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直肠癌的长期疗效。方法总结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7月间采用内镜治疗的91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肿瘤病理结果均为典型癌,均未突破黏膜下层,均未侵及周围淋巴结及血管。有80例(87.9%)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96(32.5±24.1)个月。肿瘤直径小于1.0cm的65例患者,术后无1例复发;1.0-2.0cm的25例患者,术后有3例(12%)复发,复发时间分别为3个月、2年和6个月,其中1例再行Dixon术后3个月又出现肝脏转移(4%):肿瘤直径大于2.0cm的1例患者术后未见复发。本组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100%、98.0%和91.4%。结论肿瘤直径小于1cm、未侵犯肌层的直肠癌患者内镜下治疗长期疗效较为理想。

  • 标签: 内镜切除 直肠类癌 随访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于急救与生命支持设备质控管理措施与管理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依照PDCA原则,结合医院的具体工作情况,组建品管圈深入探讨,利用调查、分析与实践反馈模式管理并且改进急救和生命支持设备。结果 利用品管圈活动能够显著提高急救与生命支持设备的有效使用率。结论 在对急救和生命支持设备进行质控管理期间应用品管圈活动,能够进一步提高急救和生命支持设备的有效使用率,从而提升医疗救护能力,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急救 生命支持类设备 质控管理 品管圈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阑尾杯状细胞癌(GCC)的组织学来源、临床病理特点和生物学行为。方法采用常规切片HE染色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对1例阑尾GCC进行研究。结果本例阑尾GCC为男性。镜检肿瘤主要由杯状细胞构成,内含黏液,核位于一侧,无明显异型性,以小巢或腺泡状结构排列为主,腺泡中央无腔隙,癌组织侵及粘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但阑尾腔表面黏膜未见侵犯。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gA,NSE,CEA,CK均阳性,Ki67阳性率为6%。结论阑尾GCC由散在的多潜能细胞分化而来,具有神经内分泌和黏蛋白分化特点,是阑尾癌的一种亚型,诊断主要依靠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的综合观察,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测,可能和肿瘤组成成分及浸润程度有关。

  • 标签: 阑尾杯状细胞类癌 临床病理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治疗中哌嗪改善脑循环药的应用。结论学哌嗪类药物具有较弱的钙通道阻滞作用,具有血管扩张作用,对脑血管有选择性,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可改善脑血液循环,是应用较为广泛的脑血管扩张药物。

  • 标签: 改善脑循环药 哌嗪类 西药 药剂
  • 简介:阑尾癌是起源于阑尾黏膜上皮下嗜银细胞的一种肿瘤,其细胞质内有神经内分泌颗粒,可产生5-羟色胺(5-HT)等生物活性物质,属胺前体摄取与脱羟酶(APUD)瘤范畴。阑尾癌临床发病率极低[1],约占胃肠

  • 标签: 阑尾肿瘤 诊断 临床方案
  • 简介:对害虫进行综合防制,是目前国内外有效的防制策略。蚊虫是传布病毒性疾病的主要媒介,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对蚊虫进行综合防制无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还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现将国境口岸开展蚊虫综合防制设计和考核方法列下:

  • 标签: 蚊类 综合防制 调查设计 考核方法 国境口岸
  • 简介:摘要肺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首位。传统肿瘤模型的缺陷制约着肺癌的发生机制、药物研发和临床转化等研究。肿瘤器官作为新一代的三维肿瘤模型,能够真实保留原始肿瘤的形态结构和肿瘤异质性,并具有培养时间短、增殖效率高、可长期保存等优势。近年来,包括肺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器官被成功构建,其在肿瘤相关的研究中表现出巨大应用价值,但仍存在创建成本较高和无法完全模拟肿瘤微环境的缺点。目前,借助肺癌器官已实现临床前抗肿瘤药物筛选,极大地推动了肺癌个体化治疗的发展,并有望联合液体活检和基因编辑技术在肺癌的防治研究中取得更大的突破。本篇拟针对器官在肺癌防治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类器官 肺肿瘤 药物筛选 个体化治疗
  • 简介:摘要由于激素类药物仅作用于相应的肿瘤组织,对一般增殖迅速的正常组织不会产生抑制作用。本文主要结合糖皮质激素和雌激素抗肿瘤药物毒性及其防治。

