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80年代以来,西安地区大暴雨的天气环流特征和一些物理量进行分析,为预报此类天气提供一些依据。

  • 标签: 大暴雨 环流特征 物理量分析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Micaps提供的相关资料,对2009年9月19—20日在河套地区发生的寒潮天气的环流形势及物理量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在寒潮爆发前期,500hPa系统,蒙古西部的冷中心强度≥-32℃,且温度场滞后于高度场,为冷空气爆发南下提供了最基本条件;700hPa河套地区及上游≥16m·s^-1的西北风急流基本形成,等温线与等高线交角≥45°且10个纬距内有4条及以上等温线的密集区;850hPa河套地区有≥16℃的暖中心,高空槽前后的西北风速≥18m·s^-1,温度线与高度线的夹角〉45°;地面蒙古气旋的暖性性质为寒潮爆发的前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地面冷锋后部冷高压轴线接近南北向,且冷高压中心强度≥1040hPa,3h变压≥3hPa。

  • 标签: 寒潮 冷平流 蒙古气旋 冷高压 垂直速度
  • 简介:地下水资源是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之一,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2007~2013年降水和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对比分析吉林省中西部浅层地下水位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7~2013年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平均地下水位总体呈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升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年内及年际变化中、西部区域差异较大。其中,西部地区地下水位年内波动幅度较小,且各测站的年变化趋势差异较大,而中部地区的年内波动变幅较大,且除长春站年变化幅度不大外,其余测站均呈上升趋势;(2)中部地区各测站年均、月均地下水位与年、月降水量基本呈正相关关系,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源自降水量的入渗,而西部地区各测站地下水位与降水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地下水位埋深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3)降水对地下水位的影响表现在:年均浅层地下水位与年降水量整体保持一致的变化趋势,降水量影响着浅层地下水位的变化幅度;汛期前后地下水位的变化及变幅与汛期降水量有密切关系,且丰水年与枯水年汛期降水对春季地下水开采量的缓解作用略有不同。

  • 标签: 地下水位 时空分布规律 降水量 相关性 吉林省中西部
  • 简介:为了了解数值模式降水预报在云南地区的预报效果和误差特点,利用T639、德国和日本模式对2010—2013年云南地区雨季(5—10月)的24—72h降水预报进行了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日本模式对云南地区雨季小雨和中雨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T639模式对大雨和暴雨的预报效果明显优于德国和日本模式。T639和日本模式对6—8月降水预报的TS评分高于其他月份,而德国模式对10月中雨及以上量级降水预报的T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和其他两种模式。日本模式能准确预报出较强雨带的位置且降水量较接近实况,但对降水中心位置的预报偏西;T639模式能较好的预报降水中心,但预报的降水量偏大;德国模式对云南西部地区降水预报偏大,对东部地区降水预报偏小。日本模式对台风低压影响的降水预报效果较好,而德国模式对两高辐合系统影响的大雨和暴雨预报效果较好;对冷锋切变造成的中雨及以上量级降水,T639模式的24h和48h预报更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数值模式 降水预报 检验 TS评分
  • 简介:该项目研究目标是充分利用我国在南北极地区进行的各种观测实验资料,对南北极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特征,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研究,并为气候模式提供重要的边界层物理参数。该项目主要研究成果有:

  • 标签: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地气 地面物理特征 边界层物理参数
  • 简介:从天气尺度瞬变涡旋与时间平均基本气流双向相互作用建立异常型的角度,研究了夏季乌拉尔地区大气环流持续异常的形成与维持.首先基于合成分析,研究了持续异常期间的天气尺度瞬变波活动情况,结果表明:正异常时,在上游地区,从北大西洋中部到西欧沿岸,瞬变活动明显增强。负异常过程时相反,该地区瞬变活动减弱。利用线性正压原始方程模式,研究了在合成正异常基本流及7月气候基本流等两种基本流下,正异常时上游异常瞬变活动对异常建立的贡献。结果表明:正异常时,上游增强的瞬变波活动有利于正异常的建立与维持。利用基于线性正压原始方程模式设计的风暴轴模式,研究了时间平均基本流在组织与调控瞬变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当乌拉尔地区高压脊发展时,有利于瞬变在上游的北大西洋中部到西欧沿岸地区组织起来。脊发展越强,越有利。结合上述两方面的结果,提出了瞬变与行星波双向相互作用的乌拉尔持续正异常形成和自维持机制。

  • 标签: 持续异常 风暴轴 行星波 双向相互作用
  • 简介:利用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ICTP)提供的2000年各月气溶胶资料(包括人类活动和生物质燃烧所产生的气溶胶),使用并行版本区域气候模式RegCM3,研究了黑碳气溶胶对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黑碳气溶胶后,冬、夏季中国大部分地区大气顶出现了正辐射强迫,其分布与垂直负荷分布基本相似。在仅考虑黑碳气溶胶的直接辐射效应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夏季地面气温呈下降趋势,降温的高值区均位于中国东南部,冬季最大降温幅度约为0.9℃,夏季最大降幅约为2.4℃,夏季降温幅度明显大于冬季。相对于温度变化,黑碳气溶胶引起的降水变化较为复杂,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降水量减小的区域均大于增加区。冬季降水量最大减幅约为20mm,夏季降水量最大减幅超过100mm,夏季降水量减幅明显大于冬季。冬、夏季仅西北和华南部分地区降水量有所增加。冬季中国大部分地区痕量降水和弱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夏季黄河以北中国北方地区痕量降水和弱降水日数也是以增加为主。

