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1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慢性癌痛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对镇痛效果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2月~2018年4月接收的原发性肝癌慢性癌痛患者8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干预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护理常规开展,观察镇痛效果,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前,两组PINR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干预组PINRS低于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癌性疼痛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后,可提高镇痛效果,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慢性癌痛 综合护理干预 镇痛效果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探讨手术不可行的早期肝癌患者接受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后的长期疗效。方法本文选取的是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收治的100例手术不可行的早期肝癌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选直径小于等于510cm的原发性干细胞肝癌患者60例结节进行经皮微波消融合治疗,男性患者是40例,女性患者是20例,平均年龄是54岁虽到70岁之间,所有病例都在我院签署知情同意书接受微波治疗,治疗后研究患者的肿瘤完全坏死率、远期生存率、复发率和并发症。结果本次研究随访时间是40个月或者24个月,随访中有50例患者存活,10例患者死亡。结论针对早期肝细胞肝癌患者采用超生引导经皮消融治疗方法,可以让肝细胞达到完全坏死,具有很低并发症,临床上可以满足患者远期治疗。

  • 标签: 肝癌 经皮微波 消融治疗 长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癌诊断与治疗后治疗效果评估应用的进展情况。方法根据功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癌诊断与治疗当中应用的现状,对功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进行分析,分析功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患者治疗与预后当中的临床价值,与改进方法等。结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属于目前唯一一种能够在活体组织当中实施水分子弥散测量与成像方式,组织水分子运动情况可以有效反应促组织结构特征,近年来,对腹部脏器检查的应用频率逐渐升高。结论功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肝癌诊断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提高肝癌疾病的诊断治疗效果,促进临床治疗顺利进行。

  • 标签: 功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 肝癌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甲胎蛋白联合组织病理诊断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收治区间为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通过病理诊断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72例患者,并分析患者血清AFP水平,并选择72例肝硬化患者以及72例经病理诊断为正常的患者,深入分析三组患者甲胎蛋白联合组织病理诊断的检查差异。结果经过本次临床分析,原发性肝癌组、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患者在采用甲胎蛋白检测方法后,所得AFP水平有特别显著的差异,且原发性肝癌患者在不同TNM分期中,检出率及AFP水平也是不同的,患者肿瘤分期越考后,检出效果越明显。结论甲胎蛋白联合组织病理诊断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诊断效果良好,具有检查精准度、灵敏度更高的特点,建议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甲胎蛋白 组织病理诊断 原发性肝癌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TK-1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介入治疗后效果评估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6月-2017年5月期间诊治的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定为研究组,在介入治疗前和治疗后实施血清TK-1检测,选择同期3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健康人员血清TK-1水平始终稳定在较低的水平,研究组患者治疗前血清TK-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周所有降低,但不明显,治疗后一个月,患者的血清TK-1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始终高于对照组(P<0.05);介入治疗一个月后,血清TK-1水平<2pmol/L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血清TK-1水平为2-3pmol/L和>3pmol/L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来说,采用血清TK-1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临床诊断和评估治疗效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 标签: 血清TK-1检测 原发性肝癌 诊断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应用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效果对比情况。方法选择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80例,均为我院肝胆外科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随机分组,就采用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方案治疗(观察组,n=40)与采用开腹肝切除术方案治疗(对照组,n=4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除手术用时长于对照组外,血管阻断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经口摄食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具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d,肝功能指标AST、AL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具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针对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应用腹腔镜下肝切除方案治疗,相较开腹肝切除,可显著提高手术质量,加快康复进程,且具较高安全性及防范复发价值。

  • 标签: 肝癌合并肝硬化 腹腔镜下肝切除 开腹肝切除 效果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后发热的原因,并对护理对策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3月-2018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感染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甲胎蛋白值变化及碘化油用量。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甲胎蛋白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与碘化油用量具有密切关系。结论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确切,治疗药物剂量大小会直接影响患者术后发热情况,需做好方法和应对措施。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 发热原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皮射频消融术与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小肝癌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34例患者均应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治疗,观察组34例患者均采用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探究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ALT与AS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生存时间与无瘤生存时间均长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比于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效果而言,应用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肝功能恢复,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基于此,经皮射频消融术值得在小肝癌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小肝癌 射频消融术 腹腔镜 肝切除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造影在门静脉癌栓对肝癌血流动力学中的影响及价值。方法择取2013年10月到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80例HCC患者,合并有PVTT的4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未合并有PVTT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使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对PVTT给肝癌患者血流动力学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病灶在IMAX、MTT上与肝实质定量分析结果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TP、RT上病灶则与肝实质定量分析结果有一些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病灶所有指标均与肝实质定量分析结果有明显的不同,且组间差异远超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TT会使肝癌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临床可以借此使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来进行肝癌的诊断。

