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5 个结果
  • 简介: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利用光皮树果油与地沟油制取生物柴油在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和环境排放进行定量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与传统柴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在使用阶段的CO、NOx、HC、CO2排放比例最高,而SOx排放主要是在生产环节和种植环节产生的。在全生命周期中,两种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能耗要大于传统柴油,CO2排放量显著减少,NOx、HC排放高于传统柴油,CO、SOx排放与传统柴油相当。利用两种原料制取的生物柴油在全生命周期中的能耗和环境排放相较于传统柴油未展现出明显的优势,但在CO2减排和废弃物利用方面优势显著。

  • 标签: 生命周期评价法 生物柴油 能耗 环境排放
  • 简介:该设计在充分利用西南交通大学郫县新校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地方历史文脉,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在设计中结合新校区的地形地貌,使设计的主题与历史和地域紧密联系,以象征一种新生命的孕育.同时,该设计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将大学园林的构想充分运用于整体规划设计中,营造了一种建筑与景观之间的互动与平衡,从而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整个环境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校园环境景观的营造对大学教育的影响和重要性.

  • 标签: 景观环境 校园环境 大学园林 规划设计
  • 简介:我国的环境伦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后期才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工业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日益加剧,滋生出-系列环境问题,人类开始觉醒并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于是,环境危机促使环境伦理学把人类的道德关怀延展到整个生态环境.环境伦理学研究的开展,对人类道德的完善和进步、地球文明的繁荣以及重构人与自然新的和谐关系产生有利影响.国内对环境伦理学的研究逐渐步入学术化、规范化进程,文献产出数量稳步增长,研究的主体从西方主要学者观点分析转向国内实际情况的多元题材的研究,研究中心也在不同阶段有所转移.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的环境伦理学现有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探讨国内环境伦理学研究的演进历程和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未来我国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应关注规范化研究,形成环境伦理学研究范式,强化环境伦理学史研究;开拓新视角,研究对象多样化发展;跨领域协作,推进环境伦理学国际化研究.

  • 标签: 环境伦理学 CiteSpace软件 科学计量
  • 简介:为解决竹子种子长期保存问题,以马来龙竹、云南龙竹、巨龙竹、金平龙竹、麻竹、长节勒竹、云南箭竹、棉花竹、爪哇巨竹、大泰竹、笻竹、方竹和毛竹13种竹子的成熟种子为材料,通过研究不同低温、低温下不同储存时间、不同含水量、不同发芽设施和不同基质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来判断竹子种子保存的适合条件。结果表明:1)除笻竹和方竹的种子外,大多数竹种的种子在低温储存5个月内,随着温度由10℃逐渐降低到-16℃,种子发芽率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高;2)在-16℃条件下,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种子发芽率会有所下降;3)种子含水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种子的发芽率,含水量超过在一定临界值,随着含水量的增加,种子发芽率会显著下降;4)选择不同的种子发芽设施也会影响种子发芽率,生产中宜选用具有微喷灌条件的温室进行育苗;5)在无菌红土、黑土和蛭石这3种基质中,蛭石是竹子播种育苗的适宜基质。

  • 标签: 竹子 种子保存 低温储存 种子发芽率
  • 简介:为了沟通分享中国及世界各地人居环境建设的知识和经验,推动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促进联合国千年目标的实现,在成功举办两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的基础上,2007全球人居环境论坛计划于8月底在深圳举行,主题为“和谐的人居环境”,重点关注城市再生与绿色建筑等议题。

  • 标签: 人居环境 论坛 深圳 环境建设 社会建设 绿色建筑
  • 简介: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人们只有确认了自己的国民身份并将自己归属于国家,才会关心国家利益,才会对国家发展自愿地负起责任。当今中国,各种内外综合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应该注意却没引起注意的生态环境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包括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物质环境、人际氛围、政治环境以及对大学生国家认同中重要部分的政府认同的影响。只有我们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才能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从而增强国家的团结稳定和和谐发展。

  • 标签: 生态环境 大学生 国家认同 物质环境 人际氛围 政治环境
  • 简介: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是居住区整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创造鲜明个性的居住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居住区设计应“以人为本”并结合居住区自身的环境优势进行布局,营造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风格,适宜人们休憩、观景、交往的环境

  • 标签: 海润滨江花园 居住区 景观环境设计 种植设计
  • 简介:绿野·春天家园是余杭区一个用地面积为117337m^2的规划居住小区,住区景观环境设计依据小区所处地理位置,贯彻以人为本、注重生态、融入环境的设计原则,营造出了一个山水交融、物景相衬、自然和谐的现代时尚的住宅小区.

