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低钠血症所致惊厥的发生及原因。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惊厥新生儿将其中20例由于低血钠症所导致的惊厥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其病因进行分析,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结果20例患儿平均住院7天;对其进行2个月的随访,其中有1例患儿失访,其他患儿均恢复正常,并且不存在神经系统方面的后遗症发生。结论在新生儿惊厥的病因中,低血钠所导致的惊厥大约占发病的40%左右,临床医师应该要引起重视,在早期发现该病并及时的给予治疗,能够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惊厥 低钠血症 新生儿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以提高手术中临时医嘱执行规范,保证护理安全。方法通过组建“百合圈”,发挥圈员的能力和智慧,对执行手术中临时医嘱执行书写差错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措施与流程。结果开展品管圈后,选择104例开具术中临时医嘱268条的患者,比较手术中临时医嘱执行的规范情况,在措施实施后显著比实施前提升了,统计目标达成情况,为122%,圈员的8项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升。结论在实施品管圈活动之后,手术中临时医嘱的执行规范显著升高了,并且圈员们的责任感与质量管理能力也有了显著的升高,整体效果理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品管圈 术中临时医嘱 执行规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科创伤深静脉血栓发生及危险因素。方法对64例骨科创伤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为13.94%。多部位(≥2处)骨折患者DVT发生远远高于单部位骨折患者,差异显著(χ2=8.309,P=0.004)。DVT发病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DVT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制动时间比非DVT患者长。结论骨科创伤患者中具有一定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DVT形成与患者的年龄、病史、骨折部位、手术时间和术后制动时间等有关系。临床医生应注意这些危险因素并采取措施降低DVT的发生。

  • 标签: 骨科创伤 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生儿科查对薄弱环节,分析并探讨查对制度的影响因素,方法以新生儿科5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医务人员查对操作观察表进行资料收集和统计,运用SPSS17.0和柏拉图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查得分从高到低为喂奶时的查对、沐浴前后的查对、吸痰时的查对、给口服药时的查对、为患者补腕带时的查对、交接班时的查对、患儿转交接时的查对、标本采集交叉合血时的查对、外出检查时的查对、输血或血液品时的查对1、入院时的查对、出院时的查对。结论根据新生儿科的护士配备比例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增加治疗高峰期的护理人员配置2。护理人员自身也要坚守各自的岗位职责,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查对制度,使各项工作规范化、操作程序化,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 标签: 新生儿科 查对 落实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患者对责任护士知晓中的应用,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提高责任护士知晓”为课题,遵循PDCA循环,通过调查现状,设立预期目标,进行要因分析,根据“5W2H”原则制定对策并实施,评价品管圈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结果通过品管圈的应用,患者对责任护士的知晓从61%提升到97%。结论品管圈的应用改进了工作方法,提高了责任护士的知晓,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落实优质护理。

  • 标签: 品管圈 满意度 优质护理 责任护士 知晓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和2014年间的检验标本各1000份,包括250份呼吸道标本、250份其它非呼吸道标本、250份血培养标本和250份大便标本,统计不同标本的阳性情况。结果研究结果显示,2013年抽取的呼吸道标本、其它非呼吸道标本、大便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显著高于2014年的检验结果(P<0.05),2013年的血液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与2014年的血液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微生物检验的阳性会因为不同的标本、不同的时间而存在差异,需要引起临床人员注意,积极做好对流行性病学分布情况的分析,严格按照规范开展微生物检验,从而提高微生物检验的准确

  • 标签: 临床标本 微生物检验 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激励式护理干预在降低产妇剖宫产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观察组采用激励式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的剖宫产。结果从两组产妇的剖宫产进行比较,观察组的剖宫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励式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产妇的剖宫产,值得推广。

  • 标签: 激励式护理 护理干预 剖宫产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X综合征与冠心病相关性。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心脏X综合征的82例患者,进行了电话或门诊方式随访。结果共随访到67例患者,随访为81.7%,失访全部由于地址或电话号码变动。随访1~11年,平均4.8年。患者1例(1.4%)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9例(13.4%),行冠脉支架植入4例(6.0%)。结论心脏X综合征患者远期预后较好,X综合征患者冠心病患病可能高于普通人群,应加强随访,必要时早期干预。

  • 标签: X综合佂 冠心病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采集血液标本的溶血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运用品管圈活动的管理方法,进行主题确定、活动计划拟订、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订、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和改进、成果发表共11个步骤进行。结果经过5个月品管圈小组活动,使血液标本溶血率由改善前的6.25%降到0。改善前、后比较,经统计学计算有显著差异性(p<0.01)。使患者满意度由改善前的95%提高到97%。护士们的工作积极性有了大大提高。提高了大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了团结协作精神及主动服务意识;熟练掌握静脉采血的操作流程,提高专业操作水平;采血操作规范达100%。住院患者血标本不合格为0。患者对护士的采血操作技术满意度达99%。结论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采集血液标本溶血有显著的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品管圈 血液标本 溶血率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品管圈方法,有效降低术后患者非计划拔管。方法通过开展护理品管圈活动,查找真因,制定可行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通过对干预措施的落实与实施,术后非计划拔管率由3.2%降至1.3%,同时制定了工作流程及预案,取得预期效果。

