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8 个结果
  • 简介:srzn2(PO4)2:在大气中的高温固相反应合成Sm3+荧光粉。srzn2(PO4)2:Sm3+荧光粉是通过紫外光有效激发(UV)和蓝色光,和发射峰被分配到2-6h54G5//2过渡(563nm),2-6h74G5//2(597nm和605nm)和2-6h94G5//2(644nm和653nm)。对srzn2发射强度(PO4)2:Sm3+的Sm3+浓度的影响,其浓度猝灭效应srzn2(PO4)2:钐也观察到。当掺杂离子(=Li,Na和K)离子的发光强度,srzn2(PO4)2:Sm3+可以明显增强。在国际照明委员会(CIE)的srzn2色坐标(PO4)2:Sm3+定位在橙红色的区域。结果表明,该荧光粉具有潜在的应用在白光发光二极管(LED)。

  • 标签: 掺杂离子 发光性能 NA 国际照明委员会 白光发光二极管 SM
  • 简介:本文采用水热法在不同的条件下(不同温度、不同pH值、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制备了可见光催化剂Bi2WO6,同时也掺杂了Fe制备了Bi2WO6,并改变了原材料的配比,制备了Bi2O3-Bi2WO6。实验结果表明:Bi2WO6的禁带宽度在2.83eV,有良好的可见光催化性能。Bi2O3-Bi2WO6拓宽了禁带宽度,使得禁带宽度为3.05eV。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和催化剂的晶型、颗粒的半径大小、比表面积的大小都密切相关。然而催化剂的形貌、粒径、比表面积又与制备条件密切相关,只有在特定形貌下,粒径小并且均匀的情况下的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才好。在酸性条件下由于抑制了硝酸铋的水解,从而制备的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优于在碱性条件下制备的催化剂。催化剂在降解罗丹明B的实验中,催化时的去乙基作用使得罗丹明B溶液的主峰发生蓝移,主峰由553nm移动到了495nm。催化剂的去乙基作用于只有在可见光的照射下才会发生,并且去乙基作用使得光催化降解反应的初速度加快。催化剂的吸附性能影响去乙基反应,吸附性能差的催化剂发生去乙基反应的速度也低。催化剂在降解染料时对染料有选择性,本实验所制备的催化剂对罗丹明B的降解效果高于对甲基橙的降解效果。

  • 标签: 光催化性 禁带宽度 晶型结构 表面形貌 粒径尺寸 降解效果
  • 简介:摘要本论文为了研究掺铁二氧化钛颗粒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对有机物的降解性能,使用了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掺铁二氧化钛颗粒,然后将掺铁二氧化钛依次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进行表征来观察了解样品的结构和形貌以及样品的化学性质,并且用粒径检测仪测定它的粒径分布。最后以光催化降解硝基苯实验为探究对象,对掺铁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经过铁掺杂改性的二氧化钛光催化活性比没有经过改性的二氧化钛得到明显提高。

  • 标签: 二氧化钛 掺杂 光催化
  • 简介:摘要:本论文为了研究掺铁二氧化钛颗粒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对有机物的降解性能,使用了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掺铁二氧化钛颗粒,然后将掺铁二氧化钛依次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进行表征来观察了解样品的结构和形貌以及样品的化学性质,并且用粒径检测仪测定它的粒径分布。最后以光催化降解硝基苯实验为探究对象,对掺铁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经过铁掺杂改性的二氧化钛光催化活性比没有经过改性的二氧化钛得到明显提高。