  • 标签: 激素类 抗肿瘤 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胸外科Ⅰ、Ⅱ手术切口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300例心胸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0例。我科室病房装有空气消毒机,对照组采用的是传统手术切口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的是伤口暴露法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愈合情况、切口细菌培养、换药次数、住院天数等。结果观察组切口红肿12例、甲级愈合146例、细菌培养阳性10例、换药次数(2.4±0.7)次、住院天数(6.8±1.5)d;对照组切口红肿11例、甲级愈合138例、细菌培养阳性13例、换药次数(6.3±2.1)次、住院天数(8.4±1.9)d;两组患者在切口细菌培养、切口红肿情况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换药次数、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和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具备空气净化条件的心胸外科病房对Ⅰ、Ⅱ手术切口采取伤口暴露为主的护理方法有利于病人伤口愈合。

  • 标签: 暴露疗法 手术切口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Ⅰ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抽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出院的所有Ⅰ切口手术患者病历,剔除不符合要求病历后,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剩余316份病历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我院Ⅰ切口手术使用存在应用指征掌握不严、药物选择欠妥、给药时机不当、应用时间过长等问题。结论Ⅰ切口手术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范用药,确保经济、有效、合理。

  • 标签: Ⅰ类切口手术 抗菌药物 预防使用
  • 简介:近期,药材市场仍处淡季,大货交易不多,少量品种尤其是各种饮片,时有成交。药材价格多数坚挺,现就花药材点评如下:

  • 标签: 药材市场 花类药材 药材价格
  • 简介:患者女性,45岁。因反复黏液血便3月余于2005年17月19日入院。以往体健。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未及肿块,肠鸣音正常。直肠指检及肛门镜检:直肠下段前壁距肛门5cm处见一1.5cm×3.0cm广基带蒂腺瘤,绒毛状、质软、易出血,指套有少量黏液血。病理检查:直肠绒毛状腺瘤伴轻中度异型增生。术前纤维肠镜诊断:直肠下段绒毛状腺瘤常。

  • 标签: 直肠类癌 直肠腺瘤 直肠绒毛状腺瘤 黏液血便 直肠下段 肛门镜检
  • 简介:摘要本文从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及其在导学与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出发,从认识新鲜事物的情景、认识性游戏、学习讨论、认识上的争论和运用各种形式的类比、创造顺利学习的情景等方面,来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 标签: 教学 学习兴趣
  • 作者: 崔爽(南阳市中心医院河南南阳473000)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09-12-22
  • 出处:《健康文摘》 2009年第16期
  • 机构:心悸为临床极常见症状,见于现代医学各种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心脏神经官能症、洋地黄中毒、低血钾、出血、缺氧、感染、药物反应等疾病中。中医药辨证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临床尚缺乏系统、规范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为使心悸的证候学建立在更为科学严谨的基础上,我们自2006年6月-2007年12月对符合诊断标准的1126例以“心悸”症状为主诉的患者进行临床调研,通过四诊资料规范化采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心悸的中医证候特征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通过对惠州地区2人群(入出境人员、社区人员)疾病的流行及预防接种情况进行分析,为该地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惠州国际旅行卫生中心1997~2003年6月对入出境人员、社区人员进行的医学检查结果及预防接种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查9714人次入出境人员,梅毒检出率为6.18‰;HIV检出率0.31‰;血压异常呈上升趋势(rs=0.9107,P<0.01).检查社区人员187426人员,HBsAg阳性检出率为83.7‰;肺结核检出率为1.58‰.甲肝疫苗与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之比,入出境人员为171.1:1,而社区人员为1:1438.9.[结论]入出境人员与社区人员中均存在着传染病的感染现状和传播途径,加强对入出境人员和社区人员传染病的监测管理工作,制定有效的防疫措施,降低发病率,对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疾病 监测 入出境人员 社区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