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样本选择为在院后循环缺血障碍患者,共计66例,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干预两组,评价补阳还五汤随症加减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基于后循环缺血眩晕症状的病情干预,医疗干预阶段选择中医学方剂补阳还五汤随症加减进行治疗,进一步优化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且有效提升治疗效果(P<0.05);在患者循环缺血眩晕的医疗干预阶段,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依据在于。临床治疗中增加使用补阳还五汤,可有效优化患者的血液循环状态,干预组患者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值比较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后循环缺血眩晕的临床治疗中,将补阳还五汤方剂随症加减干预治疗效果显著,有效优化临床疗效,同时促进患者生理症状表现,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补阳还五汤加减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方面,缺血脑卒中患者0CSP分型和中国缺血卒中亚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入选的520例缺血脑卒中患者于入院时和出院时分别进行0CSP分型和中国缺血卒中亚型分型。再分别评定不同分型患者入院和出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结果在CISS分型中,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最常见;心源性及主动脉弓粥样硬化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最高;出院时再次分型,一致率为64.2%。在0CSP分型中,PACI,LACI最常见;TACI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最高,OCSP分型与最终神经影像学诊断一致率为90.8%。结论0CSP分型简单易行,对早期评估病况有利,且与神经影像学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完善辅助检查后的CISS分型可准确反映病因。

  • 标签: 脑缺血 卒中 OCSP分型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颅内基底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EVT)后脑缺血的发生情况,分析脑缺血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7例完成EVT治疗的颅内基底动脉瘤患者,对患者展开6个月随访,统计脑缺血发生情况,根据治疗后脑缺血发生与否将患者分为脑缺血组和对照组。自制调查问卷,查阅患者资料或通过询问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记录患者相关资料,纳入可能的影响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后将全部资料纳入,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找出颅内基底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后脑缺血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经6个月随访统计,本研究97例颅内基底动脉瘤患者均完成EVT治疗,治疗后14例发生脑缺血,发生率为14.43%(14/97);经单因素分析后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动脉瘤长径大、EVT治疗时间长、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是颅内基底动脉瘤EVT治疗后发生脑缺血的影响因素(OR>0,P<0.05)。结论颅内基底动脉瘤患者EVT后仍有脑缺血发生风险,可能与患者动脉瘤长径大、EVT治疗时间长、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有关,临床应重视上述风险因素,针对有治疗后脑缺血发生患者应积极展开干预。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 脑缺血 动脉瘤长径 治疗时间 高血压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降纤酶治疗-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I)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机理。方法将60例VBI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盐酸培他啶氯化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降纤酶治疗组,治疗14日后观察临床疗效及入院时纤维蛋白原含量与治疗3日后纤维蛋白原变化情况。并检测上述指标。结论降纤酶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效果更佳,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纤维蛋白原含量有显著差异。讨论降纤酶促使纤维蛋白原降解,阻止血栓进一步形成,能有效治疗因微血栓所致的VBI。

  • 标签: 降纤酶 椎-基底动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纤维蛋白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参芪四虫汤加减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5年收治的162例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运用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81)和对照组(n=81),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参芪四虫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5.31%,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83%,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采用参芪四虫汤加减治疗,有利于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参芪四虫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眩晕纳入标准且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72例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予针刺治疗;对照组35例,口服西比灵胶囊及叶酸片,疗程均为21天。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经颅多普勒超声的变化。结果临床疗效针刺治疗VBI性眩晕总有效率为9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7%(P<0.05)。①中医症候两组中医症状、体征均改善,但治疗组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O.05)。②针刺组在调节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上,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经颅多普勒超声治疗组对平均血流速度的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VBI性眩晕方便、安全,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针刺 Hcy TCD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尼莫地平联合参芪四虫汤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方法:本文总共纳入107例观察对象,均是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采用电脑盲选法分为甲组(尼莫地平,n=53)与乙组(尼莫地平+参芪四虫汤,n=54)。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在在眩晕症状积分上,乙组低于甲组(P<0.05)。结论:尼莫地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估益气聪明汤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 (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BM)和外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查找益气聪明汤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确定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采用 Cochrane 的偏倚风险表评估研究质量,使用 RevMan5.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6篇,45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相比,加用益气聪明汤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可降低患者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同时可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左椎动脉血流速度、右椎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试验序贯分析显示临床疗效累计纳入的研究穿过了传统界值和 TSA 界值,进一步肯定了其临床疗效。结论 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相比,加用益气聪明汤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可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文献质量有待提高,故需要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论证。

  • 标签: 益气聪明汤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随机对照试验 Meta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入我院治疗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共有8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各40例,患者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伴有眩晕等症状。针对对照组患者采用长春西汀治疗,实验组患者使用长春西汀联合血栓通、倍他司汀等药物治疗,探讨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实验组患者在经过临床治疗中患者治疗效果较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VA、BA、PCA的血液流速增加,患者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均明显下降,其患者及家属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春西汀联合使用通血栓、倍他司汀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脑血流状态,且安全性高。

