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山水画是天人合一思想境界的文化集成,是知山乐水田园意识的集中体现,由于中国西高东低的复杂地理形势,各个区域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别,从而形成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中国山水画。多样的地域自然、文化特征为山水画家提供了不同的创作题材与丰富的思想内涵,山水画家对自己所处的地域环境的认识与区域文化气质的体悟,直接关系到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南北方气候与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人文历史思想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云淡岚清、清润秀丽的南方山水画和气势雄强、兀浑苍劲的北方山水画的形成。山水画家风格与特色形成包含着他们对山水画艺术形态与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画家往往在自己所熟悉的地域自然环境中才能产生比其他人深刻的接触和感悟,从而形成了南北风格迥异的山水画。

  • 标签: 山水画 风格 地域性 创作
  • 简介: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空间的不断拓展和学术积累的大幅增加,"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已处于一个面临重大突破的关节点.为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寻找、并确立一个恰切的命名,进而由此建构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学理化的理论范式,正是这一突破的开端和具体体现.这一点,正日益成为不少感觉敏锐的研究者的理论自觉."‘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是从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运动和创作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概念,由其建构的理论范式,极大地克服了"中国现代文学"这一理论范式所包含的诸多悖论和矛盾,有力地消除了"中国现代文学"这一理论范式所隐含的殖民话语色彩."‘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这一理论范式在获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理论范式所具有的相对客观、中性的研究立场的同时,又突出了"五四"文学革命对于中国文学变革的划时代历史意义,并通过把历史下限不断向后推移,有效地消除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理论范式在历史叙述下限上所存在的画地为牢的严重缺陷.1949年以来,研究界对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运动和创作实践的研究,大致经过了从"中国新文学",到"中国现代文学",再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个阶段,现在已经到了着手建构"‘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的理论范式的时候了.当然,这项工作的现实展开,须以一种成熟、完备的"学术理性"的确立为基本前提.

  • 标签: “五四”文学革命 中国文学 理论范式 建构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简介:中国儿童文学正处于史无前例的“分化期”文学史的开展是否存在规律?文学的历史中发生的诸多现象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是偶然中有着必然性,还是必然中有着偶然陛,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文学史中的现象之间是彼此孤立的,还是彼此相关联的?在试图描述十余年间的中国儿童文学的展开过程时,这些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环绕不去。

  • 标签: 中国儿童文学 分化 学科 文学史 图描述
  • 简介:引言 都市与电影翻看世界电影史,各国的电影几乎都是在大城市中产生的。1895年世界第一部电影由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巴黎宣布诞生;稍后,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欣然问世;之后1909年,香港第一部影片《偷烧鹅》也在市区拍摄完成。再加上电影赖以诞生的照相洗印等技术都是在都市中孕育而生的,如此电影就与城市、都市背景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聚焦于都市生活经验,注重电影与城市的关系,自然就成为电影重要的主题。现实中都市生活经验是丰富多样的,这样渗透在故事叙述构架下的都市意象,也就具有了强烈的空间爆发力和超群的整合力。九十年代创作氛围相对宽松,都市电影的表现形态就更加淋漓尽致,具体可以划分为四类

  • 标签: 都市电影 九十年代 现代都市人 中国银 空间意象 “家”
  • 简介: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因为文中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些批判之辞,在国内每每受到指责和批判。最具代表性的批判意见来自于巴金,而同为文坛大家的鲁迅则表示出对芥川龙之介的理解之情。《中国游记》中批评中国的言论并不是出自芥川龙之介对中国的蔑视与轻侮,而是来源于芥川向中国的有识之士和沉醉于“中国趣味”的日本人传递中国社会沉重现实的急切之情。芥川龙之介回国之后的言行为此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 标签: 芥川龙之介 《中国游记》 巴金 鲁迅 “中国趣味”
  • 简介: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使得公众参与、表达、认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些新媒体所催生的民众参与活动形成了明确的公共表达,形成了实际意义上的非官方的话语中心,这些都将在媒体多元化的时代发挥着较大的引导作用,并对传统媒体的发展有很大意义上的改变。理解传媒的能动性与实践性,通过宣传片的手段促进当代博物馆传播的能动性因素,

  • 标签: 媒体传播 博物馆 宣传片 中国 实际意义 媒体多元化
  • 简介: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一书中讲述了很多中国诗画艺术中意境,虚实,空间等特点,有些人觉得此书缺乏明确主题,但笔者认为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文章中虽然每个章节都是独立的,但书中的神韵(中国千百年来传统文化底蕴之神)则将各个篇幅都贯通其中,而本文将主要从宗老先生表达的空间意识加之联系到中国水彩画的空间意识问题加以阐述。

  • 标签: 空间意识 留白 造型
  • 简介:近年来,有些文章把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普遍习用的方法"阐发法"或"阐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的一种方法,并把它说成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征,进而总结出了一套"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这些"理论"未能摆脱"西方中心"观念的束缚,未能显出比较文学应有的世界文化的全面视野,暴露出了理论概括上的狭隘性.

