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45,X/46,XY属于染色体异常性腺发育异常,临床上较罕见,患者可表现为身材矮小、性腺及外生殖器发育异常、乃至出现性腺恶变,本研究对1例45,X/46,XY嵌合体患儿进行报道,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及规范此类患者的管理。

  • 标签: 45 XY/46 XY 性腺发育异常 染色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使用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20年9月时期内收治的颈椎病患者共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纳入甲组(30例)、乙组(30例)。甲组使用X线平片检查,乙组使用CT影像,比较各组患者检出率、特异性检出率。结果:甲组检出率为66.66%、特异性检出率为16.67%,乙组为93.34%、46.67%,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颈椎病患者,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均可起到疾病诊断效果,但后者呈现检出率高和特异性检出率高的优势,可推广。

  • 标签: 颈椎病 X线平片 CT影像 检出率 特异性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多排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与X线腹部平片的对比效果。方法 将40例肠梗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20年4月—2021年2月期间,在手术前分别对患者实施多排螺旋CT、X线腹部平片诊断,分析2组应用价值。结果 多排螺旋CT组梗阻诊断准确率、梗阻类型诊断准确率、梗阻部位诊断准确率、梗阻原因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多排螺旋CT 肠梗阻 X线腹部平片,对比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旁B超定位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50例新生儿做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体外测量技术进行盲穿,在置管成功后采用B超定位、X片及时佐证,在导管留置过程中及时采用B超监测定位,发现异常时及时采用X线定位佐证其是否异位。结果:床旁B超定位能有效监测PICC导管尖端的位置是否正确,能及时发现导管是否异位,本次纳入标准的450例新生儿,置于上腔静脉的121例患儿中,置管时和后期使用过程中的B超定位成功率均≥90%,置于下腔静脉的326例患儿,B超定位成功率均为100%。结论:应用B超进行导管尖端定位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PICC置管时可以准确的协助导管尖端定位,在后期使用过程中能及早发现有无异位,床旁B超联合X线定位更增加尖端定位的准确性,利于减少置管并发症,也为导管后期使用及维护起到关键作用。

  • 标签: 新生儿PICC置管 B超定位 X线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双能 X线骨密度测定( DXA)在中老年骨质疏松症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8年 12月至 2019年 11 月在我院进行体检的疑似骨质疏松症老年患者中抽取 7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抽取患者进行双能 X线骨密度测定,分析测定结果并与实际病情进行对比。结果:抽取患者中检测出患有骨质疏松症 39例患者( 54.17%),骨量减少 33例( 45.83%),测定结果与实际病情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回顾 分析结果发现,抽取患者中的年龄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成正比关系。结论:双能 X线骨密度测定在中老年骨质疏松症筛查中拥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及时准确的诊断出骨质疏松症,在预防和临床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保障老年人群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双能 X线骨密度测定 骨质疏松症 中老年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X射线小肠钡剂造影与 CT小肠造影在克罗恩病 (CD)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对诊断肠壁增厚及肠外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医院收治的 50 例 CD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分别采用 X射线小肠钡剂造影及腹部 CT小肠造影两种不同检查方式,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裂隙状溃疡、卵石征、多节段性病变、肠壁增厚、强化增加、蜂窝织炎、炎性包块、腹腔囊肿等病变征象的差异。结果 X射线钡剂小肠造影的裂隙状溃疡和卵石征诊断检出率分别为 52.0 %和 48.0 %; CT小肠造影诊断检出率均为 0.0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种检查方式对多节段性病变诊断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CT小肠造影检查对强化增加、蜂窝织炎、炎性包块和腹腔囊肿诊断的检出率高于 X射线钡剂小肠造影;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X射线钡剂造影能较好的检出裂隙状溃疡与卵石征,但对肠壁增厚及肠外并发症无诊断能力。 X射线钡剂造影与 CT造影在 CD临床诊断中各具优势,需结合两种检查方式的优势综合判定,最大程度改善患者治疗与预后。

  • 标签: X射线钡剂造影 CT造影 克罗恩病 肠壁增厚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X射线小肠钡剂造影与 CT小肠造影在克罗恩病 (CD)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对诊断肠壁增厚及肠外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医院收治的 50 例 CD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分别采用 X射线小肠钡剂造影及腹部 CT小肠造影两种不同检查方式,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裂隙状溃疡、卵石征、多节段性病变、肠壁增厚、强化增加、蜂窝织炎、炎性包块、腹腔囊肿等病变征象的差异。结果 X射线钡剂小肠造影的裂隙状溃疡和卵石征诊断检出率分别为 52.0 %和 48.0 %; CT小肠造影诊断检出率均为 0.0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种检查方式对多节段性病变诊断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CT小肠造影检查对强化增加、蜂窝织炎、炎性包块和腹腔囊肿诊断的检出率高于 X射线钡剂小肠造影;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X射线钡剂造影能较好的检出裂隙状溃疡与卵石征,但对肠壁增厚及肠外并发症无诊断能力。 X射线钡剂造影与 CT造影在 CD临床诊断中各具优势,需结合两种检查方式的优势综合判定,最大程度改善患者治疗与预后。

  • 标签: X射线钡剂造影 CT造影 克罗恩病 肠壁增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