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隙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患有黄疸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为4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持续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患者间隙蓝光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和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隙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相似,但是间隙治疗后发生的不良反应低于持续治疗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间隙蓝光照射 新生儿 黄疸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间隙光疗与持续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6例黄疸新生儿利用随机数字表分为间歇组和持续组,各43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另间歇组给予间歇光疗,持续组给予持续光疗。对比治疗前、治疗3d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间歇组和持续组治疗3d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交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组总有效率为90.70%,稍低于持续组的95.35%(P>0.05);间歇组皮疹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3%和4.65%,持续组分别为13.95%和20.93%,前者均远远低于后者(P<0.05)。结论间歇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与持续光疗相近,但其安全性更高,更具应用价值。

  • 标签: 间歇光疗 持续光疗 新生儿黄疸 效果 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两种间隙保持器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对牙周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乳牙早失患者作为样本,随机分为丝圈组与压膜组两组。分别给予丝圈式及压膜间隙保持器治疗。结果压膜组患者应用有效率96.77%,丝圈组有效率87.10%。压膜组治疗后,GI(0.69±0.16)、PD(1.10±0.41)mm、PLI(1.65±0.97),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压膜间隙保持器治疗乳牙早失,有效率高,且可有效维护牙龈健康,减少菌斑,对牙周健康的保持较为有利。

  • 标签: 牙周健康 丝圈式间隙保持器 压膜间隙保持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对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乳腺多发性纤维瘤患者中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0月期间的4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切口瘢痕、患者对乳房外观的满意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都很成功,而且在术后3个月复诊时的检查结果显示肿瘤都已全部切除,治疗效果良好。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验组手术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手术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的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5%,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可以一次性切除肿瘤,而且手术时间短、切口隐蔽、不影响患者对美观的要求,患者总体满意度高,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乳腺下缘切口 乳腺后间隙入路术 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放式腹膜前间隙修补术与Lichtenstein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70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5例,A组患者接受开放式腹膜间隙修补术治疗,B组患者接受Lichtenstein修补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方法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B组短,术中出血量较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1.43%,明显低于B组的37.14%(P<0.05)。结论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治疗腹股沟疝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明显优于Lichtenstein修补术,值得推广。

  • 标签: 开放式腹膜前间隙修补术 Lichtenstein修补术 腹股沟疝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内固定在腰椎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接诊的腰椎骨折病患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A组和B组(n=60)。A组采用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入路法,B组采用后正中入路法。分析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A组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JOA评分和Cobb角矫正率比B组高,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比B组的16.67%低,P<0.05。结论选择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入路法对腰椎骨折病患进行施治,可显著提高其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术后恢复,建议采纳。

  • 标签: 椎旁肌间隙入路 椎弓根螺钉 应用价值 腰椎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9月—2016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60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利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观察组选择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6.67%。结论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效果更好,术后恢复更快,值得推广。

  • 标签: 腹股沟疝 前入路 腹膜前间隙 无张力疝修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运用于中青年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筛选2013年7月-2015年7月于本市三乙医院救治的中青年胸腰椎骨折患者共10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治疗组(n=52例,以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展开救治),常规组(n=50例,以普通手术展开救治),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中青年胸腰椎骨折患者治疗中,施以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有助于提升其临床疗效,缩减手术时间,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 中青年胸腰椎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MSI)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以我院2015年8月2018年7月收治的54例糖尿病OMSI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的60例非糖尿病OMSI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切口引流数目为(1.93±0.42)个,住院时间为(21.42±3.09)天,对照组为(1.02±0.14)个、(12.73±1.63)天,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糖尿病OMSI患者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进行对症治疗,效果同非糖尿病OMSI患者的效果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因糖尿病患者年龄偏高并且感染间隙多,临床上应引起关注。

  • 标签: 糖尿病 非糖尿病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