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7 个结果
  • 简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中具体体现,对我国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意识领域有着影响深远。因此,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度指标评价体系是很有必要

  • 标签: 人与自然 指标评价体系 和谐社会
  • 简介:以青海省共和盆地黄沙头沙地为例,在植被调查和分析基础上研究青藏高原高寒沙化土地生态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封沙育草、丘间造林和沙障等措施能够启动高寒流动沙地植被恢复过程,有效提高植被盖度、代表演替后期优势物种盖度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流动沙地治理地块边缘因为容易受到未治理地块风沙影响,植被恢复速度较慢.研究结果对改进流沙治理技术具有指导意义.认为尽管流沙治理地块这种“边缘效应”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但可以通过扩大治理地块面积予以弱化,因为这样能降低治理地块边缘核心部位面积比,从而保证有更大比例核心部位能快速恢复其植被.

  • 标签: 青藏高原 共和盆地 高寒沙地 生态修复 植被恢复
  • 简介:进入土壤或水体中非点源污染物一般可分为化肥、农药和重金属3大类。这3大类污染物在土壤或水体中通过植物吸收、土壤胶体吸附、微生物降解、径流淋失挥发等途径进行迁移转化。系统阐述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3大措施对化肥、农药和重金属3大污染物各种迁移转化途径所具有的促进抑制作用,可为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有效防治非点源污染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标签: 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流失 非点源污染 化肥 农药 重金属
  • 简介:本文运用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等分析方法对福建省周宁县天然甜槠林群落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甜槠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值均较大,群落结构复杂、物种丰富。研究结果为保护该地域森林植被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物种多样性 物种丰富度 物种均匀度 甜槠林
  • 简介:本文在河田修坊村中甲坡小流域内,选择4个有代表性崩岗进行生物治理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生物措施治理崩岗平均植被盖度由26%提高到68%,土壤侵蚀模数也比对照崩岗减少了89.6%.可为我省类似崩岗治理提供可借鉴一种模式.

  • 标签: 河田侵蚀区 崩岗 生物治理 土壤侵蚀模数 植被盖度 崩陷地形
  • 简介: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能够对雨量、水位等水文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处理实时传递,能有效解决江河湖泊及水库洪水预报、防洪调度和水资源合理利用,改变了人工测量落后状况,并扩大了测报范围,增长防洪决策预见期,效益明显,因而被越来越多防汛部门所采用。本文简单介绍了自动测报系统在亚湖水库配置及运行情况。

  • 标签: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 水情信息 应用
  • 简介:为探讨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入渗和蒸发造成影响,通过在土表下20cm处铺设3cm厚秸秆隔层土柱试验表明:在灌溉水分入渗时,秸秆隔层阻碍了土壤重力水入渗,降低了土壤重力水由土壤上层向下层入渗速率;在土壤水分蒸发过程中,秸秆层隔断了土壤毛细管,使秸秆层以下土壤水很难通过土壤毛细管作用而向地表运移并蒸发.秸秆深层覆盖可以使深层土壤水分蒸散量减少2%~3%,对深层土壤蓄水保墒有积极作用.

  • 标签: 秸秆深层覆盖 土壤水分 入渗 蒸发 灌水 毛细管
  • 简介:江河入海口河海划界是我国依法行政进程中遇到一个新问题,在我国特别是一些自然情况比较复杂中小河口,由于河口分界不明确,引发了系列争议和矛盾。当地政府和相关行业对河海划定普遍予以了关注。由于潮汐河口有各种各样分类方法,这给河口海岸专家、地理专家、环境专家及管理人员对河口范围划定提出了挑战,但由于缺乏实测水文潮汐资料对划定工作也带来挑战。本文对中小河流入海口划定提出划定原则,对江河入海口河海界定采用水文和潮汐资料分析法、江河入海口地形转折点法、入海口口门外拦门沙特性法等方法。

  • 标签: 中小流域 无资料地区 江河入海口 河海界定
  • 简介:为明确数字高程模型(DEM)精度对提取坡度影响,本文以下辛佛煤矿井田为例,在ArcGIS10.2支持下,分别用5种不同等高距等高线(5m、10m、15m、20m和25m等高距)生成不规则三角网,6种不同采样间距(1m、5m、10m、15m、20m和25m采样间距)转换为栅格,2种不同单元(以井田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块为单元)统计坡度信息。结果表明:随着等高距和采样间距增大,井田平均坡度趋于平缓;地块平均坡度分级一致面积比例下降,且等高距影响远大于采样间距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10000地形图生成DEM,提取坡度时用5m等高距等高线和5m采样间距较好。

