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角膜缘松解切开术对角膜高阶像差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将36例于我院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均散光,以角膜缘松解切开术展开矫正,回顾其临床资料、矫正效果。结果术后1天、7天、1个月、3个月时,UCVA、BCVA、角膜总高阶像差RMS值明显较术前高,P<0.05,但术后各时间段对照则差异不突出,P>0.05;术后1天、7天、1个月、3个月,患者患眼的眼镜度、柱镜度、SE、J0都明显比术前低,P<0.05,术前术后J45对照则差异不突出,P>0.05;没有明显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对于存在散光的白内障患者,以角膜缘松解切开术进行矫正,效果、安全性理想,术后角膜高阶像会有一定增加,但患者视力不会受影响。

  • 标签: 白内障 术前散光 角膜缘松解切开术 角膜高阶像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角膜清创术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84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42例,观察组给予常规角膜刮片检查,并给予角膜清创术联合那他霉素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那他霉素治疗,术后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40例(95.2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35例(83.33%),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视力改善情况要优于对照组,两组住院时间及视力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41例真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97.62%;对照组有36例真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8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清创术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那他霉素治疗,改善了患者眼部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角膜清创术 那他霉素 氟康唑 真菌性角膜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角膜病患者用于持续佩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中的效果以及疼痛。方法:从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院内收治的角膜病患者内选择20例研究,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疼痛缓解程度。结果:患者的治疗效果为95%,且干预前患者的疼痛程度显著高于干预后,对比P<0.05。结论:将持续佩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用于角膜疾病治疗中,可以提升治疗效果,改善疼痛程度。

  • 标签: 持续佩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 角膜病 治疗效果 疼痛缓解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维生素C局部注射在角膜炎,角膜溃疡患者中使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2月到2021年4月间我院诊治的角膜炎,角膜溃疡患者进行分析,共计选入100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各包含50例的两组。参考组接受常规抗生素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维生素C局部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愈合时间、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考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症状愈合时间短于参考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复发率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针对角膜炎,角膜溃疡患者实施维生素C局部注射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总体疗效,改善患者症状愈合时间,降低复发风险,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维生素C 局部注射 角膜炎 角膜溃疡 复发率
  • 简介:摘要临床上常用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检测方法仅能识别中至重度神经病变,常导致DPN的诊断为时已晚。在DPN早期小神经纤维即会受损,近年来出现了许多针对小神经纤维功能和结构检查的新技术,小纤维损伤和修复的评估可能是评价糖尿病神经并发症治疗临床试验疗效的关键。

  • 标签: 糖尿病神经病变 小神经纤维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薄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矫治薄角膜近视眼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09年12月收治于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行角膜屈光术的186例(337眼)薄角膜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2例,女94例,年龄(22.8±5.2)岁,年龄范围为18~44岁。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薄瓣LASIK组(n=158,283眼)和LASEK组(n=28,54眼)。薄瓣LASIK组行薄瓣LASIK,LASEK组行LASEK,术后3、5、10年对患者进行随访,行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验光、眼压以及角膜地形图等检查。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出现影响视力的并发症,术后视力稳定,无明显视力下降。术后10年,两组患者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均未见角膜扩张。术后3、5、10年薄瓣LASIK组裸眼视力的平均值(1.09±0.23、1.08±0.17、1.06±0.22)优于LASEK组裸眼视力的平均值(1.01±0.21、0.93±0.16、0.90±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EK组裸眼视力术后10年与术后3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P<0.05)。术后5、10年薄瓣LASIK组屈光度的平均值[(-0.16±0.49)DS,(-0.19±0.52)DS]优于LASEK组屈光度的平均值[(-0.49±0.61)DS,(-0.64±0.57)D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4、64.54,P<0.05)。LASEK组屈光度术后10年与术后3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P<0.05)。结论在符合手术适应证,谨慎术前设计以及合理术式选择的基础上,准分子激光矫治薄角膜近视是安全有效的,在远期稳定性方面,薄瓣LASIK优于LASEK。

