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禅宗高僧济公因其特立独行而被视为佛门另类,至现当代转而成为寺院热点。这是艺术与宗教互动、僧俗两界合力打造的结果。以小说和电视剧为主要推手的二度"济公热",具有有利于弘扬人间佛教扶正祛邪除恶扬善的宗旨、有利于开发和整合特色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 标签: 佛门另类 济公热 寺院热点 小说 电视剧 意义
  • 简介:河南省佛教文化资源丰富,尤其以少林寺最为出名,并最具代表性。通过对少林寺佛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找出其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商业气息的浓厚、旅游环境欠缺、对外形象模糊、旅游产品设计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以下策略:平衡宗教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关系;加大对景区的投入,改善景区的旅游环境;确立少林寺品牌的发展定位;加大对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进一步提升少林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弘扬中原传统文化,为河南省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累一些经验,提供一些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 标签: 少林寺 佛教 文化资源 问题 策略 意义
  • 简介:作为大乘佛教基础的中观学,在中国佛教中呈现出不同面貌。三论宗的吉藏与天台宗的智颉分别对印度中观学的二谛学说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吉藏固守龙树宗风,以般若为宗,强调“空”的绝对性、不可言说,认为“二谛是教,不关理境”。智颉以法华为宗,开权显实,强调空的圆融性,认为二谛相即、具足诸法,并将二谛发展为圆融三谛,实现了中观学的中国化。隋唐之后,吉藏的三论宗成为绝学,而智颉的天台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延续至今。

  • 标签: 中观学 吉藏 | 二谛 三论宗 天台宗
  • 简介:19世纪初,一些在德国游学的美国青年陆续回国,并供职于精英大学,继而掀起一股教育改革浪潮。其中,留学生乔治·蒂克纳先后两次在哈佛发起教育改革倡议,呼吁教职员工仿照德国教育实施改革。迄今为止,不少学者认为这场由蒂克纳发起的教育改革是美国大学向德国现代大学转型的典型事件,并将蒂克纳的改革解读为仿照德国式现代大学展开的改革行动。实际上,蒂克纳并非以德国式现代大学为蓝本改造哈佛教学制度。而是以德国中、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的学制为鉴,在哈佛完善高等教育预备教学制度,甚至,这场改革引领了随后教育界建构中、高等教育衔接制度的系列举措。可以说,蒂克纳发起的改革事件应该解读为一场以德国式高级中学为模板的教育改革。这场改革承受了美国学院制度内的惯性阻力。

  • 标签: 预备教育 教育改革 美国 哈佛 乔治·蒂克纳
  • 简介:在当代诗人荣荣的诸多诗作中,《放下》《大热天的释正进》《皈依》等是典型的涉佛诗歌,佛教形象在荣荣笔下获得较有特色的审美呈现.从显性层面来说,主要是有佛教文化色彩的诗歌形象;就隐性层面而言,则是审美形象中的佛教意蕴,具体诗篇各有其特点与侧重.通过对上述诗作中佛教形象的剖析,结合佛教的现代转型以及中国现当代新诗与佛教的渊源,可以发现荣荣笔下的佛教形象庄重深邃而又亲切质朴,融合了佛教精神、审美体验与日常生活.

  • 标签: 荣荣 佛教形象 诗歌形象 佛教意蕴
  • 简介:“沙门议敬”的圆满解决与“礼仪之争”的不欢而散,共同昭示了一个主题:一种外来文化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前提之下,走多元融合之路。同时启发我们,在文化发展日益世界化的今天,一些“西方中心主义”者坚持所谓“普世主义”,并认为这种普世性要由欧洲和基督教文明国家输出的想法是错误的。

  • 标签: 天主教 佛教 儒学化 礼仪之争 沙门议敬
  • 简介:天台宗阐述建构“诸法实相论”是在早期佛教“三法印”的基础上,对大乘佛教继承和发展“诸法实相”作为大乘佛教区别于二乘法的实相印,其中对于假与空的圆融与中国传统中道家对于“道”有无一体的描述可以进行比对.尽管“道”与“实相”实在性本不同,但是从由诸法讲实相,由万有讲道的方法看,两者相似.

  • 标签: 诸法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