  • 标签: DEM 坡度 ARCGIS R2V
  • 简介:针对苏北花岗片麻岩地区水土流失自然状况,建立了6种径流小区,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对364次降雨径流土壤流失量相关分析,得出适合本地区降雨侵蚀力因子R值简便算式,确定了USLE模型中其他诸因子取值。运用USLE模型计算土壤侵蚀量实测值进行偏差分析,结果表明,准确率达90%以上。该项研究为本地区水土流失预报监测提供了科学简便方法,其研究成果为本地区或同类型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及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江苏北部 花岗片麻岩区 土壤侵蚀 USLE模型 试验研究
  • 简介: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水土保持对1954—2005年黄河年输沙量影响。结果表明:1)从24个备选自变量因子中筛选出由"河口镇到吴堡区间7—8月降雨量""水土流失治理度"和"ln‘河口镇到龙门区间年降雨量’"3个自变量组成多元非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达到0.883,在α=0.001水平上高度显著,该回归方程"解释"了1954—2005年黄河年输沙量76.5%变化;2)水土流失治理度能够很好地"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年输沙量减少趋势;3)当河口镇到吴堡区间7—8月降雨量处于最大观测值时,水土流失治理度由0增加到50%,计算年输沙量减少幅度超过20亿t/a;4)治理程度相同时,水土保持对黄河年输沙量影响是降雨量大大于降雨量较小

  • 标签: 输沙量 水土保持 减沙 黄河
  • 简介:植物枝条生物力学特性是研究植物地上部分防风抗蚀作用基础。以内蒙古准格尔露天煤矿排土场平台和边坡上栽植柠条、沙棘、紫花苜蓿、沙打旺、杨柴、草木犀6种常见水土保持植物地上部分枝条为研究对象,研究枝条数量特征,确定其代表枝,从而为几种植物枝条生物力学性质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相关参数。代表枝的确定将枝条以0.5mm为一个径级进行分级,分别计算每个径级组累计枝数量比例、累计枝长比例、累计枝表面积比例和累计枝干质量比例,取这4个值相对较大径级组作为各自代表枝。结果表明:柠条代表枝径级为0.5~1和1~1.5mm,沙棘为1~1.5和1.5~2mm,杨柴为0~0.5和0.5~1mm,紫花苜蓿为0.5~1mm,沙打旺为0.5~1和1~1.5mm,草木犀为1~1.5mm。因此,在内蒙古准格尔采煤矿区及相似地区,在植物防风抗蚀生物力学性质研究中,建议以上述6种水土保持植物作代表枝径级为主要研究范围。

  • 标签: 枝条 代表枝 径级
  • 简介: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方法,研究1985-2005年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以及相应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1)1985-2005年,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草地和农地,占土地利用方式75%以上,但农地面积总体在减少,林地面积在不断增加;2)聚落为最活跃土地利用类型,聚落和湿地+水体呈扩张发展趋势;3)土地利用变化引起区域生态环境效应,20年间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上涨约0.01%,其中森林增加最多,约为0.09%,农地生态服务价值下降最多,约为-0.02%,而生态服务功能中,除了农地和荒漠相关废物处理和食物生产服务功能下降外,其他生态服务功能均表现为增加;4)根据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确定该地区生态补偿标准约为4亿2732万元。

  • 标签: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补偿机制 黄土高原
  • 简介:采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方法和Pettitt系列显著性突变点无参数识别方法分析延河流域径流和泥沙演变趋势及突变点,基于流量历时曲线分析延河流域突变点前后径流和泥沙变化特征,研究了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径流和泥沙影响。结果表明:延河流域径流和输沙量均呈减少趋势,输沙量在1971和1996年有2个显著性突变点,对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河川径流量和输沙量。随着突变点后期水土保持措施力度加大,水土保持措施拦蓄径流和泥沙作用逐渐增强。水土保持措施使径流高流量部分减少,常流量和低流量部分增加,表明水土保持措施可削减汛期流量,增补枯季流量。突变点后期输沙量较之变化前期整体呈减少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水土保持 径流 泥沙 演变趋势 延河流域
  • 简介:本文就植物篱在坡耕地水土保持中应用作了总结,分析了如何选择植物篱模式,植物篱对恢复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植物篱技术应用前景。