  • 标签: 二氧化钛 掺杂 光催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放射性核素90-90钇敷贴治疗小儿血管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68例血管瘤患儿,将其依据单双号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传统90-90钇敷贴治疗)、观察组(放射性核素90-90钇敷贴治疗),各组均为34例,对比两组血管瘤患儿的外周血指标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的WBC、HGB、RBC、NEUT、PLT等同对照组比较,均未有明显差异存在,且两组患儿的临床总好转概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放射性核素90-90钇敷贴治疗小儿血管瘤不仅疗效显著,且对外周血指标的影响较小,安全可靠,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放射性核素 90锶-90钇敷贴 小儿 血管瘤
  • 简介:实验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不同气氛条件下的BaZn2(BO3)2荧光粉.在空气气氛条件下制备的BaZn_2(BO_3)_2样品,发射黄色的荧光,峰位在543nm处,这是由颗粒中单个带负电荷的氧填隙离子O-i中心捕获价带上的光生空穴,与导带上落下的光生电子辐射复合产生的.在氮氢还原气氛条件下的BaZn_2(BO_3)_2样品,发射绿色的荧光,峰位在500nm处,这是由于在颗粒中光生电子经过无辐射跃迁,落入被单一电离的氧空位缺陷V*o,再由缺陷回到靠近价带,与光生空穴复合产生可见光的发射.BaZn_2(BO_3)_2荧光粉紫外波段有很强的吸收,并且荧光衰减寿命和稀土元素掺杂的荧光粉寿命相当.因此BaZn_2(BO_3)_2荧光粉在用于白光LED时,将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潜在的商业价值.

  • 标签: BaZn2(BO3)2荧光粉 发光性能 白光LED
  • 简介:X射线低角反射实验技术是测定固体材料表层中杂质原子深度分布的有效手段。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反射技术和近年来发展的由反射实验数据逆向求解原子深度分布的分层逼近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分子束外延生长的δ掺杂(Sb)Si晶体样品,成功地测量了样品中几个纳米范围内的Sb原子深度分布,所得结果表明,300℃以下是用分子束外延方法在Si晶体中生长Sb原子δ掺杂结构的合适温度。

  • 标签: Δ掺杂 表层深度分布 锑原子 X射线反射 同步辐射 分层副近法
  • 简介:通过Cu纳米颗粒掺杂制备了Li[(Ni0.6Co0.2Mn0.2)1-xCux]O2三元正极材料,并通过调节Cu的掺杂量,讨论了Cu的掺入对Li[(Ni0.6Co0.2Mn0.2)1-xCux]O2三元正极材料晶体结构、表面形貌、电化学性能和循环性能等一系列性能的影响,铜掺杂量为x=0.01时,在0.2C倍率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了219.1mAh/g,经过50次充放电循环之后,剩余比容量为115.4mAh/g。最终结果为Li[(Ni0.6Co0.2Mn0.2)1-xCux]O2中Cu的掺入量为x=0.01时,所得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循环性能最为优异。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三元正极材料 纳米Cu掺杂 电化学性能 循环性能
  • 简介:采用阴极弧蒸发技术在A120,、低合金钢和硬质合金刀片上沉积Ti与Al原子比相近的Al-Ti-N和Al-Ti-Ni.N涂层,借助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纳米压痕、划痕实验和氧化实验,研究Si掺杂对Al-Ti-N涂层的结构、力学性能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Ti-N涂层为以立方为主的立方和六方的两相结构,Si掺杂可降低TiN中Al的固溶度,使涂层转化为以六方为主的六方和立方的两相结构;Si的加入导致涂层硬度由34.5GPa降到28.7GPa;Si掺杂引起涂层的应力增加,从而导致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降低;Al-Ti-N涂层的抗氧化性能随si的加入而显著改善,抗氧化温度提高到1000℃以上。

  • 标签: Al-Ti-N Al-Ti-Si-N 硬度 抗氧化性 涂层
  • 简介:草酸盐共沉淀前驱体通过煅烧热解得到活性炭负载的钴掺杂纳米氧化锌的复合光催化剂,采用XRD、BET等对产物进行表征,以亚甲基蓝为目标降解物,研究不同煅烧温度、不同掺杂钴纳米氧化锌负载量的复合材料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光催化剂前驱体的焙烧温度的升高,草酸盐分解的二氧化碳对活性炭孔活化作用增强,所制得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较好;掺杂钴纳米氧化锌负载量为5%,煅烧温度为650益的复合材料对较高浓度的废水表现良好的光催化降解性能,100ppm的亚甲基蓝溶液的光催化降解率最高可以超过97%.

