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切除后肠内营养治疗的观察要点和护理措施。方法对26例十二指肠切除患者中置入营养管(复尔凯鼻胃管),术后行肠内营养。结果通过妥善固定营养管、保持营养管通畅、控制输入肠内营养液的量、方法、温暖、速度等方面提高护理质量,有效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十二指肠切除后肠内营养是经济、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有效的护理是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提高肠内营养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保证。

  • 标签: 肠内营养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护理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6-0056-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部位胰腺癌十二指肠切除后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1例十二指肠切除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数据;采用寿命表法计算壶腹周围癌1、2、3年存活率及中位生存时间,用Kaplan-Meier方法比较肿瘤患者的生存情况,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三组肿瘤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本组胰腺癌患者中,钩突癌及颈癌较癌更多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率高,R0切除率低(均P<0.05);多因素COX分析提示血管侵犯(P=0.018)、淋巴结转移(P=0.001)、肿瘤生长部位(钩突部P=0.022,颈部P=0.000)、R0切除(P=0.000)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癌1年复发率:43.8%,3年生存率:28.1%,中位生存期:20.0个月(95%CI 15.565~24.435);钩突癌1年复发率:61.5%,3年生存率:15.4%,中位生存期:14.0个月(95%CI 9.003~18.997);颈癌1年复发率:69.2%,3年生存率:7.7%,中位生存期为:10.0个月(95%CI 5.303~14.697)。结论相较于癌,胰腺钩突癌及颈癌早期血管侵犯更频繁、手术R0切除率更低、术后局部复发更早,预后更差。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后发生胃排空延迟(DGE)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385例行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5例,女性150例。根据国际胰腺外科学组对DGE的定义,将患者分为临床相关胃排空延迟组(CR-DGE组)和非临床相关胃排空延迟组(非CR-DGE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PD患者术后发生CR-DGE的危险因素。结果385例患者中78例(20.3%)术后发生DGE,其中CR-DGE组35例(9.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体重指数(BMI,OR=1.117,95%CI 1.006~1.240,P=0.038)、术前血清白蛋白(OR=0.902,95%CI 0.832~0.977,P=0.012)、主管直径≤3 mm(OR=2.397,95%CI 1.016~5.653,P=0.046)、胰腺质软(OR=2.834,95%CI 1.093~7.350,P=0.032)以及术后发生临床相关瘘(OR=4.498,95%CI 1.768~11.441,P=0.002)是PD术后并发CR-DG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较高的BMI、较低的术前血清白蛋白、主管直径≤3 mm、胰腺质软、术后发生瘘是PD患者术后发生CR-DGE的危险因素,早期应予以临床干预。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腺瘘 手术后并发症 胃排空延迟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术后出血是十二指肠切除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尽早识别并遏制出血进展是胰腺外科医护人员关注的难点问题。本文旨在对十二指肠切除后出血风险因素和防范护理策略进行梳理,探究该类手术后出血的防范管理模式,为形成十二指肠切除后出血风险预测工具及实施程序化防范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术后出血 风险评估 防范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十二指肠切除后胃排空延迟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87例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分析导致其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危险因素,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36例患者术后发生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为41.4%,其中A级10例,占27.8%;B级14例,占38.9%;C级12例,占33.3%;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影响因素为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术后感染等(P<0.05);采用Logistic进行影响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排气时间是影响十二指肠切除后发生胃排空延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是十二指肠切除后发生胃排空延迟的危险因素,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可有效降低术后胃排空延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恢复。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胃排空延迟 危险因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为分析不同护理模式在快速康复护理中的价值。方法 以随机抽样法对74例接受十二指肠切除(PD)患者分参照组(常规护理)、试验组(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各37例,时间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针对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对比。结果 术后各康复指标用时试验组较短,和参照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并发症发生率参照组、试验组依次是13.51%、2.70%,参照组较高(P<0.05)。结论 相比常规护理,快速康复护理模式更具有价值,更利于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常规护理 快速康复护理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十二指肠切除的手术室标准化护理配合。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间接受十二指肠切除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手术过程中统一接受手术室标准化护理配合。结果患者的手术时间为7.2~8.5小时,平均(7.88±0.23)小时,中出血量为400~600ml,平均出血量为(520.3±62.4)ml,术后引流管的留置时间为5~14天,平均引流管的留置时间为(7.32±1.11)天。结论十二指肠切除的手术室标准化护理配合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中出血量,安全性高。

