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辅助性T细胞17(T-helper17cell,Th17)具有促进炎症反应,加重牙槽骨破坏等作用,其主要分泌的促炎细胞因子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cell,Treg)则可以分泌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抑制炎症反应,并能通过细胞-细胞接触的方式抑制Th17细胞的功能。目前认为Th17/Treg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失衡在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Th17/Treg失衡在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Th17细胞、Treg细胞对牙周炎的作用以及Th17/Treg失衡对牙周炎发生发展的影响进行综述。

  • 标签: 牙周炎 TH17 细胞 TREG 细胞
  • 简介:近年来纯钛及钛合金由于其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已经成为口腔种植体的主要材料.但是在复杂的口腔环境中,种植体仍可能发生各种腐蚀行为,影响种植体的成败.本文就钛和钛合金在口腔中的腐蚀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 标签: 种植体 腐蚀
  • 简介:目的评价锥形束CT(CBCT)用于诊断颌下腺涎石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颌下腺涎石病患者26例,进行下颌横断(拾)片、颌下腺侧位片和CBCT检查并定位涎石位置,行颌下腺导管切开取石术或颌下腺切除术.结果4例为多发涎石,22例为单发涎石.8例涎石位于导管口,6例位于前磨牙区,5例位于磨牙区,3例位于腺门部,4例位于颌下腺内.涎石最大直径12mm,最小直径5mm,平均8.4mm.距下颌骨内侧缘的平均距离为(8.5±2.7)mm.有3例在下颌横断骆片和颌下腺侧位片中未显影而在CBCT中显影.19例行颌下腺导管切开取石术,7例行颌下腺切除术.结论CBCT可作为诊断颌下腺涎石病的常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一些涎石较小、钙化不全病例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涎石病
  •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因素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各30例进行调查.结果:TMD患者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较高的焦虑和抑郁得分;MMPI测试结果显示,在MMPI十项临床量表中,患者组在其中的疑病(HS)、抑郁(D)、癔病(HY)、精神病态(PD)、精神衰弱(PT)、精神分裂(SC)、社会内-外向(SI)七项中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另外,患者组有26例临床量表中的一项或多项得分高于常模分数,说明TMD患者的人格有偏离现象.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情绪障碍以及人格特征在其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心理学 焦虑 抑郁症 人格 TMD
  • 简介:阻塞性涎腺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随着涎腺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人们对其认识不断深入。本文主要通过回顾近几年来涎腺镜技术的临床应用,探讨阻塞性涎腺疾病的病因及治疗进展。

  • 标签: 涎腺镜 阻塞性涎腺炎 涎石症
  • 简介:牙齿的先天缺失,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颌面部发育及美观,进一步发展会导致牙列缺损、牙列缺失、错牙合畸形等口腔常见疾病。研究先天缺牙的病因机制,不仅有助于了解牙齿生长发育这个口腔科学的基础问题,也有助于从源头上减少口腔常见病的发生发展。牙齿发育的过程是牙源性上皮与颅神经嵴来源的牙源性间充质之间相互诱导、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许多基因、转录因子和信号传导分子参与了牙齿发育的网络调控,其中任何一个基因的微小变化都有可能造成先天缺牙的发生。目前已经有超过80个基因的突变会导致先天缺牙的发生,涉及BMP、FGF、EDA/EDAR/NF-κb、P53、PAX9、SHH和WNT等多个信号通路。本文将以先天缺牙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为基础,对目前先天缺牙的遗传学病因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先天缺牙 致病基因 信号通路
  • 简介:相关研究表明,静磁场可以促进细胞成骨作用,并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但关于其具体机制,至今仍然没有定论。大量学者通过实验试图明确这一机制。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阐述。

  • 标签: 静磁场 成骨作用 机制 成骨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6~18岁正常人群的元音声学特点,为腭裂患者语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1年9月在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初诊的6~18岁正常人60名(男、女各30名),按年龄段分为3组(A组:6~12岁;B组:13~15岁;C组:16~18岁),每组男、女各10名。采用VS-99语音工作站对各组研究对象发单元音/a:/、/i:/、/u:/时进行录音,并对其前3个共振峰(F1、F2、F3)及基频(F0)测量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3组间比较,发单元音/a:/、/i:/、/u:/时,F1、F2、F3及F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内不同性别间比较,A组发各元音时的F1、F2、F3及F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除F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F1、F2、F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3组间相同性别比较,女性发各元音时的F1、F2、F3及F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F1、F2、F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单元音/a:/、/i:/、/u:/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F1、F2、F3及F0无明显变化;男性的F1、F2、F3无明显变化,但青春期前后,F0变化明显。我们对腭裂语音进行评估时,可考虑建立共同的F1、F2、F3参考值体系,但应根据年龄、性别而使用不同的F0参考值。