  • 标签: 活性炭 钴掺杂氧化锌 光催化降解
  • 简介:利用稀土Ln=Y/Yb对SmzZr2O7进行A位取代掺杂,通过固相合成法制得Sm1.8Ln0.2Zr2O7(Ln=Y/Yb)陶瓷材料。分别利用XRD分析材料的晶体结构,SEM观察其显微形貌,激光导热仪测试其热扩散系数并计算得到热导率。结果表明,Sm1.8Ln0.2Zr2O7(Ln=Y/Yb)陶瓷材料为立方烧绿石结构,晶粒分布均匀,Yb3+/Y3+的掺杂降低了陶瓷材料的热扩散系数和热导率,其中Yb的作用更为明显。

  • 标签: Sm2Zr2O7 热障 涂层材料 烧绿石 结构 热导率
  • 简介:用简单可行的方法合成了功能化的石墨烯(GNSPF6)和磁铁掺杂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Fe3O4),并进一步研究了pH值、接触的时间和温度对它们吸附亚甲基蓝(MB)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值和温度的增加其吸附量也随之变大,从而说明该吸附过程是自发吸热的.因为GNSPF6的吸附过程只用了不到20min的时间,所以它的吸附是高效的.用经典的准一级反应、准二级反应和粒内扩散模型对其吸附过程进行动态分析,从结果可以发现,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比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更适用于描述吸附过程.采用传统的Langmuir,Freundlich和L-F吸附等温线模型来模拟分析数据,在20℃时,由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模拟分析得知GNSPF6和RGO-Fe3O4对MB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74.4和118.4mg/g.

  • 标签: 石墨烯 磁性 亚甲基蓝 吸附
  • 简介:摘要:一步水热法合成了铈掺杂氧化铜复合多壁碳纳米管双金属材料Ce-CuO/MWCNT,利用X 射线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材料形貌进行表征。将Ce-CuO/MWCNT修饰在玻碳电极表面,构建了儿茶素电化学传感器,制备的复合材料可以提供较多的催化活性位点,使儿茶素的催化氧化反应进行的更充分。由循环伏安法、差分脉冲伏安法表征结果表明该电极的线性范围为1~650 μmol·L-1,检测限为0.33 μmol·L-1。此外,该传感器能够实现对枸杞芽茶中儿茶素的快速检测,其加标回收率为99 %~109 %。

  • 标签: 电化学传感器 儿茶素 枸杞芽茶
  • 简介:摘要:氢燃料电池是一种能将氢气的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其大规模商用可以缓解传统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未来清洁能源变革的愿景。氢燃料电池中的催化剂层是氢气和氧气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电流的场所,是氢燃料电池的核心。目前,氢燃料电池中最常用的阴阳两极催化剂均为 Pt/C催化剂,但是氢燃料电池恶劣的工作环境容易导致催化剂降解失去活性,而在众多导致催化剂电催化失活的因素中,碳载体的表面结构和组分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商用碳黑因其低成本、高可用性和高介孔分布的特点已被广泛用作 Pt/C 催化剂的载体材料,但是该碳材料在缺陷和边缘处容易发生电化学腐蚀,而且其与铂纳米颗粒之间相互作用力较弱会引起催化过程中铂的迁移聚集,以上都会导致催化剂失活,进而影响到膜电极及最终电堆产品综合性能。因过渡金属ORR催化剂具有可媲美甚至超越Pt/C的ORR催化性能、更低廉的造价和更稳定的耐久性能,所以过渡金属掺杂的碳材料成为研究热点,展现出较大的商业潜能。本文通过镍氧化物修饰碳气凝胶得到燃料电池催化剂载体材料,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性能提升效果明显,单电池性能可达0.628V@2000mA。