  • 标签: 植物篱 水土保持 坡耕地
  • 简介:运用径流场观测方法,对桉树-牧草、桉树-农作物和桉树-药材3种复合经营模式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进行定位观测,筛选出水土保持效益好复合经营模式,为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桉树间作牧草、农作物和药材后,地表径流量分别降低了21.07%~31.02%、33.91%~38.71%和1.51%~67.12%;土壤侵蚀量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大,但种植2年后,桉树3种复合经营模式均未产生土壤侵蚀;桉树+木薯复合经营模式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降幅最明显,初步认定桉树+木薯复合经营模式水土保持效益较好,是比较适宜种植模式。

  • 标签: 桉树 复合经营模式 径流量 侵蚀量
  • 简介:为了解决干旱牧区柠条地雨水利用效率低问题,采用柠条地深松形成线状沟截流和在旱季剪枝减少柠条腾发量措施来增加雨水利用效率。研究表明:深松后柠条地土壤密度降低,平均下降0.21g/cm^3,柠条株高和冠幅增长量都比对照组有明显增加,平均增长率分别比对照组高45.54%和30.71%,水利用效率也相应提高;剪枝后柠条株高和冠幅比对照组增长速度快,株高和冠幅平均增长速率分别提高31.15%和32.32%;剪枝柠条和对照组柠条株高冠幅在试验结束时二者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改善牧区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柠条 深松 剪枝 水利用效率
  • 简介:福建自宋代以后人口大增,山地大量开发,导致局部水土流失。而民众多是中原警民要事,之拿蔓视居住环境风水。他们为保护生态环境,制定一些乡规民约,由官方发布,以碑刻形式告示群众,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对当地水土保持起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 标签: 古代碑刻 水土保持 乡规民约
  • 简介:为深入了解(PAM)肥料混施作用和效果,确定农业应用技术参数,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分析PAM尿素混施对土壤蒸发特性影响。结果表明:1)0~10cm浅层混施,在PAM用量0、0.05%和0.1%水平下,12d内尿素4个处理水平(尿素中纯氮占干土质量比0、0.1%、0.2%、0.4%)对蒸发影响无差异,12d后,差异开始逐渐凸显,总体呈现随着尿素施用量增加蒸发量减小规律;在同一尿素水平下,累积蒸发量随着PAM用量增加而减小;2)10~20cm深层混施,在同一PAM水平下,尿素4个处理中,不施尿素对照处理累积蒸发量最大,在同一尿素水平下,累积蒸发量总体呈现随着PAM用量增加而减小趋势;3)深施各处理土壤总蒸发量普遍高于浅施各处理,0~10cm浅层混施,前5d日蒸发量迅速下降,5~25d日蒸发量波动性缓慢下降,25d后日蒸发量趋于稳定;10~20cm深层混施,前10d日蒸发量波动性保持近似水平,12d以后开始逐渐下降,25d以后又趋于稳定;4)PAM和尿素处理,都抑制了土壤蒸发,相对于尿素,PAM对蒸发抑制作用更强。

  • 标签: 聚丙烯酰胺 尿素 混施 土壤 蒸发
  • 简介:为揭示煤炭开采对山西森林生态系统影响,为矿区植被恢复提供基础资料,以山西省大规模煤炭开采区、采空区和受煤炭开采影响表征比较明显区域为调查范围,地带性油松次生林为主要调查林分,结合以往调查统计数据和遥感资料,非开采区特征相近森林生态系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全省因煤矿开采破坏林地133.68km^2;采煤区林地土壤Hg、Cd含量是山西土壤平均含量3.26倍和2.73倍;采煤区林地阴、阳坡土壤含水量比非采煤区分别降低18.0%和23.4%;采煤区油松生物量和生产力比非采煤区平均下降15.08%和15.30%;采煤区油松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均呈下降态势。

  • 标签: 煤炭开采 森林生态系统 油松林 生态系统退化 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