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共112例(120眼),应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对房角关闭区域用粘弹剂和手指按压进行钝性分离。观察手术前后的房角及前房变化、视力、眼压及并发症情况,随访6月。结果均经统计学处理。结果120眼手术顺利,术后追踪6月,全部患者术后视力提高,房角开放,中央前房加深,眼压控制良好,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具体适应证尚待进一步探讨。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房角分离 青光眼 白内障
  • 简介: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及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月我院治疗的86例(86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43例(43眼)。观察组实施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对照组应用超声乳化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眼压、视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眼压、视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眼压低于对照组,视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与房角分离联合应用有助于控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提升患者视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 标签: 超声乳化术 房角分离术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眼压 视功能 并发症
  • 简介:目的:针对较大翼状胬肉,采用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全角膜羊膜覆盖,或胬肉切除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进行治疗,观察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侵及瞳孔区的较大翼状胬肉40眼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全角膜羊膜覆盖(羊膜组),另一组行胬肉切除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绷带镜组),每组各20眼。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术后第l、3d,1、3wk眼部舒适程度和角膜愈合情况与随访复发情况等。结果:平均手术时间:羊膜组为61.4±5.2min,绷带镜组为34.5±2.7min,绷带镜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眼部舒适度在术后第Id无明显差异,但在术后第3d和术后lwk,绷带镜组患者的眼部舒适度明显优于羊膜组(P<0.01),至术后3wk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wk时两组患者的角膜愈合率评分分别为0.85±0.18分和1.15±0.18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羊膜组有1眼胬肉复发。结论:在侵及角膜的较大翼状胬肉治疗中,胬肉切除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联合全角膜羊膜覆盖或术后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均有助于缓解眼部不适症状和促进角膜创面修复,使用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患者更舒适,治疗更便捷。

  • 标签: 较大翼状胬肉 羊膜覆盖 角膜绷带镜
  • 简介:目的观察全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2008年11月至2012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的15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5只眼的患者,进行3—4次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光凝治疗约一周后行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结果患者出院后均要求术后随访12—15月,随访过程中观察眼压、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及眼球有无萎缩。15例患者12只眼眼压控制良好,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均消退,无明显眼球萎缩,成功率达80%。结论全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木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效果良好。

  • 标签: 全视网膜激光光凝 睫状体冷凝 小梁切除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 简介:目的:探讨激光周边虹膜成形(laserperipheraliridoplasty,LPIP)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angle-closureglaucoma,AACG)急性发作期药物不能控制的高眼压持续状态中的疗效。方法: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67例69眼发作期药物治疗3~6h后眼压仍〉30mmHg时,行LPIP治疗。监测术前和术后30,60min和2h眼压、视力变化。应用UBM测量术前、术后2h房角宽度和虹膜厚度,并应用房角镜观察前房角粘连情况。结果:LPIP后2h,房角开放距离(AOD)较术前明显增大(P〈0.01),小梁虹膜夹角(TIA)增宽、部分患者周边虹膜前粘连(PAS)减少、周边虹膜变薄。所有患者眼压在激光虹膜成形术后不同时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术前平均眼压53.81±10.22mmHg,术后30min平均眼压33.81±9.22mmHg,术后60min为21.93±7.19mmHg,2h后眼压下降至15.16±3.07mmHg,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151.79,P〈0.01)。同时所有患者视力都有所提高。结论:LPIP可以明显加深患者的周边前房,增宽房角入口,降低患者眼压,是治疗AACG急性发作期药物不能控制高眼压持续状态的重要辅助措施,为青光眼的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并且能够改善预后。

  • 标签: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激光虹膜成形术 高眼压持续 状态
  • 简介:目的通过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对不同年龄段老年患者角膜内皮的影响的观察,探讨年龄和角膜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不同年龄段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排除眼部其他疾患和糖尿病全身病)78例(83眼),分为66岁以下、66-73岁、74-84岁、85岁以上四个年龄组,给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治疗,以非接触眼科专用角膜内皮镜,测量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数量,对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的减少数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同组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因手术影响的减少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龄老年患者角膜内皮对手术损伤的敏感性高,术前应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功能评估应结合年龄段重新评估。

  • 标签: 超声乳化吸除术 角膜内皮 年龄
  • 简介:目的:评价白内障摘除联合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治疗非黄斑裂孔超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我院收治的非黄斑裂孔超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患者32例32眼,屈光度为-12.00~-20.00(平均-15.78±2.16)D。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4.1±0.4。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内界膜采用吲哚菁绿染色并顺利剥除,毕进行气体填充。术后随访1~9(平均4.5)mo,观察术后视力及黄斑劈裂愈合效果。结果:共30例30眼(94%)患者劈裂腔消失,视力较术前提高,视物变形改善。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1,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是治疗非黄斑裂孔超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有效保存视功能,不同程度提高患者的视力。

  • 标签: 超高度近视 黄斑劈裂 玻璃体切除 内界膜剥除
  • 简介:目的探讨总结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疗效及在防盲工作中的价值.方法对本院2011-2012年200例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视力及术后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及总结.结果与术前视力比较,视力明显提高,术后3天,3个月视力达0.5以上55.1%,75.7%,术后角膜散光与术前差异不大,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具有切口小,散光小,术后复明效果好,操作简单,手术经费低的优点,是白内障超声乳化的有效补充,适合在基层医院复明工程中推广.