  • 标签: 肝癌 超声造影 门静脉癌栓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麻醉在肝癌介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予以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持续泵注进行麻醉性监护,对照组患者予以丙泊酚麻醉复合瑞芬太尼持续泵注进行麻醉性监护,观察并记录两组研究对象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呼吸频率、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动脉血CO2分压(PaCO2)改变情况。结果经比较可知,观察组研究对象的术中呼吸频率、瑞芬太尼用量和手术前后的PaCO2差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丙泊酚,使用右美托咪定在肝癌介入术中进行麻醉应用,能够显著降低瑞芬太尼的术中用量,提升患者的呼吸稳定性,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丙泊酚 麻醉 肝癌介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甲胎蛋白联合组织病理诊断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收治区间为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通过病理诊断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72例患者,并分析患者血清AFP水平,并选择72例肝硬化患者以及72例经病理诊断为正常的患者,深入分析三组患者甲胎蛋白联合组织病理诊断的检查差异。结果经过本次临床分析,原发性肝癌组、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患者在采用甲胎蛋白检测方法后,所得AFP水平有特别显著的差异,且原发性肝癌患者在不同TNM分期中,检出率及AFP水平也是不同的,患者肿瘤分期越考后,检出效果越明显。结论甲胎蛋白联合组织病理诊断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诊断效果良好,具有检查精准度、灵敏度更高的特点,建议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甲胎蛋白 组织病理诊断 原发性肝癌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索拉非尼耐药的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经过含奥沙利铂化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8例索拉非尼耐药的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索拉非尼持续治疗,该组患者5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含奥沙利铂化疗方式进行治疗,该组患者35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生存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和中位疾病进展期均比观察组短,且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22.86%,组间比较可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索拉非尼耐药的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采用含奥沙利铂化疗方案可以有效延长生存时间,使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因此,该疗法值得被大力推广并应用于临床治疗。

  • 标签: 索拉非尼 晚期原发性肝癌 含奥沙利铂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腹腔镜和开腹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选出我院的84例肝癌病患,根据术式的差异将他们分为研究组A与研究组B各42例,研究组A开展开腹肝部分切除术治疗,研究组B开展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治疗,对照其效果。结果对比研究组A与研究组B病患的术中相关指标,研究组B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都比研究组A少,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A的并发症出现率以及1年、2年生存率依次是9.5%、88.1%、76.2%,研究组B依次是2.4%、85.7%、73.8%,研究组B均比研究组A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和开腹肝部分切除术相比,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癌的疗效显著,其优势主要体现在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切口长度短、并发症出现率低等方面,可推荐运用。

  • 标签: 腹腔镜 开腹 肝部分切除术 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对老年晚期肝癌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5年10月到2017年10月期间肝胆外科接收并治疗的老年晚期肝癌患者中抽取的50例,对照组采用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比较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肝功能指标ALT值、AST值以及TBIL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对老年晚期肝癌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效果显著,复发概率低,可推广应用。

  • 标签: 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 还原型谷胱甘肽 老年晚期肝癌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肝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肝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80例肝癌患者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试验组接受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肝功能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客观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肝癌可以明显提高治疗客观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 标签: 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索拉非尼 肝癌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不同时间段预防性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疗效。方法60例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8~12周给予TACE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4周给予TACE治疗,间隔4周后对两组患者再次实施TACE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复发8例,复发率为26.67%;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工复发2例,复发率为6.67%;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0,P<0.05)。对照组患者发生上腹部疼痛15例,发热12例,消化道症状10例;观察组患者发生上腹部疼痛16例,发热13例,消化道症状1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67、0.0686、0.0733,P>0.05)。结论与术后8~12周实施TACE治疗相比,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4周实施TACE治疗的效果更佳。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根治性切除术 预防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肝癌肝切除术后护理中不同进食时间对患者肝功能指标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本院肝胆外科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营养均以脂肪、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对照组给予常规进食,观察组给予早期不同时间(术后第1~7天)进食,观察患者肝功能指标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感染率为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两组肝功能指标(AL、AST、STB)和营养指标(ALB、TR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第7天肝功能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营养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留置胃管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术后开始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快。结论肝癌切除术后根据患者疾病病情给予不同类型的食物,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以及提高患者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 标签: 肝癌 不同进食时间 肝功能指标 术后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肝癌微波治疗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60例行肝癌微波治疗术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咪达唑仑组和右美托咪定组,各80例。咪达唑仑组采用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麻醉,右美托咪定组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舒芬太尼自控镇痛(PCA)按压次数、平均有效按压次数以及患者心动过速、高血压、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右美托咪定组麻醉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咪达唑仑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动过速、高血压、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呼吸抑制发生情况少于咪达唑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舒芬太尼PCA按压次数、平均有效按压次数均少于咪达唑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肝癌微波治疗术患者麻醉效果优于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可有效提高麻醉效果,减少舒芬太尼PCA按压次数、平均有效按压次数,减少呼吸抑制的发生,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咪达唑仑 舒芬太尼 肝癌 微波治疗术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甲胎蛋白浓度下GPC-3、AFP-L3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表达差异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原发性肝癌(PHC组,n=34例)、肝硬化(LC组,n=25例)和病毒性肝炎(VH组,n=2例)。选择30例体检正常的门诊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肝组织和血清中AFP-L3和GPC-3的表达水平。观察肝组织和血清中GP73、AFP-L3和GPC-3的表达水平,并比较AFP-L3和GPC-3单次和联合检测PHC的阳性率。结果PHC组肝组织和血清中AFP-L3、GPC-3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三种标记物(AFP-L3和GPC-3)用于检测PHC。阳性率分别为70.6%、76.5%和79.4%。PHC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82.3%、85.3%和88.2%。三项指标联合检测PHC的阳性率高达91.2%,明显高于此,单次检出率(P<0.05)。结论联合检测AFP-L3和GPC-3可提高PHC的阳性率,对PHC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甲胎蛋白浓度 GPC-3 AFP-L3 原发性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肝癌肝切除术后护理中不同进食时间对患者肝功能指标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营养均以脂肪、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对照组给予常规进食,观察组给予早期不同时间(术后第1~7天)进食,观察患者肝功能指标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感染率为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两组肝功能指标(AL、AST、STB)和营养指标(ALB、TR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第7天肝功能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营养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留置胃管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术后开始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快。结论肝癌切除术后根据患者疾病病情给予不同类型的食物,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以及提高患者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 标签: 肝癌 不同进食时间 肝功能指标 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