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4 个结果
  • 简介:李存葆的散文大气磅礴、气势恢宏。作者力图贴近现实,反映时代焦点,将其深切的社会责任意识融入创作中,将个人情怀与民族情怀熔铸,将“道”与“乐”融合,以雄强的生命伟力对抗散文界的软性酥香,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 标签: 散文 民族情怀 题材
  • 简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重要的学术方法。在此背景下,海外电影研究很少局限于文本的艺术性,而越来越强调电影作为社会文本、文化文本的属性,重新回到了宏观的外围研究。侯孝贤电影因敏感的政治议题、突出的美学形式,成为文化研究的最佳文本之一。

  • 标签: 电影研究 世界范围 台湾经验 詹姆斯 中国性 孤岛
  • 简介:美国戴维·奥本的话剧剧本《求证》荣获2001年度普利策戏剧奖和托尼奖等多项大奖。《求证》是进入21世纪的美国戏剧以特殊领域为背景,以个人主义价值为主题,全面回归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体现了新世纪美国戏剧的发展趋势,值得国内戏剧学习和借鉴。该剧以数学为题材,采用了巧妙的插叙手法,从数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现实世界的非理性,阐释了自我怀疑和自我求证无处不在这一哲学命题。

  • 标签: 戴维·奥本 《求证》 数学 精神病 个人主义价值观 21世纪美国戏剧趋势
  • 简介:日本导演新海诚的动画电影《你的名字》与美国导演蒂姆·波顿的《佩小姐的奇幻城堡》在中国同时上映,也拥有着同样的情感诉求:让灾难停在来临前一刻。前者用爱情线编织灾难线,用东方的神秘思维改写灾难的历史;后者则以黑暗势力隐喻“二战”,用西方的逻辑思维编写时间程序。两者都制造了彼岸世界的幻象,是一种生活在现代语境中的人对历史的反思,是一种对不可磨灭集体创伤与记忆的书写。

  • 标签: 《你的名字》 《佩小姐的奇幻城堡》 灾难 彼岸幻象
  • 简介:去年春,几经周折的拙作《等郎妹》突然有了脱胎出世的天时地利人和,并且迅速组建起一个有志于探索打造客家艺术的主创班底,特邀的都是能工巧匠,毋庸置疑,他们可以打造出一个美丽的精神家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便是这个家园的主人公润月的饰演者——完美的、纯真的又是非常客家的,是经过客家的甘露长年沐浴,客家的五谷精心培育的精灵。然而残酷的山歌剧现状久久地锁紧了所有主创人员的眉

  • 标签: 《等郎妹》 山歌剧 精神家园 主创人员 精心培育 二度创作
  • 简介:萧兵对张光直的学术批评以“泛萨满论”为核心,表现在对虎食人卣、良渚玉琮、濮阳西水坡墓葬及三蹻的阐释,以及对中国与中美洲文明的比较等方面。从二人论述时间看,张光直未曾回应过这些批评,但对类似质疑有过预设和解释,本文称之为“潜在的对话”。二人的研究都围绕“物”展开,萧兵把“物”作为史料,旨在还原古史;张光直把“物”及物与人的关系视为理解中国文明起源发展的关键线索,希望建构新的文明起源和古史研究范式。然而,张氏在反西方史学理论的霸权叙事的同时,所凭借的资源仍是西学话语中的萨满理论,故受多方争议。当下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界的前沿发展呈现出将这两种“物”观念进行整合的趋势。

  • 标签: 萧兵 张光直 萨满论 艺术考古 “物”观
  • 简介: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带给不同领域的艺术家更多的创作灵感,电影、管弦乐组曲、诗歌、话剧等均是在绘画作品内容基础上的创作,形成了对原有作品新的艺术解读。

  • 标签: 富春山居图 解读 创作手法 语境
  • 简介:同样作为动词,对现实世界的看与对电影的看初看上去似无区别。其实,从学理角度出发,二者的差异不容忽视。这些差异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可以给电影创作和欣赏提

  • 标签: 电影创作 现实世界 摄影机 观众厅 接受美学 眼动
  • 简介:沈伟的舞作有一种境界——以诗意的创造净化我们的感官,以感性生命的迷狂和高度哲学抽象的统一的追求,彰显生命的美丽及其意义,以超越现实世界的想象引领人们飞升到理想的高度;或者,探究舞蹈艺术的本体,以自然身体的能量在人体内部和外部空间的流动,唤醒人们沉睡的感官,感受生命对自然的顺应和“天人合一”的和谐;或者,打破舞蹈艺术的本体,在不同的艺术边缘上行走或将不同媒介进行融合,创生出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呈现视觉的盛宴,让享有它们的观众感受当代艺术的创新和艺术家的创造品质。

  • 标签: 舞蹈艺术家 艺术创新 现实世界 当代艺术 作品评析 感性生命
  • 简介:综观世界当代电视剧的创作与生产,我认为有这样三大艺术走向:一是以美国电视剧为代表的“电影电视”。二是以日本的电视连续剧《阿信》,《三口之家》以及墨西哥的《女奴》,《坎坷》为代表的“戏剧电视”。第三,就是以我国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西游记》,《四世同堂》,《家春秋》为代表的“小说电视”。三大艺术走向,脱胎于电影、戏剧、小说三大艺术母体,走着自己的艺术道路,为还处于幼年时期的电视剧文化走向成熟,探索和积累着真正属于电视艺术自己的艺术哲学。三大走向,殊途同归,电视剧对艺术

