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思考与探索用儿童药物利用指数评价儿科用药剂量合理性的方法;方法以韩璐等人根据限定日剂量和药物利用指数提出的儿童药物利用指数为依据,总结了儿童药物利用指数公式形成中的五点因素,如年龄、体重、病种、病情、联合用药等,就儿童用药剂量的评价标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结果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及不同因素在不同阶段的权重,形成了完善的评价体系;结论当前儿童药物利用中存在着很多的不合理因素,尤其是在药剂量的使用中更是如此。利用儿童药物利用指数可以规范儿童药物的使用。

  • 标签: 儿童药物利用指数 儿科药剂量 合理性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甲状腺大部分切除与药物保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计算机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药物保守治疗方法,观察组使用甲状腺大部分切除的手术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组间差异明显,P<0.05,数据从统计结果思考,具有统计意义;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组间差异明显,P<0.05,数据从统计结果思考,具有统计意义。结论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采用甲状腺大部分切除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药物保守治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甲状腺大部分切除 药物保守治疗 甲状腺功能亢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促肝细胞生长素应用在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情况。方法择取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间我院接收确诊的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病患72例随机分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分别对两组病患实施常规的保肝治疗与促肝细胞生长素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相比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总胆红素(TBIL)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水平上降低的程度更为明显,且肝功能的恢复率也比较高,比较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对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治疗中,选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进行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更具推广价值。

  • 标签: 促肝细胞生长素 结核药物性 肝损害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继发性肺结核采取结核丸联合抗痨药物治疗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5-2017年收治治疗的96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n=48)接受常规抗痨药物治疗,观察组(n=48)接受常规抗痨药物治疗联合结核丸治疗。对比两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病灶吸收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以及病灶吸收率对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不良反应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比常规抗痨药物治疗,结核丸联合抗痨药物治疗继发性肺结核在保证治疗安全性的基础上,提高了治疗效果、病灶吸收率,具有实施价值。

  • 标签: 病灶吸收率 抗痨药物 结核丸 继发性肺结核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椎管内注入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2月至2016年3月间接治的84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76.19%,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蛋白定量、白细胞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内注入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椎管 地塞米松 异烟肼 结核性脑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对抑郁症患者采用药物与认知心理疗法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98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48例患者单纯采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的50例患者则采用药物结合认知心理疗法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SI)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综合评分(CQOLI-7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抑郁症患者采用药物与认知心理疗法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抑郁症 药物与心理治疗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结核病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4例结核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入喹诺酮类药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41/42),高于对照组的76.19%(32/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结核病患者时加入喹诺酮类药物相较于常规药物治疗而言,能提高治疗效果,且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较为安全,可推广应用。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结核病 常规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调查并分析其药理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针对用药频率、药物剂型进行统计。结果研究时段内,我院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使用频次与构成比较第一代与第二代低,较三代复方制剂与第四代多高,差异鲜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DDDS仅次于第二代。结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在我院的使用良好,且其患者接受度较好,具有很好的应用趋势,对于改善我院用药结构,提升用药科学性上,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第三代 药理分析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抗凝药物对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进行手术的妇科肿瘤患者120例,将其按照治疗模式的区别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B组合对照组,每组分别40例。A组患者使用利伐沙班治疗,B组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患者不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对比所有患者的血流时间、血清学指标、凝血酶原时间、双下肢周径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35%,B组为5%,对照组为15%,可见B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从血清学检查结果看,B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要低于其他两组,P<0.05;术后3d、1周的凝血酶原时间A组、B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B组患者的血流时间和双下肢周径均优于A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妇科肿瘤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治疗能够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均有效果,但低分子肝素的效果更好,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利伐沙班 低分子肝素 妇科肿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目的:了解临床常见致病念珠菌对4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情况,旨在为临床治疗此类菌株引起的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NCCLSM27-A2),测定从临床血液、痰液和尿液等标本中分离的226株常见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226株受试菌对氟胞嘧啶100%敏感,MIC90为≤0.125-0.5μg/ml;168株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MIC90分别为32μg/ml、1μg/ml和1μg/ml,敏感率分别为90.5%(S88.1%+SDD2.4%)、92.3%(S87.5%+SDD4.8%)和91.7%;31株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敏感率分别为96.8%(S93.6%+SDD3.2%)、93.5%(S83.9%+SDD9.6%)和100%;16株近平滑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均敏感;11株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81.8%(S18.2%+SDD63.6%)和72.8%(S36.4%+SDD36.4%),而对两性霉素B100%敏感。在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中有3.2%~27.2%菌株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等唑类药物耐药。结论:临床常见致病念珠菌对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最高,对唑类药物存在不同程度耐药。

  • 标签: 念珠菌 抗真菌药物 体外敏感性 敏感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在脑血栓患者治疗中实施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分析疗效及对患者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随机入组54例我院脑血栓患者,选取时间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数字表法分组,纳入实验组的27例患者实施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纳入对照组的27例患者实施阿司匹林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疗效及对动脉粥样斑块面积的影响。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动脉粥样斑块面积(1.43±0.08)cm2、治疗总有效率92.59%均明显更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2组患者治疗前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在脑血栓患者治疗中实施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的疗效确切,可明显减少患者动脉粥样斑块面积。

