,前提是要人家愿意读、愿意听、愿意看,也就是说,大众传媒的指导性是通过可读性、可听性、可视性来发挥作用的。通过读、听、看,受众在不知不觉中自愿地接受了引导、接受了指导,这是最高超的引导艺术。”这段话不仅指出了传媒的指导性要通过艺术来实现,

  • 标签: 指导性 “中国新闻奖” 言论 引导艺术 指导作用 可读性
  • 简介:半个多世纪以来,以表彰先进人物、英雄人物为主要内容的人物通讯在教育鼓舞受众、净化社会风气、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物通讯有了独特的发展变化。

  • 标签: 人物通讯 平民化 中国新闻 发展变化 二等奖 当代大学生
  • 简介:刊登在《北京日报》2004年8月12日上的消息《小平夹克衫,感动三代人》一稿,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消息二等奖。这是在数十家中央、地方媒体共同报道《世纪伟人邓小平》展览时,记者童曙泉,经过深入扎实的采访后写成的一篇独家新闻。该报道见报后,新华网、人民网等新闻网站的专题报道、新浪网等门户网站以及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等转载;北京电视台等做了追踪报道。报道在读者中间产生了良好反响。中宣部新闻局负责人也提出了口头表扬。这篇作品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善用观察,成就佳作的经验。有人问科学家:“您的科学成果哪里来?”英国细菌学家、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的回答是:“我的惟一功劳是没有忽视观察。”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说得更明确:“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

  • 标签: “中国新闻奖” 第15届 消息 作品 成就 三代
  • 简介:重大典型宣传,往往习惯了“兵团作战”、全媒体介入,虽然眼球效应有了,却少了心灵感应,受众印象不深,传播效果不佳。2013年5月以来,《江西日报》持续一年多时间深入报道龚全珍同志先进事迹,得到广泛好评,取得丰硕成果,成为江西重大典型宣传的成功范例,并入选中宣部组织编写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书。而2013年7月12日推出的《老伴——听龚全珍讲甘祖昌的故事》,是追求独特性的结晶,是用报告文学形式讲述甘祖昌夫妇故事的唯一作品,是最早揭示甘祖昌精神是龚全珍精神重要源头的力作。《老伴》一文以其独立的思考、独特的视角、独辟的路径,被评为第2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 标签: 中国新闻奖 通讯作品 甘祖昌 一等奖 故事 典型报道
  • 简介:一、背景介绍在2005年,各种内容的听证会频繁地召开,6月28日,一场听证会更受到全省关注,这就是广东省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听证会。这场听证会在众多听证会中尤其具有代表意义,首先是其主题关注度高,尽管每一场听证会的召开都关乎民生,但是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医疗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医疗改革近年来引起了全社会的讨论,因此这场听证会尚未召开。已经吸引了社会的目光;其次,这次听证会长达6小时,与其他只安排半天时间的听证会相比,时间长了足足一倍有多,也因此让各方代表有更充裕的时间表达意见;再次,在公众的心目中已经有一种印象,价格听证会往往是会场内“涨”声一片,会场外反对如潮,听证代表的意见不完全代表主流民意。但是,与许多听证会的结果不一样,广东省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听证会直接促成了省有关部门以更慎重的态度对待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在听证会之前几乎已经成为定局的“挂号费”等医疗服务的加价安排,由于大部分听证代表提出了反对意见,至今仍未实行。可以说,这是一场成功的听证会。

  • 标签: 医疗服务 听证代表 广播电视新闻奖 广东省 价格上调 价格听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