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加拿大文学(英语部分)是世界文学中较年青的一部分。从殖民地时期加拿大文学的萌芽阶段到本世纪中叶加拿大文学的成熟阶段,才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加拿大文学中没有象英国文学中诸如莎士比亚、弥尔顿、菲尔丁、拜伦、雪莱等文学泰斗,也没有多少宏伟瑰丽的文学巨著,即使与南方邻国(美国)相比,亦显逊色。因此曾有人怀疑加拿大是否有自己的文学。对此,加拿大著名的文学教授德斯蒙德·佩西作了中肯的回答。他在《加拿大的文学创作》一书中写道:“加拿大文学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对加拿大社会、政治和地

  • 标签: 加拿大文学 英语文学 殖民地时期 英国文学 英美文学 文学创作
  • 简介:"巴罗克"是盛行于欧洲17世纪前后的一种文艺思潮和美学范式,曾与以法国为中心的古典主义共同雄踞了一个时代.它不仅是欧洲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艺术现象,而且对后世如表现主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等诸多文学流派及艺术思潮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标签: “巴罗克” 中国 文学研究 欧洲文学
  • 简介:<正>欧洲的文化和制度。就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希腊、罗马和巴勒斯坦;欧洲人所保持的国家、教会和家庭的基本制度以及他们所珍惜的基本价值观念、生存准则和人际规范,无不表明了这种悠久的来源和关联。生活在二十世纪的欧洲人,往往为他们的个人主义精神而感到沾沾自喜,殊不知,他们的这种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过去的风俗、社会和文化传统的产物,甚至连他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习惯及其思维方式都脱离不了多少世纪以来的文化发展。概括地讲,希腊、罗马和巴勒斯坦是整个欧洲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的发源地,是整个欧洲思想的摇蓝。古典主义、希伯来主义和哥特人的传奇史,汇集成了整个欧洲文化的源流及其文学的三大支点。从某种程度上说,自欧洲文学诞生的一天起,它的全部活动都没脱离过这个源流和这三大支点。

  • 标签: 欧洲文学 古典主义 哥特人 个人主义精神 欧洲文化 欧洲人
  • 简介:<正>在当前这"物欲横流"的浮躁环境里,就连文学界似乎也越来越"功夫俱在文章外"了。面对种种文化腐败的现象,曾有很多年轻的作者这样问过我:"像老人家所说的那种——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现在还有吗?"

  • 标签: 问过 物欲横流 王笠耘 我自己 特约专稿 对我说
  • 简介: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对《圣经》文学的出色继承,维持了一种正统的基督教神学观念也决定了忏悔体文学的发展方向.主体性第一人称叙述与独白式倾诉构成其话语语式.其真诚的理想影响到了不信教的文学创作,使忏悔体文学溢出宗教语域,产生了卢梭式的恢复了生命的真实与心灵的真实的新的忏悔体文学.

  • 标签: 文学创作 《忏悔录》 第一人称叙述 独白 奥古斯丁 《圣经》
  • 简介:长期以来,我国对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并不十分清晰,对目标内涵的层次定位更是模糊,因此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进步缓慢.本文认为,只有明确新形势下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才能找准英美文学教学的层次定位和课程设置.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应实现两个突破:一是要突破专业选修课的限制,二是要突破英语专业的限制.本科阶段的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应以阅读体验、文学常识和批评方法为轴线,研究生阶段的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则应以文学史、文学理论和专题研究为轴线.

  • 标签: 英美文学教学 层次定位 内涵 课程设置 专业选修课 教学改革
  • 简介:<正>翻译文学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重要的一环。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文学的优秀作品,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陆续被翻译介绍到我国来。这些作品,同俄、英、法、美、德、日等国的作品一样,向人们介绍外国的社会、政治情况和人情世态,宣传外国民主、科学和社会主义的思潮,传播外国被压迫者反抗斗争的声音,开阔了人

  • 标签: 西班牙语 拉丁美洲文学 堂吉诃德 葡萄牙 拉美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
  • 简介:异域形象研究是中国比较文学学术热点之一。形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同时,形象学还可以作为一种观照其他研究对象的方法视角,这类研究共享着同一个学术旨趣,即紧扣形象本身的意指实践何为并为何。就形象学展开的理论反思和学术对话,是近年来又一重要收获。形象学的观念与方法近年没能得到切实推进,根本原因不在于“西方”理论的借用,而在于问题意识不清晰,缺乏从形象研究去回应时代命题能力。

  • 标签: 形象学 意指实践 “西方”理论 问题意识
  • 简介:文学伦理学批评之于入文精神建构的价值和作用是显见的,它从道德伦理之域对文学存在所作的价值判断与阐释,以及由此生成的思想理论成果,不仅丰富和拓展了入文精神的内涵,而且促进了入文精神的历史变迁。在入与社会关系上,以求真为切入点,历史具体地传承整体社会的道德伦理状况;在入与自然关系上,以求美为切入点,张扬了自然和谐的入伦理想;在入与他人关系上,以求善为切入点,真实地呈现善恶之间入际关系的复杂样态与伦理意义;在入与自我关系上,以求圣为切入点,内在地传达着终有一死的入由凡入圣的道德伦理欲求。从而使文学伦理学批评成为入文精神建构的重要途径之一。

  • 标签: 文学伦理学批评 入文精神
  • 简介:我国对东方各国文学的研究、翻译、评论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中国国内,东方文学这门学科在学科定义上有着特殊的位置.1998年教育部对二级学科进行大规模整合,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两个学科合并,将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原有的"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两个二级学科整合,称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而这门学科的核心课程"世界文学"(外国文学)在传统意义上约定俗成地分为东方文学和欧美文学两大部分.