  • 标签: 黑碳气溶胶 直接辐射 辐射强迫 区域气候.
  • 简介:使用MICAPS中常规天气资料,利用天气学原理,分析了2010年7月下旬发生在包头地区的高温天气环流特征,从中寻求一些高温天气预报指标,为高温天气预报提供依据。

  • 标签: 高温 环流特征 副热带高压
  • 简介: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HKH)由于其高寒偏远和巨大的冰川储量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由于其高原湖泊和湿地巨大的蓄水功能也被称作"亚州水塔"。然而该地区还有1/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该地区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和典型生态脆弱区。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加剧了当地的灾害风险,增加了农牧民生计的脆弱性。

  • 标签: 喜马拉雅地区 气候变化 地球第三极 极端气候事件 中国研究 高原湖泊
  • 简介:利用阿勒泰地区7测站1960-2006年冬季降水量资料以及对应年份的500hPaNcep/Ncar的月平均环流再分析资料,找出环流的关键区,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得出:(1)当前冬降水异常偏多时,欧洲脊较历年偏弱,新疆上空锋区位置较历年偏北;与此相反,前冬降水异常偏少时,欧洲脊较常年偏强,新疆上空极锋锋区较常年偏南;(2)当后冬降水异常偏多时,前一年6月北欧-极区冷空气势力较历年明显偏弱,12月西西伯利亚脊较历年明显偏西偏弱。而当后冬降水异常偏少时,前一年6月北欧-极区冷空气势力较历年明显偏强.12月西西伯利亚脊较历年明显偏东偏强。

  • 标签: 冬季 降水 异常 500hPa环流
  • 简介:2003年12月18日,科技部委托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主持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监测预测方法研究"项目进行了验收.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面临西部大开发的急需,项目立项对推进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和开发西部资源意义重大.项目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

  • 标签: 生态气候 环境监测 预测方法 西北地区 可持续发展 IPCC
  • 简介:利用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取的洪雅县2011—2015年地闪数据,分析洪雅县境内雷电流强度、陡度等参数,结合GB50057—2010探讨洪雅县雷电参量与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为洪雅县的雷电灾害防御提供参考。

  • 标签: 闪电定位 闪电数据 地闪密度 防雷技术
  • 简介:1引言4月下旬玛曲地区气候出现异常,上、中旬降水偏少,气温在下旬出现了极高现象,日极值温度达到23.6℃,超过历年极值,下旬平均温度为8.3℃,比历年平均高出4.6℃;4月28日出现了一强对流天气的降水过程,本文就这次降水过程结合天气图、单站要素以及雷达的实况观测等,作

  • 标签: 强对流天气 降水过程 玛曲县 青藏高原 水汽压 单站要素
  • 简介:依照日最高温度(Tmax)超过35℃为高温天气、最低温度(Tmin)超过25℃为闷热天气的定义,首先,讨论20世纪50年代以后华北地区夏季高温和闷热天气的变化特点及其大气环流的统计特征,并将高温、闷热天气分为高温、高温并闷热以及闷热这3类过程。之后,挑选1999和2002年夏季发生的3类过程进行个例分析。60年代,夏季亚洲中高纬500hPa高度场在乌拉尔山、贝加尔湖及鄂霍茨克海地区分别出现长波槽、脊及槽的环流占优势,华北地区易受大陆高压脊的控制,出现了高温但不闷热天气的一个高峰。90年代,夏季亚洲中高纬地区,再次出现类似60年代的环流,而且,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可以向北扩展到华北东部地区。华北地区受大陆高压脊、西太平洋副高或两者共同影响,出现高温闷热天气并重的峰值时段。华北地区夏季出现的3类高温天气过程,亚洲中高纬度的大气环流在空间分布、垂直结构以及湿度和大气稳定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最后,利用反映温度、湿度及风速大小等气象要素对人体影响的体感温度,分析了这些要素对高温闷热天气的综合影响。

  • 标签: 高温闷热 大气环流 大陆高压 副热带高压
  • 简介:本文根据西北地区现有气象台站1961-1990年30年地面观测整编资料,采用台站距离权重法,用数学插值算法计算获取0.5纬度乘0.5经度的整个西北地区以0.5°×0.5°格点分布的气候资料,通过对该资料气温、降水、湿润系数地区分布情况的分析研究,把我国西北地区划分为8个相似气候区。

  • 标签: 插值资料 西北地区 气候相似区 台站距离权重法 气温 降水
  • 简介:1引言辽西地区的气候概况以十年九旱而著称,其中以春旱机率最大。据统计,春旱(3~5月)机率为78%,夏旱(6~8月)机率为52%。由于辽西地区多山,自然水源不足,因此自然降水的主宰性尤为严重。极为突出的是春雨少、土壤湿

  • 标签: 土壤湿度 辽西地区 气候因子 夏旱 气候概况 积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