  • 标签: 准分子激光 薄角膜 近视 远期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为角膜磨镶术矫治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屈光不正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8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6例经积极的手术治疗后,眼部健康程度明显提高。术后3~6个月随访,患者预后良好。结论LASIK技术是治疗PKP术后高度屈光不正的最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 标签: 眼科 治疗 屈光不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及时正确的诊疗、护理对低龄儿童眼部棘阿米巴感染的护理方法。方法对一例儿童眼外伤致化脓性角膜溃疡合并棘阿米巴角膜溃疡的手术前后进行细致正确的护理,观察其视术后恢复情况。

  • 标签: 儿童 眼内异物 阿米巴角膜溃疡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度及高度近视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角膜实际切削深度与预计切削深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2月至2019年10月甘肃省人民医院SMILE手术的中度近视31例(62只眼)及高度近视22例(44只眼)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后1 d、1周、1个月及3个月实际切削深度与预计切削深度的关系。结果中度及高度近视术后各时间点实际切削深度均低于预计切削深度(中度近视组,t=5.900、2.121、3.693及12.107,均P<0.05;高度近视组,t=-2.851、-2.095、-3.261及-5.244,均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高度近视组切削偏差均大于中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及高度近视实际切削深度与预计切削深度在各时间点均成线性相关(中度近视,r=0.834、0.638、0.712及0.887,均P<0.001;高度近视,r=0.464、0.326、0.412及0.449,均P<0.05)。结论中度及高度近视SMILE术后不同时间中央角膜实际切削深度均低于预计切削深度,高度近视切削偏差更大。对于高度近视,SMILE术后中央角膜切削偏差具有较好的可预测性。

  • 标签: 激光,飞秒 近视 角膜外科手术,激光 实际切削深度 预计切削深度 切削偏差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配戴多焦软性角膜接触镜引起的周边屈光度及周边角膜屈光力的变化,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自身对照研究。于2020年10月1─15日在温州医科大学收集成年近视受检者18例,在配戴单焦软性角膜接触镜(简称单焦软镜)和多焦软性角膜接触镜(简称多焦软镜)状态下分别采用红外自动验光仪和角膜地形图测量周边屈光度及周边角膜屈光力。周边屈光度的测量范围为鼻颞侧30°(5°间隔)。周边屈光度与中心屈光度的差值为相对周边屈光度(RPR)。通过拟合获得鼻颞侧相对周边屈光度曲线,曲线下面积即视网膜相对周边屈光面积(ARPR)。根据高斯光学系统,计算各注视方位相应的角膜坐标,获取各位点的全角膜屈光力,并计算角膜相对周边屈光力(CRPR)和角膜ARPR。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各状态RPR和CRPR,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视网膜ARPR与角膜ARPR的关系。结果:配戴单焦软镜时鼻侧(5°至25°)及颞侧(5°至20°)的RPR呈远视状态,配戴多焦软镜使各点RPR发生近视性漂移(均P<0.001),除鼻侧5°、颞侧30°外。配戴多焦软镜时,鼻侧(25°~30°)及颞侧(10°~30°)CRPR与配戴单焦软镜时相比呈现出更大的正屈光力(均P<0.001)。配戴多焦软镜时,视网膜ARPR与相应的角膜ARPR呈正相关(r=0.54,P=0.031)。结论:多焦软镜使角膜周边的相对正屈光力增加,从而增加了视网膜的周边近视性离焦量。临床上,配戴多焦软镜引起的角膜屈光力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视网膜离焦的变化。