  • 标签: 比较文学 中国学派 20世纪中国文学 虚构 文章 中心
  • 简介:<正>人物创造是小说艺术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历来的小说家、评论家都对这一问题做过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理论探讨。英国著名小说家、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就说过:“我相信所有的小说都得与人物打交道,都要去表现人性——小说的形式之所以发展到如此笨重、累赘而缺乏戏剧性,如此丰富、灵活而充满生命力的地步,正是为了表现人物,而不是为了说教,讴歌式颂扬不列颠帝国。”我这篇论文的写作力图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从小说中的人物理论角度切入,来分析、研究中国20年代小说理论。为我们探索20年代小说创作的精神结构找到一条理论途径。同时,对于我来说,这样的研究过程,也是一次对自我灵魂的理解、反省的理性批判的过程。一20年代小说理论的建构是认同于现代启蒙主义思想的。从理论内涵上看,小说艺术开始做为一种独立的审美样式采加以探

  • 标签: 20年代小说 《小说月报》 郁达夫 小说理论 人物创造 理论研究
  • 简介:<正>进入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却陷入了严重困境,怎么办?对于我们的电影艺术家们来说,更有一番无法摆脱的苦恼,因为,他们之进入电影领域,就是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就是希望为观众创造艺术。舍此,他们的努力就没有任何价值。这几年,虽然创作的条件无比艰难,但仍有一株株绿树从石缝中挺身而出;这些树虽然没有长成一片茂盛的森林,但每一株树都表现出存在的生命价值。

  • 标签: 九十年代 中国电影 工具论 艺术家 影片 娱乐片
  • 简介:中国刚刚开启现代性历程的20世纪之初,鲁迅就在《文化偏至论》中提出了“立人”以“立国”的现代性构想,“立人”是这个构想的逻辑基点[1]。“立人”以个体为中心,强调摆脱对他者的依赖,同时拒绝为他者牺牲。敏锐地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个体与群体关系上过度压抑个体、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 “立人” 家庭叙事 鲁迅 《文化偏至论》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在目前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创意”正日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并在世界范围内引发方兴未艾的知识经济浪潮。无疑,在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创意”愈益成为关键的决定性因素。

  • 标签: 创意产业 主体研究 中国电影 “创意” 知识经济 世界范围
  • 简介:按照康德的观点,不是历史导出未来的结果,而是在历史中的人的承担、奋斗(人要承担相信历史进步的义务,并以此意愿影响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结果反过来构成对历史的阐释。因此,今天的中国,作为20世纪革命与建设的结果,所面对的重要问题就不仅指向未来,同时也指向历史。深层而言,二者乃是同一个问题,如何面对历史,也就意味着如何选择将来。

  • 标签: 历史进步 当代中国 文选 历史进程 20世纪 指向
  • 简介:我的学术历程是从研究占代文论,进而研究比较诗学和比较文学的。在研究占代文论、比较诗学及比较文学的每一个阶段,我都深切感受到一个巨大的困惑,即:中国古代文论的确博大精深,极有理论价值,但在现当代中国却成了博物馆里的秦砖汉瓦,成了学者案头的故纸堆。作为理论,它不但无法参与现当代文学与文论的言说,甚至无法表述自身。而学界只能借用西方的理论来研究“凤骨”、“意境”、“文气”。例如用“内容与形式”来研究“风骨”,将“风骨”解说得面目全非:有人认为“风”是内容,“骨”是形式,有的反过来,

  • 标签: 比较诗学 《中国文论思辨思维研究》序 中国 古代文论 理论价值
  • 简介: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世界文化的不断涌入。在新的理念下,中国画经过多次传统和现代的争论后,尝试反叛现有的艺术形式。在经过西方现代美术的冲撞后,带来新的艺术观念,插画艺术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中国早就有插图这一艺术形式,但是传统的插图技艺由于发展速度缓慢,慢慢的走向了没落。

  • 标签: 插画 中国画 现代
  • 简介:对于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经典重评行为的讨论,必然涉及许多复杂问题。本文从三方面提出了若干值得注意的线索并做出扼要论述:一、文学经典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位置,经典重评实施的机构与制度;二、当代文学经典重评的焦点;三、经典确立的标准(“成规”),以及重评遇到的难题。

  • 标签: 文学经典 评价制度 评价标准 文学批评 文学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