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纯磨玻璃结节肺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387例纯磨玻璃结节肺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其病症浸润程度,分为观察组(301例,肺原位腺癌和微浸润腺癌患者)和对照组(86例,浸润性腺癌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CT等影像学检查诊断,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病理特征。结果:与对照组相对比,观察组患者的密度相对均匀,异常血管征、空气支气管征检出人数更多,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纯磨玻璃结节肺腺癌患者进行CT等影像学检查诊断,根据其检查结果,可有效鉴别诊断受检者具体病情,则医师可根据其检查结果,为其制定更能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以提升其整体的诊疗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玻璃体切割术后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进行观点的阐释和分析。方法 筛选2019.1-2021.1期间进入我院接受玻璃体切割术后50例患者,通过一般抽样分组的方式,将所有入选的患者随机分成普通组和观察组,每组均有25例患者。在普通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上,采取的是一般常规护理方案,在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上,采取的是针对性护理方案。针对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护理方案后的临床护理效果,以及患者在玻璃体切割术后的康复情况进行结果的比对和分析,了解患者在完成玻璃体切割后护理方案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结果 通过为玻璃体切割术后患者提供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措施,能够确保患者经过专业的临床护理,取得更为出色的临床护理效果,加速患者术后的康复效果。在试验比对的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经过针对性临床护理,相较于普通组患者有更为出色的临床康复效果,结果比对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在为玻璃体切割患者术后护理过程中,采取科学的护理方案,能够确保患者在经过专业的护理后,有更为出色的临床护理效果。为此,在为玻璃体切割术后患者提供临床护理服务的过程中,采取科学的临床护理方案,能够充分确保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

  • 标签: 玻璃体 切割术 患者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肺部磨玻璃结节(GGN)当中应用CT诊断的有效性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入样本80例,均为GGN患者,选入样本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患者需要接受术前CT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总结患者术前CT诊断的准确性、灵敏度与特异度以及患者CT影像学特征。结果:GGN患者的CT诊断准确性为96.15%(75/78)、灵敏度为96.97%(64/66)、特异度为91.67%(11/12);分析患者CT影像学特征,良性GGN患者的影像学通常伴随着边界模糊、类圆形、椭圆形以及圆形形态等表现;恶性GGN患者的影像学则呈现出分叶征、毛刺征等表现。结论:CT对于GGN的诊断价值比较高,不但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且能根据患者CT影像学征象鉴别良恶性GGN,值得推广。

  • 标签: CT 肺磨玻璃结节 诊断价值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逐渐成为显微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眼科领域中微创技术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眼内排液、眼内填充术、视网膜切开等技术的推广出现使以往无法根治的眼病有了妥善的治疗,也为更多患者带去了复明的希望。而手术护理内容影响着患者康复效果,本次对相关护理进展进行总结,旨在整理合适的护理内容帮助患者改善预后,特此做综述如下。

  • 标签: 玻璃体 视网膜 手术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对干眼症患者实施玻璃酸钠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滴眼液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内就诊的60例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玻璃酸钠滴眼液)和实验组(30例,玻璃酸钠联合rhEGF滴眼液),收集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泪液分泌长度更长,干眼症状评分更低,泪液分泌试验评分更高,泪膜破裂时间更长,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酸钠联合rhEGF滴眼液可以有效缓解干眼症患者症状,改善炎症反应,促进恢复,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干眼症 玻璃酸钠联合rhEGF滴眼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01/2018-01我院眼科收治的脉络膜脱离后PVR患者64例66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34眼)和观察组(32例32眼),对照组采用常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情况、医源性裂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6mo,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4%)显著高于对照组(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及医源性裂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以上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患者血清VEGF及bF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CVA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12wk两组患者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BCVA显著高于对照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脉络膜脱离后PVR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及医源性裂孔的发生率,降低血清VEGF水平及bFGF含量,提高患者视力,降低脉络膜厚度。

  • 标签: 康柏西普 脉络膜脱离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微创玻璃体手术联合与不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合并玻璃体积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25G微创玻璃体手术的PCV合并玻璃体积血患者36例36眼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2个组,其中扁平部玻璃体切割手术(PPV)组24眼,仅予以PPV治疗;PPV+抗VEGF组12眼,先行PPV并于术后1周行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所有患者至少随访6个月,观察并比较2个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观察玻璃体再出血和黄斑区瘢痕形成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个组术眼治疗前后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8.552,P=0.006;F时间=31.775,P<0.001),其中2个组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术眼BCVA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BCVA显著优于术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PV+抗VEGF组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术眼BCVA均优于相应时间点PP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术眼治疗前后CRT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4.797,P=0.041;F时间=295.764,P<0.001),其中2个组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术眼CR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末次随访时CRT明显低于术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时PPV+抗VEGF组术眼CRT低于P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个组间术眼CR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V组发生眼压升高2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眼,发生率分别为8.33%和4.17%。PPV+抗VEGF组发生白内障加重2眼。PPV组和PPV+抗VEGF组玻璃体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6.67%(4/24)和8.33%(1/1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6)。PPV组和PPV+抗VEGF组黄斑区瘢痕形成率分别为4.17%(1/24)和33.3%(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结论微创玻璃体手术治疗PCV合并玻璃体积血安全、有效,可改善视力,降低CRT,且短期内效果逐渐增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可进一步增强PPV的术后效果,更好地改善视力及视网膜解剖结构。