  • 标签: 品管圈 降低 非计划拔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法提高孕产妇入院宣教知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模式,收集资料,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改进目标,采取整改措施,并评价效果。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模式后,护理人员的宣教意识明显增加,护患沟通能力增强,人院宣教知晓从76%提高到95%,孕产妇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从94%上升至96%。结论学习运用CQI管理模式使护理人员学会了科学的临床思维,有效的提高了孕产妇入院宣教知晓,提高孕产妇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提升了护理专业价值。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 孕产妇 入院宣教
  • 简介:摘要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多见的心律失常,通常是老年人或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快室型心房颤动严重可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甚至发生脑栓塞以及心脏性猝死等严重并发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究妇科Ⅱ号合剂对子宫输卵管通畅的影响,及其抗炎消肿和活血化瘀作用。方法用妇科Ⅱ号合剂给大鼠灌胃,观察其对苯酚胶浆所致大鼠子宫、输卵管慢性炎的影响。结果妇科Ⅱ号合剂能明显提高大鼠炎性子宫输卵管的通畅,能显著减轻大鼠子宫的肿胀程度。结论妇科Ⅱ号合剂具有明显的抗炎消肿和活血化瘀作用,能提高炎性子宫输卵管的通畅

  • 标签: 妇科Ⅱ号合剂 抗炎消肿 活血化瘀 实验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合肥地区骨质疏松的患病,探讨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好发部位。方法选取合肥市老年公寓在院老人及合肥市农工民主党党员,采用双能X骨密度仪由专人检测ward’s三角区、股骨颈、大粗隆区和第2-4腰椎骨密度。结果女性腰椎骨质疏松的检出为34.1%,显著高于男性11.1%,而男性股骨颈骨质疏松的检出则为41.7%,显著高于女性4.26%。但ward’s三角区在各检测部位中骨质疏松的检出最高,男女检出分别为47.2%和40.9%。女性60岁以后骨质疏松患病显著上升,而男性7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病显著增加,80岁以上组男女骨质疏松的患病均超过90%。结论ward’s三角区应作为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筛查的首选部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进行品管圈活动,降低住院患者眼药漏点。方法由8名护士组成品管圈,分析发生的漏点眼药事件原因,制定对策,进行效果评价。结果通过品管圈的活动,住院患者眼药漏点明显降低,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保证了用药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

  • 标签: 品管圈 眼药 漏点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影响分析。方法从2017年1月—2018年1月至我院接受剖宫产治疗的患者中选出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患者200名,通过随机系统将200名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普通护理,观察组患者则给手术室护理,研究结束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感染的发生与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后感染发生(4%)、护理满意度评分(95.17±2.45),对照组患者的手术后感染的发生(13%)、护理满意度评分(84.74±5.27),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我院接受剖宫产治疗的患者,为期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降低患者手术后感染的发生概率,能有效的提升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该护理方法可在相关科室进行推广。

  • 标签: 手术室护理干预 剖宫产 术后感染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在门诊输液室试行品管圈活动,探索在门诊输液室提高锐器规范处理合格的应用及其效果分析,营造安全的工作氛围,提高本科室人员参与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将品管圈培训模式引入科室的质量管理工作中,严格按品管圈活动的10大步骤实施各项活动。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在提高锐器规范处理合格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使合锐器规范处理合格78.89%高至91.40%。圈员的责任心、责任荣誉、团队精神、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品管手法均有明显的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锐器规范处理合格,提高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品质,营造了安全的工作氛围,充分得到了医院的肯定。

  • 标签: 品管圈 门诊输液室 提高锐器规范处理合格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痛分娩对剖宫产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2年06月上半年内使用无痛分娩的孕妇发生的剖宫产与2012年上半年未使用无痛分娩的孕妇剖宫产比较,分析无痛分娩对剖宫产的影响。结果使用无痛分娩共计67例,阴道分娩56例,剖宫产11例,剖宫产16.4%,因社会因素剖宫产者无一例,而2012年上半年未使用无痛分娩分娩总数701例,阴道分娩436例,剖宫产265例,剖宫产37.8%,因社会因素剖宫产者24例,占3.4%。两组对比用t检验来判定结果,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使用无痛分娩能降低剖宫产,尤其是降低了因社会因素引起的剖宫产,而且降低了孕妇的痛苦,值得推广。

  • 标签: 无痛分娩 剖宫产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QCC活动对降低ICU危重患者静脉输液液体外渗的影响。方法由我科7位护理人员组成品管圈,选定降低ICU危重患者静脉输液液体外渗为本次活动的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分析现状及原因,全员共同拟定对策并按计划实施,比较活动前后静脉输液外渗,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解决措施,从而确认活动效果。结果2016年9月1日-2017年2月28日,我科危重症患者静脉输液液体外渗率由16.94%下降到4.10%。结论品管圈活动是改善ICU危重症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品管圈 ICU 危重患者 静脉输液 外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颌面外科门诊执行PDCA管理降低患者投诉的效果。方法研究组为2015年1月—2015年12月实施PDCA管理的颌面外科门诊患者,随机抽取10000例;对照组为2014年1月—2014年12月实施常规管理的颌面外科门诊患者,随机抽取10000例。对比两组患者投诉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投诉分别为0.01%(1/10000)、0.05%(5/10000),差异显著(P<0.05)。结论PDCA管理在颌面外科门诊中的应用,能降低投诉,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颌面外科门诊 PDCA管理 投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