  • 标签: 中国 东方文学 研究综述 学科建设 学术交流
  • 简介:新媒体时代应该有“新”文学文学为适应传统媒体而形成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接受(消费)方式必须有所创新,以便在新媒体时代的大潮中谋取生存发展的空间与机遇。文学要真正成为被新媒体所传递的有价值信息,就要坚守文学自身的功能的发挥。

  • 标签: 文学 新媒体 生产方式 传播方式 接受方式
  • 简介:对英语世界以外从事美国文学研究的外国学者来说,恐怕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候了。美国文学研究越来越国际化,国外出生以及立足国外的美国问题研究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本文试图解释这种现象及其衍变,并有选择地重点分析美国文学研究中新的跨国界与比较的方法。首先,本文将简要回顾催生这些新方法的背景因素,包括美国学术界人员构成方面的变化等,认为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文学研究内部’出现了对传统经典的挑战,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和种族批评研究的兴起大大深化了整个研究,在随后探讨如何定义新的跨国界美国问题研究中又滋生了各类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其次,论文作者拟通过描述近期出版的、暗示这些方法成功之处的一系列书籍和文章来进一步说明以下五种宽泛、重叠的研究范畴:(1)聚焦作者研究,拓宽超越国界的批评理解视野;(2)强调语言学翻译或跨文化交流课题;(3)研究世界范围内(大西洋世界、泛太平洋世界与美洲世界)文本的流通与跨文化影响;(4)以全球化视野处理文化流动的研究课题;(5)对跨越国界的环境相互依赖或类同进行生态批评研究。我们会看到它们大部分都是异质的,其间我们在研究的方法上也发现了相当可观的差异和观点间的碰撞。

  • 标签: 美国文学研究 跨文化影响 跨国界
  • 简介:<正>就我们今天广大的读者而言,外国文学实际上就是翻译文学,因为这种文学是从外国语翻译过来的,把外国作家的作品,通过我们的文学的移植,变成为我们的读物。在这个意义上,谈到外国文学,就免不了要联想到翻译。当然,在这里谈翻译不一定太切题。但翻译确是介绍外国文学的一个桥梁,没有它,也就谈不上外国文学文学作品也是艺术作品之一种,因而翻译也是一种艺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这个艺术没有掌握好,外国文学也介绍不好。但这个事实却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一般文学史家也不大谈到它。

  • 标签: 外国文学作品 艺术家 翻译文学 作品欣赏 世界文学 江青
  • 简介: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金圣叹的文学评点艺术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影响深远又备受争议,本文从金圣叹的文学评点与话语权力的关系入手,分析其如何在矛盾的思想下建构他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

  • 标签: 金圣叹 文学评点 话语权力
  • 简介:我国的网络文学以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学的途径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引起了网民与媒体的广泛关注。回顾网络文学所走过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网络文学为我国文学的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但是,随着网络文学市场的不断繁荣,其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因而,如何在保证网络文学繁荣发展的前提下,针对其困境,跳出发展的桎梏与藩篱,获得新的突破,便是本文的研究所在。

  • 标签: 网络文学 困境 突破
  • 简介:现在流行的关于雅各布森与“文学性”概念的说法存在许多可疑之处,该概念现在的重要价值与地位也使人们忽视了对其起源的探究。通过细读原始文本不难发现,“文学性”并非雅各布森刻意提出的一个概念,也并未为俄国形式主义者广泛接受,其与“陌生化”的关系同样系后人建构。我们当下对“文学性”的使用更多的是源自20世纪30年代汉语中的使用,以及在新时期引入西方文论时的选择性误读。

  • 标签: 文学性 雅各布森 概念起源
  • 简介: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魏玲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许多俄国的优秀作家竞相以“多余人”作为自己作品的主人公。从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1825-183l)中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1840)中的毕巧林,到赫尔岑的《谁之罪?》...

  • 标签: “多余人” 《叶甫盖尼·奥涅金》 俄罗斯文学 毕巧林 屠格涅夫 洛莫夫
  • 简介:《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中影响巨大的长篇小说。书中的两个形象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几乎家喻户晓。堂吉诃德作为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矛盾的主人公形象出场,而桑丘是作为一个反衬人物出场,其具有早期资产者的雏形。朱光潜曾评价:堂吉诃德是一位可笑的理想主义者,而桑丘是一位可笑的实用主义者。

  • 标签: 堂吉诃德 桑丘 对立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