  • 标签: 微创玻璃体手术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玻璃体积血 抗VEGF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DR者134例(134眼)。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67例(67眼),A组术毕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与曲安奈德,B组玻切术毕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术后随访3个月,对比分析术后视力(BCVA)、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及再次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两组视力均较术前提高(F=653.53,P<0.001),术后1个月及2个月,A组视力(BCVA,LogMAR)为0.79±0.29及0.69±0.23,优于B组的0.92±0.31及0.80±0.33 (t=0.69、6.03,P=0.011、0.033),术后3个月两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57,P=0.284)。术后1个月及2个月A组CMT为(290.91±78.52)μm及(263.25±58.87)μm,均低于B组的(321.74±83.92)μm及(288.88±80.97)μm (t=4.33、9.72,P=0.030、0.038)。术后3个月两组C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03,P=0.649)。术后3个月内,A组未观察到玻璃体积血,B组观察到3例玻璃体积血。结论玻璃体切除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可以较快提高视力,降低CMT,并无再次出血等并发症。

  • 标签: 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增生性 康柏西普 积血,玻璃体 玻璃体切除术 厚度,中心区,黄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性玻璃体积血行23G玻璃体切割手术,评估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通过23G玻璃体切除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玻璃体积血90例(90眼),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结果所有病例均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眼压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23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玻璃体积血安全有效。

  • 标签: 23G 玻璃体积血 玻璃体切割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伤引起的感染性眼内炎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8例外伤性眼内炎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从术前,术中,术后对8例外伤引起感染性眼内炎的患者进行了精心的护理。结果这8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治疗均有效,视力较术前提高,其中一例患者伤眼视力达0.3,无一例眼球摘除。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配合积极有效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能有效控制炎症,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

  • 标签: 眼内炎 玻璃体切除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巯基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thiol,PEG-SH)修饰的GNPs/miR-29纳米微粒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方法采用氧化还原法制备PEG-SH修饰的GNPs/miR-29纳米微粒,检测紫外吸收光谱、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选取15只成年雄性SD大鼠,以改良Allen法构建脊髓损伤模型;在脊髓损伤区域分别植入人工合成的miR-29和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采用凝胶电泳法分析miR-29表达的稳定性。取SPF级SD乳鼠10只,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使用Nestin、GFAP及NSE抗体鉴定细胞。以CCK-8法检测人工合成的miR-29、PEG-SH GNPs及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对神经干细胞活性、增殖的影响。将人工合成的miR-29、PEG-SH GNPs及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1周,观察神经元突起的密度、长度及数量。结果PEG-SH修饰的纳米金呈棕红色;透射电镜下为均匀分布的球形;紫外吸收光谱呈现单峰波,在523 nm附近出现吸收峰值;Zeta电位随PEG-SH含量增加而逐渐增大,峰值为(22.5±5.2) mV;粒径随PEG-SH含量增加早期迅速达峰值后下降维持至稳定水平。脊髓损伤区域植入miR-29及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0~6 h,人工合成的miR-29组可见清晰的表达条带,但12~24 h表达条带迅速消失;PEG-SH GNPs/miR-29微粒组,始终能观察到清晰的表达条带。接种细胞第1、3、5、7天,miR-29组OD值分别为0.34±0.17、0.78±0.31、1.28±0.68、1.64±0.38,与DME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NPs组、PEG-SH GNPs组以及PEG-SH GNPs/miR-29组的OD值与DMEM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组神经元突起的密度为(56.38±3.65) μm2、长度为(78.25±3.72) μm、数量为(356±34.52)个/1 000倍视野,均大于miR-29组[分别为(12.53±3.26) μm2、(11.35±3.36) μm、(158±32.85)个/1 000倍视野]、PEG-SH GNPs组[分别为(14.12±3.45) μm2、(12.56±3.57) μm、(160±32.52)个/1 000倍视野]和生理盐水组[分别为(10.25±3.52) μm2、(9.35±3.28) μm、(152±32.28)个/1 000倍视野],但与胎牛血清组[分别为(56.48±3.56) μm2、(76.85±3.65) μm、(350±35.26)个/1 000倍视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EG-SH修饰的GNPs/miR-29纳米微粒具备良好的生物学性能,可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对miR-29有一定程度的保护效应。