  • 标签: 脑血栓 阿司匹林 他汀类药物 疗效 动脉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宫腔镜联合妈富隆治疗药物流产不全对子宫内膜保护作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门诊2017年4月~2018年4月接受的86例药物流产不全的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43例宫腔镜联合妈富隆治疗)与对照组(42例宫腔镜下清宫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盆腔炎性疾病发生率、术后残留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阴道持续流血时间、首次月经恢复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清宫后两周子宫内膜厚度与经净后子宫内膜厚度均大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对于药物流产不全患者给予宫腔镜联合妈富隆治疗可有效减轻对个体子宫内膜的损伤,安全性高。

  • 标签: 宫腔镜 妈富隆 药物流产不全 子宫内膜保护
  • 简介:氨曲南是一类全合成窄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由于其具有肾毒性低、免疫原性弱等特点,可用于替代氨基糖苷类药物,治疗肾功能损害者的需氧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对于肾功能完好患者,氨曲南与氨基糖苷类药物相比是否具有更好的临床意义。本文从抗菌活性方面对两者进行对比。

  • 标签: 氨曲南/药理学 氨基糖苷类/药理学 革兰氏阴性菌/药物作用 抗药性 细菌 微生物敏感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药物治疗前后对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68例规律服药的糖尿病患者,对他们介入非药物治疗6个月,观察干预前后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变化。结果患者在非药物治疗干预后血糖控制水平明显优于非药物治疗干预前。结论非药物治疗在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上有显著疗效。

  • 标签: 糖尿病 非药物治疗 血糖
  • 简介:摘要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病后对患者健康危害较大,目前临床对患者主要的治疗措施就包括药物复律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药物复律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本文则针对其进展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并做出综述。

  • 标签: 阵发性心房颤动 药物复律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及其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6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随机分成观察组(n=38)与对照组(n=38),观察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单一的阿司匹林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神经功能缺损及颈动脉斑块改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颈动脉斑块面积差异不明显,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颈动脉斑块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比单一阿司匹林治疗的疗效更高、神经功能缺损及颈动脉斑块改善效果更明显,值得临床的推广及应用。

  • 标签: 阿司匹林 他汀类药物 脑血栓 颈动脉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估综合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对社区糖尿病患者控糖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的342例社区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给予药物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开展综合干预,评估两组血糖控制情况。结果经过综合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后,干预组FPG、2hPG、HbAlc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干预组血糖控制达标率为65.5%,明显高于常规组的46.2%(P<0.05)。结论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开展综合干预有助于稳固社区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其血糖控制达标率较单纯药物治疗更高,建议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 标签: 糖尿病 药物治疗 综合干预 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Stathmin1基因表达对微管药物抑制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分析Stathmin1基因表达与微管药物联合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0.5μM紫杉醇和去氧鬼臼毒素作用A549细胞时,细胞存活率分别为28.5%、45.8%,Stathmin1与0.5μM紫杉醇、DPPT联合作用A549细胞时,细胞存活率有所下降。结论Stathmin1基因表达与微管药物结合,能够起到抑制细胞增殖作用,降低肿瘤药物用量。

  • 标签: Stathmin1基因表达 微管药物 抑制细胞增殖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布地奈德雾化疗法和常规药物疗法治疗小儿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我院接收的118例小儿肺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n=59例),进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经过治疗后的IL-18的水平(24.48±3.89)pg/ml高于对照组患儿的(14.44±2.99)pg/ml,而TNF-ɑ的水平(17.74±3.56)pg/ml和TGF-β1的水平(202.44±32.55)pg/ml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TNF-ɑ的水平(25.85±5.44)pg/ml和TGF-β1的水平(487.78±56.36)pg/ml,并且观察组患儿经过治疗后,患儿的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2.33±0.89)天、咳嗽症状消失的时间(3.74±0.56)天以及肺部啰音消失的时间(2.44±1.55)天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的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4.32±1.99)天、咳嗽症状消失的时间(5.99±1.44)天以及肺部啰音消失的时间(4.78±2.36)天,两组患儿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肺炎患者使用布地奈德雾化疗法进行疾病的治疗,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拥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布地奈德雾化疗法 常规药物疗法 小儿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初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在重症肺炎者的治疗及预后效果。方法对2015年5月~2016年11月间收治的56例重症肺炎者临床资料加以回顾分析,根据患者是否合理应用初始抗菌药物分为合理应用组(研究组)和不合理应用组(对照组)各28例,分析初始细菌培养与耐药情况,并比较两组机械通气与ICU住院时间、总治疗费用及病死率等。结果研究组抗菌药物的使用、机械通气、ICU住院等用时皆比对照组短(P<0.05);总治疗费用研究组比对照组少(P<0.05);病死率两组比较不明显(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者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有效缩短病程,改善预后,减少治疗费用,具有较大的有利影响。

  • 标签: 初始抗菌药物 合理应用 重症肺炎 预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