  • 标签: 椎基底动脉 供血不足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破裂颅内基底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基底动脉瘤患者资料,其中19例采用微弹簧圈或球囊辅助下动脉瘤栓塞术,12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6例椎动脉瘤行载瘤动脉闭塞术。结果19例采用微弹簧圈或球囊辅助栓塞,致密栓塞15例,11例随访3~18月,未见复发,接近完全栓塞4例,随访6-12月,3例完全闭塞,一例无明显变化;1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致密栓塞8例,接近完全栓塞4例;术中l例因再出血死亡,8例有效造影随访6~26个月,5例动脉瘤闭塞,2例部分复发,再次行致密栓塞,1例部分复发随访26月无明显变化,继续随访观察中;6例载瘤动脉闭塞的病例,载瘤动脉完全闭塞,小脑后下动脉保持通畅;随访6~18个月,未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瘤安全有效,3D弹簧圈及球囊辅助可有效处理部分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可处理复杂基底动脉瘤,近期效果较好,但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的验证,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破裂的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效果肯定,但有潜在缺血的风险。

  • 标签: 椎基底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支架
  • 简介:“VBI”是很长时间以来使我国神经科医生感到困惑的一个概念。这一术语在临床初战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于那些表现为头昏、眩晕、步态不稳、甚至伴有耳鸣且无明显神经系统体征和神经影像学异常者,多数会冠以“VBI”的诊断。

  • 标签: 临床诊断 动脉 神经系统 VBI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机理。方法将60例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针刺组取风池,完骨,天柱,百会,颈夹脊穴。药物组取尼莫地平或氟桂利嗪口服结合丁咯地尔或舒血宁静点改善脑供血。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96.7%,药物组总有效率7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确切。

  • 标签: 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风池 完骨 天柱 百会 颈夹脊穴 针刺疗法
  • 简介:目的分析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间住院的136例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通过对病史、相关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头CT或MRI检查的调查,对其病因、危险因素及性别、年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女性占优势,其中一半女性处在更年期阶段。85%患者具备了多种危险因素。经治疗65%患者在24h内缓解,97%患者72h缓解。结论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多因素发病,应针对病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 标签: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56例-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均经颈颅多普勒及脑血流图确诊。对其发病病因,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临床早期诊断的参考意见。56例均给予病因治疗、镇静、扩张血管、促进神经代谢药物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01月至2013年10月确诊的12例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头晕、肢体无力、耳鸣、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对患者MRI、MRA分析可见明显扩张并延长的基底动脉。结论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表现多样,头MRI、MRA能准确清晰地显示变异的基底动脉的立体形态、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可以作为VBD诊断的首选方法之一。

  • 标签: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 临床表现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我科收治96例-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人,观察组给予银杏达莫、奥扎格雷钠静脉滴注,对照组单用血栓通静脉滴注,用药14d后观察临床改善情况,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采用银杏达莫、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银杏达莫 奥扎格雷钠 血栓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基底动脉变异诊断中头颈CTA的运用。方法:选取于2022年3月至2022年5月参与研究的基底动脉变异患者共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回顾分析40例患者的DSA检查的临床资料,将其列为对照组;现将40例患者进行CTA检查,将其列为观察组。对比分析观察组对基底动脉变异诊断的准确性。结果:经检查结束后,观察组的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的检查结果完全一致。结果:头颈CTA应用于诊断基底动脉变异,其诊断结果与DSA检查的结果完全一致。结论:头颈CTA检查相比于DSA更为安全,该检查方式应用于基底动脉变异的诊断之中,能够为后期治疗提供有利的资料,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椎基底动脉变异 头颈CTA DSA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 : 对 66 名下肢缺血疾病患者进行了持续动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缺血疾病的护理探究。方法 : 选择 2018 年 4 月至 2019 年 4 月的方法,对 66 名下肢缺血疾病患者进行持续性动脉导管检查,血栓溶解疗法 [1] ,讨论 : 并在以前的护理群中进行治疗分析了手术期的对象护理和临床效果。结果 : 实验组的有效率为 93.94% ,明显高于传统组( p<0.05 )。总之,连续动脉导管法和血栓溶解在治疗下肢缺血疾病中的护理效果是重要的,并且可以广泛使用。

  • 标签: 持续动脉置管溶栓 下肢缺血性疾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1例胃癌患者肿瘤破裂动脉出血介入止血后,出现缺血肝坏死,应用中药灌肠辅助保肝、抗感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经皮穿刺股动脉超选择性胃左、胃右、胃十二指肠动脉造影并栓塞术止血,应用中药灌肠辅助保肝、抗感染治疗。结果患者成功止血后,出现缺血肝坏死,在中药灌肠的辅助下,转氨酶明显下降,感染控制良好。

  • 标签: 中药灌肠 介入 出血 保肝
  • 简介:目的分析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脑梗死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发病在6h内的急性缺血脑梗死患者用尿激酶行动脉内溶栓治疗,比较溶栓前后的NIHSS评分.结果7例患者经溶栓治疗后血管完全再通;7例患者在14d内神经功能缺损均明显改善;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及颅外出血并发症.结论我们小样本的研究发现,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脑梗死有一定疗效,但尚需进行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 标签: 动脉溶栓 脑梗死 尿激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