  • 标签: 多焦软性角膜接触镜 近视 相对周边屈光度 角膜相对周边屈光力 相对周边屈光面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不同效价激素治疗下的角膜光密度值和角膜上皮厚度(CET)的差异。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连续性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10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近视诊疗中心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101例(197眼)。将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地塞米松组51例(99眼)和氟米龙组50例(98眼)。地塞米松组术后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4次/d点眼,每次1滴,用药1周,1周后改为氟米龙滴眼液3次/d,每次1滴,每周减量1次,至术后1个月时停药。氟米龙组术后使用氟米龙滴眼液和妥布霉素滴眼液,均4次/d点眼,每次1滴,1周后停用妥布霉素滴眼液,并继续使用氟米龙滴眼液3次/d,每次1滴,每周减量1次,至术后1个月时停药。在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分别测量2组患者手术层面的角膜光密度值、CET、眼压及视力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U检验比较2组数据间不同随访时间点的差异。结果:最终地塞米松组和氟米龙组分别有42例(82眼)和43例(84眼)完成随访。2组基本信息、术前等效球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前和术后1 d、1个月时,2组角膜光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周时,地塞米松组角膜光密度值低于氟米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P=0.011)。在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2组眼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周时,地塞米松组眼压明显高于氟米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6,P<0.001)。术前和术后1 d、1个月时,2组CE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地塞米松组在0~2 mm(t=-2.89,P=0.005)和>2~5 mm区域(t=-3.48,P=0.001)CET低于氟米龙组。术前时,2组在亮环境和暗环境下的对比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周时和1个月时,地塞米松组的对比敏感度优于氟米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裸眼视力、总高阶像差、术后有效指数和安全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使用低效价糖皮质激素相比,SMILE术后早期使用高效价激素明显抑制了角膜上皮重塑,角膜光密度值和对比敏感度恢复更快。SMILE术后患者使用高效价激素眼压升高更明显。术后高效价与低效价糖皮质激素相结合的给药方案,能够帮助患者获得更快、更安全有效的术后恢复。

  • 标签: 角膜 角膜光密度 角膜上皮厚度 糖皮质激素 地塞米松 氟米龙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
  • 简介:摘要1例主诉为双眼进行性视力下降的患者就诊于眼科,入院诊断为双眼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ECD);左眼黄斑裂孔;右眼人工晶状体眼。患者及家属在沟通后同意行左眼无内皮移植的角膜后弹力层剥除术(DWEK)。术后1年复诊左眼角膜透明,可见中央直径4.0 mm后弹力层缺失边界,裸眼视力0.1,矫正不提高,说明DWEK对于轻度FECD患者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Fuch角膜内皮营养不良 角膜移植 角膜后弹力层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与三维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非接触式眼压计(NCT)、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A超)、光学生物眼科测量仪(Lenstar)在测量眼压及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20年8—12月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屈光术前近视患者110例,将Corvis ST眼压(IOP)及校正眼压(BIOP)、NCT眼压与Pentacam对NCT的校正眼压纳入眼压指标;将Corvis ST的中央角膜厚度、Pentacam的最薄点中央角膜厚度、Lenstar的角膜厚度、A超的角膜厚度纳入角膜厚度指标。眼压与角膜厚度的差异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方法,一致性检验采用Bland-Altman。结果:眼压:Corvis ST分别与NCT、Pentacam所测量的眼压值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Corvis ST分别与NCT、Pentacam测量的眼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 P=0.03)。IOP与NCT眼压、Pentacam校正眼压呈正相关性(r=0.76, P<0.001; r=0.65, P<0.001),BIOP与NCT眼压、Pentacam校正眼压呈正相关性(r=0.66, P<0.001; r=0.69, P<0.001),IOP与BIOP呈高度正相关性(r=0.92, P<0.001)。IOP与NCT眼压、Pentacam校正眼压、BIOP的95%一致性界限与最大差值绝对值分别为(-2.8~4.3 mmHg, 3.8 mmHg)、(-3.1~4.5 mmHg, 4.1 mmHg)、(-1.46~1.97 mmHg, 1.9 mmHg),BIOP与NCT眼压、Pentacam校正眼压的95%一致性界限与最大差值绝对值分别为(-3.6~4.6 mmHg, 4.2 mmHg)、(-3.0~3.9 mmHg, 3.4 mmHg)。中央角膜厚度:Corvis ST与A超、Lenstar、Pentacam所测量的中央角膜厚度值在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7, P=0.046),其中Corvis ST与A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Corvis ST与A超、Lenstar、Pentacam所测量的中央角膜厚度值存在着高度正相关性(r=0.96, P<0.001; r=0.98, P<0.001; r=0.98, P<0.001)。Corvis ST与A超、Lenstar、Pentacam对中央角膜厚度的测量值的95%一致性界限与最大差值绝对值分别为(-5.9~24.3 μm, 23 μm)、(-6.4~18.7 μm, 18 μm)、(-10.7~12 μm, 11 μm)。结论:Corvis ST的眼压测量值与NCT、Pentacam不可相互替代,并且Corvis ST的BIOP更接近真实眼压;Corvis ST的CCT测量值与A超、Lenstar不可相互替代,与Pentacam可相互替代。