  • 标签: 居住小区 景观设计 自然 和谐
  • 简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是国内环保产业一直在探寻的重要商业模式变革,也被称为“合同环境服务模式”。为了更广泛、有效地推行第三方治理,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健全第三方治理市场、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等方面鼓励和支持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发展。

  • 标签: 环境资源配置 第三方 治理 环境污染 国务院办公厅 商业模式
  • 简介:在现代网络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的环境下,高校院系资料室作为直接为本学科科研教学服务的信息部门,在服务上面临着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等方面的挑战,只有改革自身,创新服务,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该文通过对北京林业大学与其他高校各个院系资料室的调研,从资料室的资源建设和服务模式方面分析了如何实现资料室创新服务功能

  • 标签: 院系资料室 网络 创新服务
  • 简介:和谐社会需要构建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而语言正是沟通不同群体问的桥梁。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言语交际行为优劣等都对语言环境有很大影响。语言文字应用的不规范现象不利于汉语语言文字的传承,还会导致不和谐因素扩展,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在网络、广告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有意、无意地出现的不规范汉字现象,要注重建设规范的语言应用环境,并应有相应的思考与对策。

  • 标签: 和谐社会 语言文字应用环境 语言文明 语言规范
  • 简介:在北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中,由于受早期重工业发展的影响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林业资源也受到大量损耗,所以应对北方林业生态环境采取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本文对北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对北方环境保护中现存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措施,希望能为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一定借鉴与帮助。

  • 标签: 生态保护 北方林业 现状 保护措施
  • 简介:该研究旨在探讨心理学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总结心理学中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研究以及可以用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心理学成果,并探索心理学在环境保护的问题上如何发展自己.通过对文献进行质的分析,得出结论:环境保护工作中亟需心理学的研究,而现有的心理学中可以直接用于环境保护的成果很少.虽然在环境心理学、生态和绿色心理学的研究中,已经开始了对环境保护中的心理学问题的研究,但是研究在量和质两方面都很不足.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为服务于环境保护,心理学在理论上应采取新的系统和生态学的范式,在实践上应探索具体的环境保护的心理学方法.

  • 标签: 环境保护 生态心理学 绿色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
  • 简介:我国历朝历代不仅设置有功能职责大致相近的生态环境保护机构,拥有大量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令、诏书、禁令等,还开展了很多生态环境建设活动,并且在对官吏政绩的考核方面,也蕴含了不少保护及治理生态环境的萌芽思想和具体措施。因此在本土环境下吸收借鉴古代生态环境保护、美化绿化城市、治理环境,以及相关的官吏考绩工作中的精髓部分,引导现代官员自发自觉地进行环境与生态建设,倡导树立一种以绿色GDP为核心的、生态的发展观与政绩观,对于现阶段和未来时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化研究都具有坚实基础和深远意义。

  • 标签: 生态环境保护机构 城市绿化 官吏考核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
  • 简介: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国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2013中国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年会于2013年4月12日至14日在沈阳隆重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分会、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清华大学哲学系等单位联合主办,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承办。会议历时两天,来自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各地学者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 标签: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伦理学 学术研讨会 环境哲学 社会主义
  • 简介:文章阐述了城市快速干线绿化养护管理技术及环境整治,以期达到既保证"一环"快速干线绿化的景观效果,又兼顾经济、生态的目标。

  • 标签: 佛山 绿化 养护 环境整治
  • 简介:伦理属于自然演化过程在社会中得以继续的最佳准则,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既自然又自觉地遵循着的一种关系准则.人类社会面对环境危机,需要环境伦理,环境伦理是人与自然共生的自然法则,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延伸到自然,参与自然生生不息的共生过程.技术异化的解决,需要科技伦理,科技伦理从人的行为向度考察人类生而面对的危机,涉及危机的极限.'模糊界限'原则阐明了危机极限的内涵及其严峻的现实,这也肯定了科技伦理的意义,从而提出走向生态纪元是地球共同体的未来,也是伦理的追求.

  • 标签: 过程哲学 伦理 环境伦理 科技伦理 模糊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