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日渐强盛.郑国就是自春秋初年始渐强大的诸侯国之一.近年来,在郑国的国都--新郑郑韩故城相继发现了大量珍贵的郑国青铜器,诸如新郑金城路铜器窖藏及城市信用社铜礼器窖藏①,新郑中国银行工地的16座青铜礼乐器坑及大批殉马坑②.诸多春秋郑国青铜器的发掘出土使学者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郑国青铜器上,研究郑国青铜器又使我们不得不对20世纪20年代新郑李家楼大墓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一次重新认识和研究.本文拟在已知图志、文章所提供李家楼大墓出土器物情况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地区其它出土材料考证大墓的时代,并尝试对其出土的青铜器进行复原研究.

  • 标签: 出土青铜器
  • 简介:本文将青海大通上孙家寨汉晋墓地出土的匈奴青铜“熏炉盖”文物与内蒙鄂尔多斯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的“匈奴金冠”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上孙家寨出土的“熏炉盖”应该是固定在皮革上的青铜神鸟冠装饰部件。

  • 标签: 熏炉盖 匈奴金冠 匈奴青铜神鸟冠
  • 简介:青铜器器物造型制约与局限,人物画像纹饰在圆柱体器物上为上下层叠环带状布局与构图;在圆面形器物上为内外层叠环带状布局与构图;在方柱体器物上则分为独立的画面进行上下分层布局与构图。为了克服器物造型对纹饰画幅的制约与局限,青铜器人物画像纹饰往往在狭小的画幅空间中表达多个绘画主题,或在一个绘画主题中,表达多个相关情节场景,以增加装饰纹样内容的丰富性。

  • 标签: 东周青铜器 人物画像纹饰 装饰工艺
  •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诸国纷争,激烈的社会变动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局面,反映在美术上就是以现实生活为关注对象。河南汲县出土的水陆攻战铜鉴和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宴乐渔猎水陆攻战纹壶上的纹饰是此时最具代表性的创新性纹饰。通过对“水陆攻战”纹样的产生、来源及其对我国绘画艺术发展产生的影响所做的探讨,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使人的形象摆脱了被动与束缚,这是春秋战国时期人文主义空前活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对之后的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水陆攻战 青铜 金银错 线刻
  • 简介: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体现,它以其丰富的铭文、精美的纹饰及造型、高超的冶金和铸造技术及表面处理技术而闻名于世,大多数出土青铜器均有不同程度的腐蚀,如果处在潮湿、酸性、盐碱、开放等环境中很容易被锈蚀或损坏、锈蚀主要有无害锈蚀和有害锈蚀两大类,通过分析青铜组成及锈蚀机理,除去或转化氯离子,对其进行化学除锈和封护,是青铜器除锈和得以长期保存的关键.

  • 标签: 青铜器 腐蚀机理 化学除锈方法
  • 简介:青铜零件在高温热处理过程中,其表面的油污会烧结形成烧结黑斑和表面发生高温氧化而形成一层较厚的黑色氧化皮,这层氧化皮和烧结物的组织致密,附着牢固,按一般铜及铜合金的酸洗方法酸洗往往难以彻底去除干净,甚至会发生过腐蚀,在后续的电镀中会造成镀层疵病,对于这类铍青铜零件必须采取特殊的酸洗工艺,即必须先经松动氧化皮处理,再进行混到浸蚀,才可以彻底去除干净,取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铍青铜零件 镀前酸洗处理 烧结斑 氧化皮 腐蚀 高温热处理
  • 简介:本文在比较全面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四耳簋进行了类型划分,经过认真地分析研究,得出四耳簋是西周初年出现的,主要流行在西周穆王以前,分布地域相当广泛且为周人、商人后裔及其他方国的高级贵族共同使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青铜簋的结论,同时指出四耳簋是周人重食文化的产物,填写了四耳簋研究的空白。

  • 标签: 四耳青铜簋 西周 高级贵族
  • 简介:新干大洋洲铜器群的年代问题曾经引起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其中歧说多集中在青铜容器的年代上。虽然有学者已经指出大洋洲铜器“既没有商代前期晚段的二里岗上层期的铜器.也没有商代后期殷墟二期以后的铜器”,但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大洋洲青铜容器的年代属于年代跨度较大的不同时期,其主体年代属于殷墟文化第一期和以妇好墓为代表的殷墟文化第二期。

  • 标签: 大洋洲 容器 青铜 上限 殷墟文化 年代问题
  • 简介:由湖南省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酌彼金罍——皿方罍与湖南出土青铜器精粹"展于11月18日正式开幕,作为上海博物馆2015年年底的跨年大展,是以湖南省博物馆2014年"皿方罍"回归这一重大文化事件为契机而举办的,共精选了包括皿方罍在内的11件湖南出土著名青铜器珍品展出。湖南位于长江中游,考古发掘表明,商代早中期来自中原的青铜文化进入湖南,商代晚期开始,湖南成为长江以南出土青铜器的主要地区之一。湖南出土青铜器在形制和纹饰上既有继承中原风格,也有融合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的艺术风格,在商周青铜器中独树一帜。

  • 标签: 出土青铜器 上海博物馆 商周青铜器 商代晚期 青铜文化 长江以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青铜症的疗效。方法对因新生儿黄疸光疗后出现青铜症的6例患儿进行高压氧治疗并与5例未进行高压氧治疗的青铜症患儿进行比较。高压氧压力0.06Mpa,时间1小时/天,10天为1疗程。结果高压氧治疗的6例患儿均在2-3天后青铜症消退,1疗程内均退完,效果显著,而5例未行高压氧治疗的患儿则在数月后才消退完全。结论高压氧对青铜症治疗效果显著,且未见有副作用。