  • 标签: 小切口 白内障 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并比较180°和360°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selectivelasertrabeculoplasty,SLT)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openangleglaucoma,POAG)的临床效果。方法:POAG患者60例60眼,分别采用532nm倍频Q-开关Nd:YAG激光治疗仪,以光斑400μm,脉冲时间3ns,能量0.3~1.2mJ行180°和360°SLT。观察患者术后6mo的眼压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眼压在激光治疗后均有显著下降,180°组患者术前平均眼压为25.6±2.0mmHg(1kPa=7.5mmHg),术后1h;1d;1wk;1,3,6mo眼压分别为27.1±2.1,16.5±1.9,19.6±1.9,18.5±1.8,19.9±1.9,20.3±1.8mmHg。360°组患者术前平均眼压为25.4±2.1mmHg,术后对应时间点眼压分别为26.6±1.9,15.9±2.0,19.0±2.0,17.8±1.9,18.7±2.0,19.2±1.9mmHg。两组术后1d;1wk;1,3,6mo的眼压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各时间点眼压的平均下降幅度比较,360°组较180°组术后眼压的平均下降幅度更大,其中术后3mo和6mo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60°SLT治疗POAG的疗效可能优于180°SLT。

  • 标签: 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 青光眼 眼压
  • 简介:目的:探讨舌状截囊方法在过熟期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80眼过熟期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中采用舌状截囊方法,术后观察及随访其疗效。结果:所有患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视力恢复情况:术后1d,0.1以下85眼(22.4%),0.1-0.3者162眼(42.6%),0.4-0.6者87眼(22.9%),0.6以上者46眼(12.1%)。术后1mo0.1以下33眼(8.7%),0.1-0.3者152眼(40.0%),0.4-0.6者117眼(30.8%),0.6以上者78眼(20.5%)。中术后并发症:中悬韧带断离16眼(4.2%),后囊膜破裂25眼(6.6%),角膜水肿53眼(13.9%),人工晶状体偏位12眼(3.2%)。结论:舌状截囊方法容易掌握,手术的安全性更好,更适合在援非过熟期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中的应用。

  • 标签: 过熟期白内障 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舌状截囊
  • 简介: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颞侧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的疗效。方法对54例(72眼)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采用颞上象限或颞侧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随访3~12个月,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结果65眼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7眼视力不变。中、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眼压(13.40±3.56)mmHg。功能性滤过泡保留完整,未见瘢痕化及渗漏。结论颞侧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对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操作简单,视力提高明显,术后并发症少,眼压控制稳定。

  • 标签: 青光眼 白内障 人工晶体 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治疗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患者39例(39眼),被分为两组,Ⅰ组须用抗青光眼药控制眼压,Ⅱ组不须用抗青光眼药控制眼压,患者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和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随访3mo。结果: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后3moⅠ组眼压为15.72±3.02mmHg,1/组为16.30±3.81mmHg,两组眼压均比术前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别(P〈0.05)。Ⅰ组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1.64±0.45mm加深至术后3mo的3.21±0.41mm,Ⅱ组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1.92±0.52mm加深至术后3mo的3.18±0.39mm.两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均比术前明显加深,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房角明显增宽。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和人工晶状体(IOL)植入不仅能提高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青光眼视力,而且可彻底解除闭角型青光眼的瞳孔阻滞。

  • 标签: 激光周边虹膜切除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前房角
  • 简介:目的探讨中、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中、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9例(30眼),根据屈光间质情况分成光凝组和冷凝组,分别行超全视网膜光凝或全视网膜冷凝治疗,再结合行巩膜池小梁切除,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0.2±3.65)月。术后所有患者眼痛、头痛症状消失。光凝组16例,17眼,术后14眼眼压控制在21mmHg(1mmHg=0.133kPa)以下,手术成功率82.4%,3眼需加用药物控制后眼压〈25mmHg,术后视力提高8眼(47.1%),15眼虹膜新生血管消退,2眼部分消退,残存数根干瘪的新生血管,冷凝组:13眼,术后10眼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手术成功率为76.7%,2眼需加用药物治疗,1例出现眼球萎缩。术后视力提高3眼(23.1%),11例虹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2例部分消退。结论超全视网膜光凝或冷凝结合巩膜池小梁切除是治疗中、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适于基层医院开展。

  • 标签: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超全视网膜光凝 视网膜冷凝 巩膜池小梁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PDR患者16例(16只眼)均行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中行全视网膜光凝。其中3只眼行硅油填充,6只眼行气体(C3F8)填充,术后3—6个月行硅油取出,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16只眼随访12个月,视网膜复位良好,12只眼矫正视力显著提高,4只眼因视神经萎缩视力无提高,3只眼后囊增生明显。结论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是治疗PDR有效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前景。

