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在彰化滨海工业区木麻黄(Casuarinaequisetifolia)林下有客土处、无客土处及邻近非造林地进行土壤取样分析,以评估滨海环境通过客土及植栽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成效.将土壤分成0~10cm、11—20cm、21~30cm、31~40cm分层取样,结果表明:3种土壤均以砂粒含量最高(80%以上);pH值以有客土的林地最低(pH4.80~6.71),显示植物作用明显降低土壤pH值;有机碳含量以林地有客土的土壤最高(0.41%~2.15%),但仍属于极低(〈2%)的等级;土壤全氮方面,同样以林地有客土最高(0.011%-0.075%),但不论林地、非造林地或有无客土之处,土壤全氮含量均低于0.1%;有效磷方面,林地含量明显高出非造林地,应与土壤有机质与pH值等的差异有关;阳离子交换量(CEC)方面,林地有客土的含量为2.06~3.92cmol(+)·kg^-1,林地无客土的含量为1.96~3.14cmol(+)·kg^-1,非造林地的含量为1.56~5.20cmol(+)·k^-1,三者具显著差异但均属极低(〈5)的等级;pH值随土深而增加,有机碳含量、土壤全氮、有效磷以及交换性钙离子皆有随土深而下降的趋势;其余性质则无显著深度差异.综合而言,彰林地土壤性质受生物作用影响,在pH、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含量方面有显著改善,但离适合一般植物生长的土壤性质仍远.

  • 标签: 木麻黄 土壤性质 客土 彰滨工业区
  • 简介:根据福建省气象台和宁德市气象台提供的超强台风“桑”的风情、雨情、水情、潮情和灾情资料,基于灾害系统理论,对“桑”的致灾机制和灾情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桑”的致灾因子强度超强,最大风力超过“卡特里娜”飓风,主要通过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及其引发的灾害链致灾;灾情特重,主要以人员伤亡和船只沉毁、房屋损毁为主.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与台风致灾因子强且“三碰头”有关外,还与福建东北部多山、港湾地形潮水上涨巨大、山地性河流短促、人们防灾意识薄弱、防灾工程水平低、灾害预警机制不够完善等有关.为此,提出若干减灾对策.

  • 标签: 超强台风 “桑美” 致灾机制 成灾模式 减灾对策 福建省
  • 简介:探索研究流域非点源氮污染控制的有效措施,对于治理改善水环境恶化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以山水库流域为研究区域,建立AnnAGNPS氮污染模型,通过情景模拟技术分别模拟了河岸缓冲带、适量施肥、免耕、少耕、梯田和退耕还林等最佳管理措施的非点源氮污染削减效率。结果表明:(1)梯田与退耕还林对氮的削减率较高,均高于15%;免耕较低,为13%;少耕、合理施肥、河岸缓冲带削减效果有限,低于10%。(2)河岸缓冲带、少耕、免耕、梯田等措施的总氮削减率在不同月份的变化趋势与泥沙削减变化趋势一致,在7月和8月有较高的削减率;合理施肥与退耕还林的总氮削减率则与流域施肥状况相关性更高,在2—4月份有较高的削减率,因此山水库流域水环境改善应结合非点源氮污染治理和流域水土流失治理。

  • 标签: 非点源氮污染 最佳管理措施 ANNAGNPS模型 山美水库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