  • 标签: 正常人群 共振峰 基频
  • 简介:GDF-5是骨形态发生蛋白家族中较新的成员,在促进肢体发育,调节细胞分化,骨与软骨发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其对肢体发育、软骨、骨等的影响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GDF-5 软骨
  • 简介:目的:对婴幼儿龋、重度婴幼儿龋及无龋患儿口腔致龋菌活性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对南京市三所幼儿园共289名3~5岁儿童进行口腔冠龋检查,使用龋态-Cariostat龋病易感性检测试剂盒进行龋活性试验,并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儿童乳牙患龋率为47.8%,重度婴幼儿龋患病率为20.4%;婴幼儿龋、重度婴幼儿龋及无龋患儿三组间Cariostat值具有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显示龋活跃性检测值与龋均(dmft)、龋面均(dmfs)显著正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睡前吃甜点或喝甜饮料、龋活跃性检测值与儿童乳牙患龋有明显相关。结论:婴幼儿口腔致龋菌活性可反映龋病的严重程度。

  • 标签: 婴幼儿龋 龋活性检测
  • 简介:目的:研究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树脂中纤维与树脂界面结合的情况.方法:将玻璃纤维分别按预处理和预浸润的不同分为六组,测试各组的挠曲强度、冲击强度,在扫瞄电镜和X射线电子能谱仪下,分析界面结合的好坏.结果:经过KH-550预处理和粉液比为1:1的混合物预浸润后,纤维与树脂结合最好.结论:采用合适的预处理和预浸润,有利于增加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的机械性能.

  • 标签: 玻璃纤维 复合树脂 界面结合 扫描电镜
  • 简介:目的对人唾液腺腺样囊性癌肺高转移细胞株(ACC-M)和肺低转移细胞株(ACC-2)差异表达的部分基因进行克隆和蛋白表达研究.方法应用cDNA基因表达谱芯片,对ACC-2及ACC-M细胞所检测的基因差异表达数据,结合NCBI和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技术,利用RT-PCR方法,克隆ACC-2和ACC-M表达有显著差异基因的EST,将得到的EST重组至质粒PET-24a-d(+)中,构建表达质粒;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经IPTG诱导后表达目的蛋白.结果克隆了RAB7L1、h4F2hc、G8、L6、K1AA0119共5个差异表达基因,成功构建表达载体,EST测序结果与GeneBank对照一致,5个EST均可表达目的蛋白.结论从ACC-2和ACC-M细胞差异表达基因中,可克隆到能够表达目的蛋白的新基因,这些基因可能与腺样囊性癌转移表型产生有关.

  • 标签: 腺样囊性癌 转移 基因 DNA芯片
  • 简介:目的探讨吸烟对牙龈上皮棘层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研究于2004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济南市口腔医院和山东大学口腔医院进行。选取52例具有不同吸烟史、无严重系统疾病且行牙冠延长术或智齿拔除术的患者,根据吸烟史、日平均吸烟支数和总吸烟支数将患者分为轻度吸烟组(吸烟史〈5年或日平均吸烟≥2~10支,且总吸烟支数约1.5万支以下)21例、重度吸烟组(吸烟史≥5年或日平均吸烟≥10支,且总吸烟支数约1.5万支以上)31例。另取无吸烟史的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dT-mediated-dUTPnickendlabeling,TUNEL)法检测各组患者牙龈上皮棘层细胞的凋亡情况;Student-Newman-Keuls(SNK)法计算各吸烟组与对照组及各吸烟组之间的差异,取α=0.05水准;PV免疫组化法对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进行组织定位。结果各吸烟组患者牙龈上皮棘层细胞凋亡阳性的表达与对照组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吸烟组和重度吸烟组患者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Bcl-2在吸烟者牙龈上皮的基底层和棘层表达较对照组减弱。结论吸烟可能通过降低促Bcl-2的表达,促进牙龈上皮棘层细胞凋亡的发生,干扰牙龈上皮的正常代谢。