  • 标签: 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 三维眼前节分析仪 眼压 中央角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角膜绷带镜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46例单眼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戴镜组,各23例(23眼),两组均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毕对照组眼垫包眼,戴镜组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眼部自觉症状、角膜创面愈合及复发情况。结果戴镜组术后眼部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戴镜组角膜创面修复较对照组快;术后6月,两组均未见复发情况。结论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可加快术后角膜创面的修复,减轻患者术后的眼部刺激症状,绷带镜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可减少复发可能,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角膜绷带镜 复发性翼状胬肉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角膜水肿和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本组的105例患者中,丢失角膜内皮细胞的几率为1.9%(2/105)~60%(63/105),平均丢失率为(19.22±1.82)%;同时,晶体核分级和超乳时间等变量与术后1d角膜厚度增加率呈现出正比关系,并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呈现出正比关系,即出现角膜水肿的几率越高,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越高,临床上在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应该及时测量角膜厚度,为预防和治疗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早期角膜水肿 角膜内皮细胞丢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维生素C局部应用治疗在角膜炎角以及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本实验选取我院2018年9月到2019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符合角膜炎以及角膜溃疡病情的患者100例,以随机分配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入院后采用眼科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维生素C局部应用,对试验中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详细记录并进行对比。结果经维生素C局部应用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进行治疗后,观察组病患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角膜炎角以及膜溃疡的治疗中进行维生素C局部应用,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予以在临床上推行。

  • 标签: 维生素C 局部应用 角膜炎 角膜溃疡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大小角膜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对术后角膜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6例76眼,按照透明角膜切口大小的不同分为2.2 mm切口组37例37眼和1.8 mm切口组39例39眼。术中测量并比较2个组累积释放能量(CDE)和有效超声乳化时间。术前和术后第1天、第1周及第1个月,采用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测量并比较2个组角膜切口结构和角膜厚度;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并比较2个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中央角膜厚度(CCT)、直径3.0 mm范围角膜体积(CV3)和直径10.0 mm范围角膜体积(CV10)。结果2个组间角膜内皮细胞数量、CCT、CV3、CV10、角膜切口外口处角膜厚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组别=0.788、0.706、3.692、4.341、4.182,均P>0.05);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上述各参数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7.717、67.356、17.577、13.559、80.076,均P<0.01)。术后1个月2个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2个组CCT、CV3、CV10、角膜切口外口处平均角膜厚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1个月CCT、CV3、CV10、角膜切口外口处平均角膜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1.8 mm切口组术眼角膜切口内口哆开和角膜内皮错位的发生率分别为12.8%(5/39)和5.1%(2/39),高于2.2 mm切口组的0.0%(0/37)和2.7%(1/37),2个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78,P=0.024;χ2=0.295,P=0.590)。术后1 d,1.8 mm切口组角膜切口内口角膜厚度明显较2.2 mm切口组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角膜切口内口角膜厚度与CDE均呈正相关(r=0.231,P=0.025;r=0.347,P=0.003)。结论与2.2 mm角膜切口相比,1.8 mm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角膜切口内口哆开、角膜内皮错位发生率以及角膜切口内口处角膜水肿程度较高,且恢复较慢。

  • 标签: 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角膜切口 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 Pentac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