  • 标签: 胰十二指肠 切除术 手术室标准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襻消化道重建在十二指肠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4—12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1例壶腹部疾病行十二指肠切除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3例,女8例;中位年龄为60岁,年龄范围为35~76岁。21例病人均行十二指肠切除中在Child重建方式基础上,行P襻消化道重建。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生存和不适症状。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21例病人均顺利完成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时间为(317±74)min、P襻吻合时间为(14±3)min、中出血量为375 mL(100~800 mL)。21例病人中,17例胰腺质地软、4例胰腺质地硬;3例胰腺直径≤3 mm,18例胰腺直径>3 mm;14例病人放置管支架,7例未放置管支架。(2)术后情况:21例病人中,2例发生A级瘘,无B、C级瘘;1例发生胆肠吻合口漏;2例(非瘘病人)发生胃排空延迟;术后无腹腔感染及腹腔出血病人。21例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16±5)d;无术后30 d死亡病人。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21例病人中,十二指肠乳头癌10例,胆管下段癌4例,导管腺癌3例,十二指肠间质瘤、胃窦癌、IgG4肿块型、胆总管囊肿3型各1例。(3)随访情况:21例病人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0~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3个月;无死亡病人;术后5个月发现肝转移1例;无腹痛、腹胀及消化不良。结论十二指肠切除P襻消化道重建安全、有效,近期疗效较好。

  • 标签: 腹部肿瘤 壶腹部疾病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襻 消化道重建 胰瘘 胃排空延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流量医院开展全腹腔镜下"结肠后入路,钩突先行"十二指肠切除技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分析通辽市医院于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3例行完全腹腔镜下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全腹腔镜下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时间各为430、385、425 min;中出血量各为550、420、400 ml;术后均未见瘘、胆漏、肠瘘。术后均未见胃排空障碍,排气时间为术后第4天、第5天、第5天,均于术后第6天拔出胃管及进流食,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均为第7天、第7天、第9天;术后恢复均良好,术后住院时间各为18、15、16 d。术后病理诊断:1例为高-中分化导管腺癌;1例为十二指肠壶腹高-中分化腺癌;1例为十二指肠乳头高分化腺癌。结论"结肠后入路,钩突先行"全腹腔镜下十二指肠切除方法安全、可行,可在低流量医院临床推广。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 钩突先行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行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的6例肝动脉变异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与Michels分型一致,其余2例未包含在Michels分型中。有4例在术前阅片时已识别变异肝动脉的走行,并在中得以确诊,有2例在中发现,术前诊断率66%。6例患者均无肝动脉损伤。笔者认为肝动脉及十二指肠区域动脉血供复杂,变异较多,术前研读影像资料,中仔细辨别动脉走行,才能确保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的安全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后入路在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53例采用结肠后入路行L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6例,女性17例,年龄(61.9±8.8)岁。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经结肠后入路行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时间(285.7±49.8)min,其中标本切除时间为(120.0±10.5)min,中位中出血量200 ml,出血量范围50~800 ml。53例患者中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3例(端端吻合),手术时间分别为300、325、385 min,中出血量400~800 ml。中5例(9.43%,5/53)因横结肠系膜受侵而离断结肠中动脉、切除部分横结肠系膜。术后5例(9.43%,5/53)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瘘4例,出血合并胃排空障碍1例。5例离断结肠中动脉患者术后排气时间(5.40±1.14)d,均未发生结肠缺血坏死;48例未断结肠中动脉患者术后排气时间(2.92±1.03)d。全部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全部患者均达到R0切除。结论结肠后入路行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对于十二指肠巨大肿瘤、钩突部肿瘤和(或)伴有门静脉、肠系膜血管受侵的患者安全可行,可实现R0切除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指导十二指肠切除(PD)围期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行PD的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患者采用ERAS理念行围期管理(ERAS组),20例患者运用传统观念行围期管理(传统组),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中术后各项指标采用(±s)表示,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术后胃肠道通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24 h、48 h疼痛评分显著低于传统组,而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共发生并发症5例(20.8%),明显少于传统组并发症10例(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加速康复外科模式行PD围手术期管理安全有效,具有患者花费少,手术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加速康复外科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围手术期管理 治疗结果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患者33例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选取2018~2019年来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33例,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变化。结果 护理后的能更好预防与处理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 选用围手术期护理,可帮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非常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腹腔镜 胰十二指肠 护理