  • 标签: 吸烟 细胞凋亡 原位末端标记法 牙龈上皮
  • 简介:即刻牙种植术已成功应用于临床,无论是非埋入式种植手术还是埋入式种植手术,在关闭创口时.常会发生软组织量不足的情况,并影响最终的美学修复效果。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即刻牙种植中软组织创口关闭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旨在探讨达到最佳美学修复效果的软组织创口关闭方法

  • 标签: 即刻种植 软组织 初期关闭
  • 简介:生物活性玻璃(Bioglass,BG)是一种新型人工合成的骨替代材料,突出特点是具有成骨迅速,不仅可以和骨组织结合,还可以和软组织结合.在牙周病骨缺损、牙槽骨重建以及听骨链重建等临床应用方面获得很高的成功率,本文就BG的成骨作用、成骨机制、性能的改进及其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生物活性玻璃 实验 骨替代材料 研究进展 牙周病 骨缺损
  • 简介:目的研究唇腭裂畸形与蝶鞍大小、形态以及鞍桥发生率的关系。方法选取(非随机法)2007年至2016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98例唇腭裂患者为实验组,另选取前来就诊的无唇腭裂患者324例为对照组。Winceph8.0软件定位蝶鞍相关标记点,测量蝶鞍的长度、深度和直径,记录蝶鞍形态(椭圆形、圆形、扁平状)以及鞍桥类型(无鞍桥、部分鞍桥、完全鞍桥)。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蝶鞍长度、深度和直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P=0.254;P=0.954;P=0.250);实验组男性与女性蝶鞍长度、深度、直径及对照组男性与女性蝶鞍长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P=0.69;P=0.60;P=0.54;P=0.11);对照组男性与女性蝶鞍深度和直径有统计学差异(分别P=0.02;P=0.003)。实验组蝶鞍各形状所占比例从大至小依次为椭圆形、扁平状和圆形,对照组依次为圆形、扁平状和椭圆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男性与女性蝶鞍形态无统计学差异(P=0.942);对照组男性与女性蝶鞍形态有统计学差异(P=0.017)。实验组鞍桥发生率为46.94%,对照组为1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男性与女性鞍桥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P=0.54;P=0.634)。结论唇腭裂畸形与蝶鞍大小无明显关联,但与蝶鞍形态和鞍桥发生率有关,唇腭裂患者的鞍桥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 标签: 唇腭裂 蝶鞍 鞍桥
  • 简介:上皮间质转化是指上皮细胞在特定条件下转化成间充质细胞的过程。在创伤愈合的复杂过程中,表皮细胞经历上皮间质转化过程进行创口的再上皮化,其间涉及多种细胞因子、转录因子等,本文就上皮间质转化与创伤愈合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上皮间质转化 创伤愈合
  • 简介:目的研究DamonⅢ矫治器一步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研究治疗前后牙验结构及软组织的变化。方法选择双牙弓前突或上牙弓前突的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20人,平均年龄16.6岁。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应用美国Ormco公司DamonⅢ矫治器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18个项目的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上下切牙切缘分别向后移动7.47mm、4.93mm,根尖分别向后移动1.15mm、3.0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下磨牙分别向前移动1.82mm、1.9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1/SN、U1/PP角在治疗后分别减小了16.70°和15.91°,L1/MP角、上下唇——审美平面距在治疗后也明显减小,Z角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SNA、SNB、ANB、MP/SN角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DamonⅢ矫治器矫治双牙弓前突患者,在没有借助口外力及其它附加装置的条件下,仍可以进行很好的支抗控制,上下前牙回收明显,软组织侧貌改善显著,但上前牙的转矩控制可能不足。

  • 标签: Damon Ⅲ矫治器 自锁托槽 头影测量分析
  • 简介:髁突骨折的治疗一直是广泛讨论的话题.尤其是是否应该使用开放或闭合治疗。我们需要一种实用的循证治疗指南,同时测量客观和主观参数。迄今为止,很少有研究考虑相关的临床主观参数。

  • 标签: 闭合治疗 临床结果 髁突骨折 横断面 单侧 治疗指南
  • 简介:锥状束CT(conebeamcomputertomography,CBCT)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新的影像技术,它的应用为正畸学提供了三维影像,弥补了传统平面影像的不足,更有利于临床诊断与治疗。

  • 标签: 锥状束CT 正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