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9 个结果
  • 简介:2012年11月15日,第63届美国全国图书奖公布,路易丝·厄德里克以《圆屋》获得该年度的小说奖。

  • 标签: 图书奖 德里克 小说 美国
  • 简介:<正>国内把赛珍珠误认为赛金花的日子也许已经过去,但讲起赛珍珠,人们想到的也许只是她发表于1931年的成名作《大地》和她在1938年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事。其实,赛珍珠的一生极其丰富多彩,从事过许多有意义的事,在不同的领域留下了重要的影响。首先,赛珍珠一生致力于促进各国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与美国人民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她和她的第二个丈夫理查德·沃尔什在三、四十年代创办和出版的《亚洲》杂志,在远东问题上曾对美国的学术与舆论界产生过极

  • 标签: 赛珍珠 女性主义 美国女作家 新认识 诺贝尔文学奖 传教士
  • 简介:华裔女作家经常大胆探索性爱的尺度,描述跨国、跨族性爱,强化女性意识。她们作品里的女性是“大女人”,是生活中的主体。相比之下,似乎华人男性作家少有涉及跨国语境的题材,缺乏对全球化时代的华人男性的主体性的刻画。本文以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卫慧《上海宝贝》、虹影《英国情人》、吕红《美国情人》、贝拉《魔咒钢琴》等为例,探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于跨国恋情文学阐释中的异同。

  • 标签: 华裔女作家 女性意识 跨国恋情
  • 简介:美国知名诗歌评论家玛乔瑞.帕洛夫的《不确定诗学:从兰波到凯奇》是一部深入探索当代美国诗歌特色及其创作走向的理论力作。在这部论"不确定诗学"的扛鼎之作中,帕洛夫从"不确定诗学"的鼻祖兰波入手,以从斯泰因到凯奇等为主的七位诗人为研究对象,以大量翔实的文本分析为基础,深入阐释了文化语境中当代美国诗歌的"不确定性"特色和反象征主义倾向,并提出重绘现代诗歌地图的必要性和反思现代主义的迫切性。帕洛夫的研究为微观文本细读和宏观批评建构都带来了实践性和理论性上的双重挑战和启发。

  • 标签: 玛乔瑞·帕洛夫 《不确定诗学:从兰波到凯奇》 当代美国诗歌
  • 简介:“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优秀学术成果奖”是为促进我国美国文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鼓励美国文学工作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多出精品,由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设立的全国性美国文学研究奖项,即日起受理申报。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 标签: 美国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会 成果奖 申报 学术 文学工作者
  • 简介:在关于种族的表征政治中,权力与知识互相支持,黑人一猩猩这个种族主义比喻由最初的人类学假设变成了常识。美国种族片中的形象生产继续巩固了对黑性的刻板定见,等级是无条件的,和谐是有条件的,甚至有黑人形象被用来遮蔽历史,转移视线。贝尔·胡克斯在这样的话语背景下提出的“对抗性凝视”策略是一种对压迫性意识形态机器的抵抗行为。

  • 标签: 黑人-猩猩比喻 贝尔·胡克斯 定型 黑性 表征
  • 简介: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blackculturalidentitydilemma)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表现了生活在以盎格鲁-萨克逊白人种族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迷惘.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生理特征的认同,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内涵.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不仅导致了美国黑人个人人性的压抑、心理扭曲和畸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社会内部美国白人与黑人社会、文化冲突的重要根源.黑人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困惑、怀疑和追求成为研究美国文学与文化的重要线索.

  • 标签: 美国文学 黑人 文化身份认同 文化冲突 殖民主义
  • 简介:在21世纪美国戏剧最具实力、最有前途的剧作家名单中,萨拉·鲁尔(SarahRuhl)显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不仅因为她年轻,更重要的是她多产和作品在美国上演的频率。她的一些作品已经在中国翻译并演出。2004年凭借《窗明几净》(TheCleanHouse),鲁尔荣获苏珊·布莱克·史密斯奖,同年该剧入围普利策奖,并于2006年9月获得麦克阿瑟奖。

  • 标签: 美国戏剧 超现实主义 萨拉 代表作 戏剧家 21世纪
  • 简介:◇多克托罗教授,很高兴您能接受我的采访.我是来自中国的一名教师.请问你去过中国吗?◆(高兴地)去过一次.那是1988年,我随一个作家代表团来到中国.我们先后访问了北京、上海和西安.西安的兵马俑和羊肉泡馍令我难忘.记得那天我们在一家饭馆吃羊肉泡馍,有许多市民,非常热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你的小说深受中国读者欢迎,到目前为止,有四部小说已被翻译成中文:《拉格泰姆时代》、《比利·巴斯盖特》、《上帝之城》和《大进军》;报刊和网页上都有关于你作品的论文、评论和介绍.

  • 标签: 之中美国 作品之中 多克托罗
  • 简介:新新闻主义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文学体裁.它在报道真人真事时,融入了小说的写作技巧.它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传统新闻报道所谓的客观性和权威性提出挑战.它的出现与六十年代美国文化息息相关.这一时期进行的越南战争为新新闻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在越战题材的小说中采用新新闻主义手法使作家们得以更深刻地反映一场不同于传统小说描绘的战争,更准确地把握越南战争的本质.