  • 标签: 碳载体改性 Ni掺杂 催化剂 氧还原反应 氢燃料电池
  • 简介:目的对普萘洛尔(心得安)联合^90-^90镱(^90Sr-^90Y)敷贴治疗婴幼儿大面积皮肤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研究。方法将103例大面积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按掷硬币法分为3组:观察组47例^90Sr-^90Y敷贴治疗联合普萘洛尔处理;对照1组31例仅用^90Sr-^90Y敷贴治疗;对照2组25例仅用普萘洛尔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100.0%,加重率0.0%,疗效明显优于其他2组(P〈0.05);全部病例中毛细血管瘤有效率95.4%,明显高于其他2种类型;观察组毛细血管瘤、鲜红斑痣、海绵状血管瘤疗效与对照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1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周内见效率为53.2%,快于对照1、2组(P〈0.05);观察组放射性反应发生率12.8%,明显低于对照1组(P〈0.05);观察组全身性反应发生率为27.7%,低于对照2组(P〈0.05);普萘洛尔治疗剂量≤1.5mg·kg^-1·d^-1出现全身性反应发生率27.5%;〉1.5mg·kg^-1·d^-1的患儿出现全身性反应发生率90.5%(P〈0.05);血管瘤面积30~40cm^2患儿治愈率为32.2%;〉40cm^2患儿治愈率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萘洛尔联合^90Sr-^90Y治疗婴幼儿大面积皮肤血管瘤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必须掌握剂量与病灶面积。

  • 标签: 普萘洛尔 ^90SR-^90Y敷贴治疗 婴幼儿 皮肤血管瘤
  • 简介:采用固相反应法将五水硝酸铟(In(NO3)3·5H2O)、硝酸银(AgNO3)混合作为前驱体,在室温下研磨反应得到混合物颗粒,在600℃的温度下煅烧2h,可得银掺杂的In2O3的纳米颗粒,然后组装成气敏传感器。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气敏测试系统(WS-30A)对薄膜进行表征及气敏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银掺杂In2O3的纳米颗粒直径约为80nm,银颗粒在煅烧过程中已经渗透进立方晶型的In2O3晶格中。相比较纯的In2O3传感器,银掺杂后的In2O3传感器对乙醇显示了更高的灵敏度、更高的选择性以及理想的工作温度。对银掺杂的含量、乙醇蒸汽的浓度以及工作温度对气敏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10%mol含量的银掺杂试样在150℃的温度下,对乙醇蒸汽呈现出了最大的灵敏度与最高的选择性。也讨论了银掺杂对InO的气敏性能的影响。

  • 标签: 银掺杂 固相反应法 In2O3颗粒 气敏传感器
  • 简介: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尖晶石型LiMn2饥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尖晶石型LiMn2O4正极材料掺杂的最新研究现状,分析了该类材料的研究内容以及发展。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尖晶石型LIMN2O4 制备技术 掺杂
  • 简介:采用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稀土Gd3+掺杂的LaPU新型热障涂层用陶瓷粉体LaPO4(X=0.0,0.1,0.2,0.3;LGPO)。通过X-ray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TpDSC、高温热膨胀仪和激光热导仪对样品的相组成、微观形貌、热行为、热膨胀系数和热导率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稀土Gd3+掺杂的LGPO保持了独居石相结构;添加稀土Gd3+不仅可以降低材料的导热系数,还有利于其热膨胀系数的提高;随着稀土Gd3+掺杂量的增加,晶体中点缺陷浓度不断升高,声子平均自由程不断减小,使得稀土Gd3+掺杂的LGPO的热导率在x=0.3时达到最低值(λ=1.22w/(m·K),T=1273K),该值明显低于同温度下8YSZ的热导率。Gd3+掺杂的LaPO4体系是下一代新型热障涂层用陶瓷热门的候选材料之一。

  • 标签: LAPO4 稀土共掺 声子散射 点缺陷 热障涂层
  • 简介:本文采用固相反应法常压烧结制备MgNb2O6粉末,研究了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V2O5对MgNb2O6微波介电陶瓷的烧结丁艺和介电性能的影响。并运用XRD、SEM和LCR对试样显微组织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添加一定量的V2O5能够有效地降低MgNb2O6介电陶瓷的烧结温度,提高试样的致密度、频率温度系数及介电常数。当V2O5添加量为1.0wt%,且在1175℃烧结条件下获得的MgNb2O6陶瓷性能最佳,其性能参数分别为:εr=28,tanδ=0.00361,τf=54.64ppm·℃^-1。

  • 标签: MgNb2O6介电陶瓷 V2O5 烧结温度 介电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