  • 标签: 微创玻璃体切割术 超声乳化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泪道探通与泪道探通联合洛美沙星凝胶治疗婴幼儿泪道阻塞的不同效果.方法将100例泪道阻塞患儿按来院顺序随机分成A组与B组各50例,A组行泪道探通联合洛美沙星凝胶治疗,B组行单纯泪道探通.比较2组疗效.结果2组患儿实施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泪道探通联合洛美沙星凝胶治疗优于单纯泪道探通.结论泪道探通联合洛美沙星凝胶填充治疗婴幼儿泪道阻塞能保持泪道正常生理结构,更好的巩固探通后的效果,防止细菌再生,降低二次阻塞的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泪道探通 泪道阻塞 洛美沙星凝胶
  • 简介:目的观察泪道探通后氟尿嘧啶应用联合鼻泪管中逆行植入球头硅胶管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从门诊就诊的泪道阻塞患者中,选取泪点泪小管均通畅的慢性泪囊炎患者42例(56只眼),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先泪道探通扩张,并将氟尿嘧啶溶液浸入阻塞创面,后经鼻腔逆行植入球头硅胶管治疗,对手术疗效进行分析。对照组则不采用氟尿嘧啶干预措施,其余治疗与对照组相同。两组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拔管。结果拔管后随访3~12个月,治疗组21例(29只眼)中有效25只眼,泪道冲洗通畅无分泌物,2只眼冲洗欠通畅无分泌物,2眼泪道冲洗仍阻塞,治愈率86.2%。对照组21例(27只眼)中有效17只眼,泪道冲洗通畅无分泌物,4只眼冲洗欠通畅无分泌物,6眼泪道冲洗仍阻2塞,治愈率63.0%。经χ检验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泪道探通联合球头硅胶管逆行植入治疗慢性泪囊炎具有操作简便、不切皮肤、不损伤组织结构等优点,临床疗效肯定。氟尿嘧啶对于预防泪道阻塞部位创面再次粘连,提高远期疗效有确切作用。

  • 标签: 慢性泪囊炎 氟尿嘧啶 球头硅胶管
  • 简介:目的研究距角膜缘不同距离切口对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50例(150只眼)白内障患者按切口距角膜缘距离分为A、B和C三组。在角膜上方部位行直线形切口的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用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平均角膜散光度,用角膜内皮显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三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及细胞平均丢失率。结果A、B、C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在术后一周时分别是(2.29±0.84)、(1.90±0.77)、(1.79±0.85)D,其中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3),术后1月、术后3月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在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所处的位置距角膜屈光中心的距离越远,术后早期平均角膜散光度越小。白内障手术切口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无直接关系。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的最佳切口位置是角膜缘后2.0mm。

  • 标签: 白内障 角膜散光 切口 人工晶体 角膜内皮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在全身麻醉鼓室成形术前行手术区域利多卡因局部浸润对于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及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将60例拟在全身麻醉下行鼓室成形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n=30),L组在全身麻醉诱导完成后于手术区域(耳后手术切口及耳道内)行1%利多卡因混合1∶20万肾上腺素10mL多点浸润注射;N组在全身麻醉诱导完成后于手术区域行0.9%生理盐水混合1∶20万肾上腺素10mL多点浸润注射。2组患者麻醉方法相同,记录患者全身麻醉诱导完毕即刻(T1)、切皮时(T2)、耳腔成形时(T3)、出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时(T4)和术后6h(T5)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记录患者PACU内的苏醒时间、镇静评分(Ramesay评分),记录患者T4和T5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结果在T2、T3及T4,L组MAP和心率显著低于N组(P〈0.05)。术后6h2组患者的MAP、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43、0.094)。在PACU内,L组Ramesay评分高于N组(P=0.009)。T4、T5的镇痛评分L组显著低于N组(P值分别为0.0002、0.043)。结论全身麻醉鼓室成形术前行手术区域利多卡因局部浸润可明显改善围期由于创伤应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同时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 标签: 利多卡因 鼓室成形术 全身麻醉 血流动力学 镇痛
  • 简介:目的探讨并总结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至2016年5月间在我科确诊并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30例30眼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观察并记录其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变化情况。结果3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中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时视力恢复良好,有6眼视力在0.1-0.5,占20.0%,24眼视力在0.6-0.8,占80.0%,矫正视力在1.0及其以上的有6眼,占20.0%;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眼压均在正常范围;术后均无严重影响眼压及视力的并发症出现。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小切口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人工晶状体 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
  • 简介:目的报告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眼术后效果.方法收集青光眼合并白内障19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观察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和并发症.结果术后眼压在14~18mmHg之间,平均为(15.26±1.20)mmHg,与术前眼压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视力<0.05者6眼,0.05~0.3者8眼,>0.3者5眼;术后滤过泡Ⅰ型、Ⅱ型17眼(89.47%),为功能型滤过泡,2眼(10.53%)滤过泡不明显;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白内障 小梁切除术 人工晶体植入术 三联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