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采用二维的全球高分辨率(1/4°×1/4°)的自由表面诊断模型结合动力计算估算全球大洋环流,模拟结果与其他模拟结果非常相似。流函数的分布表明,全球大洋中的主要流系均得到体现,包括大洋环流的西向强化的现象(黑潮、湾流等)。黑潮主轴的流量约54Sv(1Sv=10^6m^3/s),非常接近实测值:各层水平流场分布情况显示,各大洋的一些基本流系都能得到很好的再现。如黑潮和南极绕极流可深达底层。湾流不能到达深层,大约在1000~2000m之间海流即已转向。

  • 标签: 诊断模型 流函数 动力计算 大洋环流
  • 简介:在POM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盯坐标系下三维斜压预报模式,利用经过资料同化处理的周平均卫星遥感海面温度资料,考虑海底地形、外海出人流、海面风应力等因素的影响,较好的模拟了冬季渤、黄、东海环流的情况。

  • 标签: 海流 普林斯顿海洋模式 数值模拟 环流结构 海面温度
  • 简介:我们用Non—BoussinesqPOP海洋模式和NECP1000hPa的风应力和气温场资料,模拟了1960—1999年太平洋环流,结果显示:在过去的40年,热带太平洋环流变弱了,另外,由于全球变暖,由北赤道流产生的向热带西太平洋沿岸的热输送和由南赤道流产生的向南太平洋中高纬度的热输送随着时间是减弱的,而在北半球,由北赤道流产生的向中高纬度的热输送是增加的。

  • 标签: 全球变暖 太平洋环流 Non—Boussinesq POP模式
  • 简介:研究了分离自中国南海的红树生海洋真菌Stysanuslikesp.(#2492)菌丝体的代谢产物。从该菌菌丝体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经现代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N-(2羟基二十四碳酰基)-1,3,4-三羟基-2-氨基十八烷(A)和γ-硬脂酸内酯(B)。其中γ-硬脂酸内酯(B)是首次以天然产物的形式从海洋真菌中分离得到。

  • 标签: 海洋真菌 代谢产物 N(2羟基二十四碳酰基)1 3 4-三羟基-2-氨基十八烷 γ-硬脂酸内酯
  • 简介:对1998年6月南海北部20天的海流和温度定点连续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该海域潮的特征及其能量分布。分析结果显示潮的主要成分为O1,K1,M2与S2分量,其中全日内潮(O1与K1)的能量占主要部分。在观测期间,此四个分量的海流失量均为顺时针旋转,其潮流椭圆半长轴的最大值超过14cm/s。海水温度的变化显示出潮存在准日周期振动,平均垂向振幅达到50m。观测到的潮携带高能量且其活动存在不连续性,在观测范围,全日内潮的动能及势能密度的最大值分别达到2kJ/m^2及3.5kJ/m^2,半日内潮的动能及势能密度的最大值分别达到1kJ/m^2及1.5kJ/m^2。

  • 标签: 内潮 定点观测 南海北部 能量
  • 简介:通过现场围隔实验,模拟赤潮发生过程,研究了种群不同生长阶段中不同粒级浮游植物种群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添加营养盐能有效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东海原甲藻围隔(M1)和自然水体围隔(M2)中浮游植物分别于第7天和第4天出现生长高峰,叶绿素a最大值分别为112.79mg/m和235.60mg/m。微型浮游植物与微微型浮游植物存在竞争,微型对微微型生长的抑制作用:M2〉M1。在营养盐丰富时,硅藻的增殖速率比东海原甲藻快,达到高峰期时间短,消亡也快。硅的减少促进硅藻水华的消亡。

  • 标签: 大亚湾 围隔 浮游植物 粒级 群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