  • 标签: 电影艺术史 艺术走向 艺术道路 日本电影 电视艺术 《四世同堂》
  • 简介:1957年美学大讨论,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氛围比较宽松、思想相对解放的背景下进行的一次学术意味比较浓厚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大讨论。这次美学大讨论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黄药眠于1956年春,为响应国家“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而写的《论食利者的美学》所引起,并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的激励下,迅速扩展,且逐渐于1957年6月“反右”前夕达到高潮,后一直绵延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初,发表的论文达千余篇。

  • 标签: 美学大讨论 黄药眠 美学观 纪念 北京师范大学 新中国成立
  • 简介:近二十年来,无论在京城,还是在羊城,我观赏过不少的广东戏(不仅仅指粤剧),但在广东省第八届艺术节上,连着观看了十几台的剧目,还是头一次。这次艺术节,我比较整体地了解、认识广东的艺术舞台。如果要用涵盖性的话语,客观地作出评述,我想到的关键词是:开放,创新,与生存空间。它们既相关连,也可各自解读;它们已为人们耳熟能详,也需与时俱进,注入新的生命元素。

  • 标签: 艺术节 广东省 舞台艺术 《等郎妹》 与时俱进 山歌剧
  • 简介:随着"大家纺"时代的到来,家纺产品的重新归类和定义。使得车饰、布艺玩具等产品的定位重新得到认识,无论从绣花枕头到纳米布料还是布衣长衫到西装革履,都在张显着时代变迁,历史巨变。而人们的思想和心境也在这些客观世界的渐行中发生了变化,布艺玩具虽然小巧又不引人注意,却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这种变化,下面我对传统的民间布艺玩具以及当代和处在最时下流行的布艺玩具的象征性意义和体现的时代思想作一下论述。

  • 标签: 传统 当代 布艺玩具 象征意义 表现性
  • 简介:本文回顾并评析文化纪录片《云起云飞彩云南》的创作过程,从评析中引申出云南建设文化大省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纪录片讲述的是云南各少数民族和谐相处的生动故事,而本文则力求从这些个案中找到这些故事的深厚人文以及历史的支点,从而为我们建设文化大省提供有益的新思路。

  • 标签: 纪录片 云南少数民族 和谐相处
  • 简介:2015年11月,由中国世界民族音乐学会主办、云南师范大学和云南艺术学院共同协办的"世界民族音乐学会第五届年会"在昆明隆重召开。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中心主题——"东南亚音乐"展开热烈而深入地讨论。内容涉及"东南亚音乐研究"、"其他地区音乐研究"和"世界民族音乐教育与推广"三方面内容。配合会议议题,以"音乐工作坊"和音乐会的形式对云南少数民族、印度、马来西亚、缅甸、越南等地区和国家的民族音乐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体现出"理气互为"的会议传统和学科特点。

  • 标签: 世界民族音乐 东南亚音乐 世界民族音乐教育 理气互为
  • 简介:通俗唱法在一定意义上说可自然天成,因为通俗唱法并无固定技术规范和模式,更无相应的理论体系。许多通俗歌手成名前都未接受过正规的声乐训练,用“本嗓”演唱。他们常是无师自通,凭着音乐听觉、模仿力和对艺术的执著,就能把歌唱好。但通俗唱法并不能永远处于这种自然状态,必须从直觉把握走向理性感知,并充分吸收美声、民族声乐等一切优秀的声乐艺术传统,在兼收并蓄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技术规范和审美观念。

  • 标签: 通俗唱法 自然生态 美声技巧 兼收并蓄
  • 简介:2015年11月28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中国诗酒文化协会、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暨新时期文艺回顾与反思研讨会”。与会学者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一年多以来,文艺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文艺形势也有卜些可喜的变化。

  • 标签: 回顾与反思 文艺观 总书记 习近平 新时期 学术论坛
  • 简介:“双重性体验”是我国著名戏曲导演艺术家阿甲先生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戏曲演员既要体验人情物理的生活真实,又要体验程式歌舞的审美真实,将歌舞和生活相结合,达到以歌舞演故事的目的,实现程式意象之美的艺术效果。这给话剧影视形体教学中形神互动的观念以最贴切、生动的启示。无论从表演艺术规律,还是从美学价值与品质上理解,戏曲程式歌舞训练中的一些原则要求都可以直接运用到话剧影视表演的形体训练中去。后者应从前者中汲取精华,丰富形体表现的内涵。

  • 标签: 双重体验 戏曲表演 借鉴 形神遇合
  • 简介:如果说电影是一门后现代艺术是基于它艺术形态上的考虑,那只是对它的科技性、复制性、拟像性等外部表象的界定,只有表现内容上的后现代才是真正的后现代电影。特别是在西方,电影的发展往往受到哲学思潮的影响,所以,电影和哲学往往是可以互证的。本文以《黑客帝国》和《楚门的世界》这两部电影做个案分析,从电影的技术层面透视其中后现代主题的营造。这两部电影在剧情上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它们都运用了高科技和营造了或真实或虚假的空间。《黑客帝国》营造了“母体(Matrix)”这个空间,《楚门的世界》建构了“桃源岛”这个世外桃源。技术的使用和空间的转向都导向了虚无这个后现代主题。这两部电影在技术、空间和虚无这三个方面呈现出异曲同工。

  • 标签: 黑客帝国 楚门的世界 技术 空间 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