  • 简介:摘要将40例行十二指肠切除的壶腹周围癌和癌患者分为采用上腹部屋顶状切口(A组)和上腹部正中切口(B组)两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5天的功能状态、体力状况、切口疼痛程度及WBC、CRP水平,分析两种腹部切口方式的优劣。结果显示,B组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5天的功能状态、体力状况较A组患者显著升高;B组患者术后第1天CRP水平较A组患者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十二指肠切除中采用上腹部正中切口较屋顶状切口更具优势。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切口 壶腹周围癌 胰头癌
  • 简介:目的探讨石蕊试纸和吻合器在十二指肠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4例十二指肠切除消化道重建过程中,采用下列措施预防吻合口漏:(1)改良套叠式空肠吻合;(2)石蕊试纸检查胰腺断面和肠吻合口;(3)应用吻合器施行胆管空肠吻合及胃空肠吻合;(4)完成吻合后,在各吻合口周围喷撒纤维蛋白胶封闭剂。结果患者恢复良好,术后无1例漏、胆漏及肠漏。随访2个月~2年,各吻合口未发生狭窄。结论在十二指肠切除施行消化道重建过程中,应用石蕊试纸和吻合器,不仅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而且有助于减少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利于患者顺利康复。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胆管肠吻合术 胰管空肠吻合术 胃肠吻合术 石蕊试纸
  • 简介:摘要:原发性十二指肠癌合并全小肠坏死是临床上非常罕见的恶性肿瘤,十二指肠切除合并全小肠切除是普外科非常罕见的手术之一,该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如何及早发现和处理并发症,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因此,加强对全小肠切除后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全小肠切除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探讨吲哚菁绿荧光技术用于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切除(DPPHR)的相关经验。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行吲哚菁绿荧光导航腹腔镜DPPHR的3例患者临床资料。3例患者均完成腹腔镜DPPHR,年龄分别为26、36、48岁,男性1例,女性2例。手术时间分别为220、270、310 min,中出血量分别为150、300、200 ml。1例患者术后发生生化漏,1例无术后并发症,另1例患者术后B级瘘合并腹腔出血及感染。3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0、9、8 d。3例患者均无胆漏、胃瘫并发症。术后病理提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G2)1例,慢性胰腺炎伴管扩张及结石形成1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1例。吲哚菁绿荧光导航腹腔镜DPPHR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能有效防止胆道的损伤和胆漏发生,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十二指肠切除治疗胰腺癌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231例行十二指肠切除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组(97例)和无血管切除重建组(1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病理检查结果、患者预后以及淋巴结转移对两组患者预后的影响。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组及无血管切除重建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54±136)rain和(445±106)min,中出血量分别为(1110±939)ml和(623±349)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2,4.873,P〈0.05)。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组和无血管切除重建组患者病死率分别为8.2%(8/97)和3.0%(4/1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64,P〉0.05)。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组和无血管切除重建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6%(20/97)和8.2%(11/1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58,P〈0.05)。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组和无血管切除重建组患者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32.0%(31/97)和16.4%(22/1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87,P〈0.05)。随访至2012年9月,223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有淋巴结转移者53例,中位生存时间为8.4个月(6.9~10.0个月);无淋巴结转移者170例,中位生存时间为18.6个月(15.8~21.5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045,P〈0.05)。53例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组31例,中位生存时间为8.5个月(6.3~10.7个月),无血管切除重建组22例,中位生存时间为8.3个月(6.1~10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血管切除重建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胰腺十二指肠切除的患者给予术前及术后的护理,为临床护理提供重要依据,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方法:选取 在我院进行胰腺十二指肠手术的患者共 78例,依照数字随机抽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39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围期的综合护理。 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 97.43% ,对照组为 76.92%, P< 0.05。 结论:临床上进行胰腺十二指肠切除的患者给予围期综合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