  • 标签: 高压氧青铜症治疗
  • 简介:初一晨起理妆,见头发直竖,下意识地唱出了:“怒发冲冠凭栏处”之句。这是岳飞写的《满江红》的诗词。这首词,把笔者的记忆引向了遥远的童笠……(一)1944年10月间,在清远县白石潭乡景瑷图书馆操场上,有着新盖的停放国民政府第四军军长陈可钰遗体的灵堂。笔者当年才11岁,每天担水路过时,都进去看看吊唁的挽联。

  • 标签: 铜墨盒 情缘 《满江红》 国民政府 下意识 图书馆
  • 简介:鍪是一种金属炊具。实际是釜的一种变体,圜底釜的口部缩小并加长成脖颈,便成了鍪。古代文献中说“鍪似釜而反唇”,或说“鍪,小釜类”.其形态与功能都很明确。天水市博物馆馆藏一件汉代青铜鍪,整件器物上部器壁厚,下部器壁薄,属于实用器具。本文针对文物的病害情况,进行了科学的保护修复。

  • 标签: 青铜鍪 保护修复
  • 简介:<正>出土的古代青铜器,其埋藏期间,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蚀。出土时有的虽保持了器物的外形,但挪动时可能裂开;更为严重的,还可能已经没有铜胎,仅剩下腐蚀后生成的氧化钢锈块或粉末。还有一些器物虽然有一定厚度的金属没被腐蚀,暂时保持其器物的原状,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仍会继续腐蚀。总之,被腐蚀的青铜器,出土后必须进行保养、加固、修复,对此我们在修复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探

  • 标签: 古代青铜器 腐蚀 加固 文物 修复前 铜块
  • 简介:三、青铜剑制作工艺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的《考工记》,出现了世界上最早关于青铜合金配比的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消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 标签: 青铜剑 吴越 《考工记》 制作工艺 春秋战国 铜合金
  • 简介:为了解贵州赫章可乐遗址出土的一件金饰汉代铜镜的制作工艺和腐蚀特性,运用金相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分析和ICP发射光谱分析等方法,对铜镜样品的相组织、微观形貌和化学元素组成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铜镜的相组织为铸态组织,中心部位有α+σ共析组织和共晶组织,边缘大部分为氧化物。铜镜正面锡含量高,铜和铅含量较低,有腐蚀坑,其元素成分有铜、锡、铅、铝、氧、硅和碳;镜背面三角凹陷区有碳酸盐物质。镜本体主要成分为氧、碳、锡、铜,凹陷区和凸楞边缘主要成分为金。镜断面处锈蚀产物为锡的氧化物及铜的氧化物或碳氧化物。铜在表面分布是中间部位高,两边低;锡相反;铅基本内外一致;硅是内部少,外部多。分析说明,仪器分析方法是了解出土铜镜制作工艺和腐蚀特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贵州可乐遗址 金饰青铜镜 仪器分析 金相显微镜 扫描电镜分析 ICP发射光谱分析
  • 简介: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物,主要收藏在国家各级博物馆和文物考古部门,这些机构中一级历史文物的收藏数量到底有多少,这是必须弄清的重要问题。1992年国家文物局组织了全国文物一级品鉴定确认专家组,分青铜器、陶瓷器和玉器杂项三个鉴定专业组,笔者有幸参加了青铜器的鉴定工作。鉴定工作是1992年10月从河南省开始启动的,整体工作量很大,以后每年都在春秋两季到各省进行这项工作,截止到1997年5月已基本完成了全国各地一级品的鉴定确

  • 标签: 收藏 专业 国家文物局 鉴定工作 中国 历史文物
  • 简介:东周时代齐、鲁青铜器探索杜迺松(一)齐国重要青铜器简况西周王朝最初建立的"封邦建国",在分封的异姓诸侯国中,以姜姓贵族最为显赫和突出,其始祖姜尚在周初曾被封在今山东北部,建立齐国,历经西周、春秋和战国,齐国曾是周王朝的一个东方大国。史载:齐献公元年(...

  • 标签: 青铜器铭文 齐国 故城 鲁国 春秋前期 错金银
  • 简介:岭南早期的青铜乐器指的是西周时期该地区的青铜乐器。据现有资料,西周当是岭南青铜乐器出现的最早的时代,甬钟则是岭南地区早期乐钟研究中最重要的对象。先秦时期岭南地区的礼乐文化至少经历了岭外传人、吸收融合与独立发展三个阶段,这种阶段性特点在青铜乐钟的编制和性能上有所表现。西周时期岭南地区已发现的乐钟是以单件出现的,该地区真正的编钟在春秋时期才开始出现,礼乐文化异步态势由此开始。

  • 标签: 岭南文化 单件青铜乐器 青铜乐钟 甬钟 文化传播
  • 简介:先秦时期中原地区青铜镞出土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形制多样。各种不同类别的镞随着时代的发展,都在不断地演化。这种演化有鲜明的特征。镞的基本功能是杀伤性,但也有并无锋刃的镞。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文献中有镞有“八矢”的记载,但却没有具体的形制规定,通过考古出土的镞和发现的文字、青铜器上的画面,可以对文献记载提供物证,考证出哪些可能是文献记载的八矢。

  • 标签: 中原地区 先秦 青铜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