  • 标签: 肽类 迟效制剂 支架 干细胞 微RNAs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不敏感型川崎病中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s)、内皮细胞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s)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小儿川崎病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检测外周静脉血中CECs、EMPs及IL-6、TNF-α的水平,同时在疾病各个时期行心脏彩超检查,动态监测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s)情况。根据研究对象对IVIG敏感程度,选取IVIG不敏感型川崎病9例为观察组,随机选取18例IVIG敏感型川崎病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根据病程中出现CALs与否分为CALs组5例、NCALs组4例,总结临床资料并统计分析。结果(1)观察组急性期、亚急性期CECs、EMPs水平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观察组与对照组CECs、EMP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在亚急性期CECs、EMPs、IL-6、TNF-α水平略低于急性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急性期及亚急性期以上指标明显高于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观察组CECs与IL-6、TNF-α呈正相关(r=0.691,P<0.01;r=0.584,P<0.01);观察组EMPs与IL-6、TNF-α呈正相关(r=0.714,P<0.01;r=0.799,P<0.01)。(4)观察组中CALs组急性期及亚急性期CECs、EMPs、IL-6、TNF-α水平均高于同期NCAL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两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VIG不敏感型川崎病患者CECs、EMPs水平变化与全身中小血管炎密切相关,考虑外周静脉血CECs、EMPs检测可能有助于对川崎病患者出现IVIG不敏感的早期预测,有助于对IVIG不敏感型川崎病患者疗效评估及出现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判断。

  • 标签: 川崎病 IVIG不敏感 循环内皮细胞 内皮细胞微粒 冠状动脉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应用明胶海绵微粒肝动脉化疗栓塞(GSMs-TACE)联合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治疗肝癌合并Ⅱ、Ⅲ型门静脉癌栓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行GSMs-TACE联合肝移植的7例肝癌伴Ⅱ或Ⅲ型癌栓受者。术后结合肿瘤标记物、影像学检查、术后并发症、生存时间综合评估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结果中位随访24个月,受者术前平均行介入的次数为1.5次,术后无胆瘘、腹腔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动脉狭窄、胆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所有受者GSMs-TACE术后肿瘤及癌栓均有不同程度坏死;5例受者GSMs-TACE术后甲胎蛋白较术前下降,7例受者异常凝血酶原较术前下降。7例受者目前均存活,1年存活率为100%,1年无瘤生存率为71.4%。2例受者出现肺转移,复发时间分别为4个月与10个月。结论GSMs-TACE联合肝移植治疗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受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及良好的安全性。

  • 标签: 肝移植 肝癌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注射液配制后不同时间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方法]模拟临床实用浓度在两种常用溶媒中稀释中药注射液,用微粒分析仪对其微粒进行测定,从而分别测定其在0h~4h的微粒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液配制后1h~2h微粒数相对稳定。[结论]中药注射液与两种常用溶媒配伍后在1h~2h输入病人体内是最安全的。

  • 标签: 静脉输液 中药注射液 不溶性微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大面积烧伤创面患者时,采用微粒皮移植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覆盖术对改善患者创面效果。方法:研究项目设计时间区间范围为2019年7月-2021年7月,研究对象选择我院大面积烧伤患者52例,均采用微粒皮移植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覆盖术治疗,统计患者治疗后改善、愈合情况。结果:本次研究52例患者共涉及到113处移植部位,其中30处移植部位创面愈合率超过90%,75处移植部位创面愈合率处于60~90%之间,残余8处移植部位创面需进行二次植皮手术处理。结论: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在治疗期间采用微粒皮移植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覆盖术,更利于减少烧伤影响,达到满意治疗效果。

  • 标签: 微粒皮移植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覆盖术 大面积烧伤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在梅毒血清学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中心5000份血清标本进行CMIA法检测,将阳性标本以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检测,观察测定结果。结果:5000份血清样本,CMIA检测梅毒抗体阳性182例,阳性率3.64%,参考TPPA测定结果,CMIA检测敏感性100.00%,特异性为99.55%。CMIA检测浓度S/CO>10的阳性符合率为97.66%,>5-10的阳性符合率为75.00%,不同检测浓度值的阳性符合率存在差异性。结论:CMIA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且能够实现全过程自动化操作,具有便捷度高及所需时间短优势。

  • 标签: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 梅毒 血清学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