  • 标签: 传统小说 新文学 作家 人物 新新闻主义 描绘
  • 简介:E.L.多克托罗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历史小说作家,其作品经常以对美国历史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式来批判美国的社会现实,这在《自来水厂》和《大进军》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这两部作品里,作者分别借助"镀金年代"和美国内战的历史以及丰富的想象,揭示了当代美国科学主义影响下的科学伦理危机:科学家在实验中对弱势群体的无情利用,科学与财富和权力的勾结以及科学家在对理性知识的过度追求中所出现的伦理情感异化,从而变成了科学主义"怪人"。从以上三个方面来探讨当代美国科学研究中的伦理危机及其社会危害不仅可以增进读者对多克托罗本人及其作品的认识,也更能让他们反思科学发展中出现的伦理问题。

  • 标签: E.L. 多克托罗 科学主义 科学伦理 危机
  • 简介:在当代美国诗歌评论界,玛乔瑞.帕洛夫是少有的几位关键性人物之一。她的《21世纪的现代主义:新诗学》便是一部研究新世纪美国诗歌特色和发展的新作。帕洛夫坚持其一贯的审慎、精确和全面的风格,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当代诗歌的走向与创作等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在主要研究艾略特、斯泰因、杜尚和赫列勃尼科夫等几位诗人的基础上,帕洛夫肯定了语言派诗歌的实验与革新意识对当代诗歌发展的贡献,明确指出世纪之交诗歌发展之间的呈递性、联系性和整体性特色。帕洛夫在20世纪诗学评论上及时而令人信服的介入,不仅是她作为当代语言诗歌最佳阐释者身份的明证,同时还是当代诗学研究的绝佳范本。

  • 标签: 玛乔瑞·帕洛夫 《21世纪的现代主义:新诗学》 美国诗学
  • 简介:20世纪70年代以来本土裔美国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文学创作的空前繁荣,自我意识的觉醒,理论领域的拓展都为这一时期本土裔美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本土裔美国学者主动参与到本民族文学、文化的批评与重构活动当中。他们一开始以"他者"的姿态出现,将印第安文化本质化,并将其看作一个与欧洲美国文化完全不同的体系;随后他们将目光转向民族文化内部,提出了部落现实主义的构想,更加强化了这种"他者"意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文化的融合主义又成为新的热点。本土裔美国文学研究领域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声音,而开放性正是这一领域的魅力所在。本土裔美国学者的批评活动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他者"表达的典范。

  • 标签: 本土裔美国文学批评 他者 文化本质主义 部落现实主义
  • 简介:当代著名菲裔美国作家兼诗人卡洛斯·布洛桑的成名代表作《美国在心中》甫一出版便引起美国文坛和学界的热切关注。这部半自传式的菲裔移民作家的在美经历书写,同时也奠定了布洛桑在菲裔美国作家中不可撼动的经典地位。本文试图以英国诺贝尔获奖作家奈保尔的短篇小说《众生之一》作对比,试论布洛桑在《美国在心中》中所描绘勾勒的美国梦的虚幻性,以及世界性普世价值在一个以白人为主流的美国社会(WASP)中对少数族裔的潜移默化影响和其实质性的文化霸权主义。卡洛斯的理想美国社会内化了白人主流意识,同时又带有明显的性别政治色彩,此点可从书中主人公对待来自不同族裔女性的态度上显现。文章指出布洛桑的这种同化性的“美国梦”不能作为完美的应对策略来解决诸如《众生之一》里的小人物主人公桑托什关于移民的困惑,并解释其在美遭遇的诸般失败。因而卡洛斯·布洛桑在其代表作中所表现的不过是一种世界性想象,作者通过文学性想象所勾勒出来的世界主义社会正是菲裔在美实际经历的反照,揭示了菲裔等少数族裔在美的苦难遭遇和生命体验,同时也饱含了卡洛斯对少数族裔未来美好生活的一份期许和希冀。

  • 标签: 卡洛斯·布洛桑 《美国在心中》 《众生之一》 离散文学 世界性想象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新新闻主义或曰"非虚构小说"浪潮以及接踵而来的全球性的纪实小说热,倡导了小说创作"非虚构"即"纪实"的潮流.它对传统小说的创作是一场严重的挑战.纪实小说从其崛起到发展至今充分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卓越的艺术魅力.

  • 标签: 中国纪实小说 主义中国 兼评
  • 简介:本文以庞德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讨论为出发点,针对国内庞德研究中出现的过激甚至错误的观点--有的文化批评者对庞德与中国的关系采取敌视的态度,并给庞德冠以法西斯集权主义者和肆意篡改与背叛中国文化的文化霸权主义者等名称--试图通过例证,以答疑的方式,以庞德的诗学和译学原则为基础,以译者的特殊翻译情态为前提,来阐明:文化批评必须注重批评的客观性,批评者应尽量避免运用不适当的理论基础和采取不适当的批评视角对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做主观臆测,从而导致不应有的文本误读,甚或中伤批评对象.同时,本文还试图从中外文化交流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借鉴原则和批评原则两方面,启发探讨国际文化交流的规律和准则.

  • 标签: 庞德 中国文化 借鉴原则 批评原则
  • 简介:2007年在武汉成功举行的“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美国诗歌研究和中美诗歌的交流,会议的两大成果——被美国CPCI(原ISSHP)收录的会议论文集和2008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成立的中美诗歌诗学协会(CAAP)——成为中美诗歌交流史上的两件重要事件,特别是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已经发展成为在中国、美国、欧洲等地拥有众多诗人和学者会员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为进一步推进中美之间的文学交流与合作,

  • 标签: 美国诗歌 国际研讨会 中美 中国 协会 诗学
  • 简介:<正>二十世纪中叶美国小说里出现的一个现象是:荒谬支配人的行动,主人公的感情和言行无定则可依循,因而往往同他们的环境发生矛盾和冲突。这个时期的作家爱用滑稽的形象来讽时喻世,常常使他们的“疯”主人公参与世界事务。唐利维(J.P.Donleavy,1926-)在他的《坏人,非凡的人》(ABadMan,ASingularMan)里,特里·萨

  • 标签: 美国社会 小说家 科学幻想小说 思想性 当代美国小说 六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