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6 个结果
  • 简介:全球史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国际史学领域的新兴趋势。受此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以更宏观的视野对中国历史与社会变迁进行观察与解读,从而得出许多不同于传统观点的新见。以晚明史研究为例,张显清先生率先提出“晚明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观点,引起学界的广泛注意与讨论,目前已基本为学界所接受。

  • 标签: 早期近代化 中国历史 经济全球化时代 世界近代史 东亚 账簿
  • 简介:进出口业同业公会是近代外贸体制的要素之一,其随着外贸体制的近代转型也有一个从商品分类向行业归口转变的过程,其与外贸体制中其他要素的互动构成对外贸易运作体系。上海市进出口商业同业公会为抗战胜利后创建。作为新兴的同业公会,在组织架构、管理人员专业化和组织性质方面都带有明显的近代特征。但战后初期,贸易自由,外汇放开,进口贸易畸形繁荣,进出口行商对公会并无多少实际需求,公会的功能淡化;后因国民政府实行外贸统制,贸易政策多变,进出口行商只能以公会为平台向政府抗争,公会的功能趋向单一化,未能有效实现其"中间组织"的功能。公会的功能变迁反映了近代外贸体制转型的困境。

  • 标签: 外贸体制转型 上海进出口商业 同业公会
  • 简介:<正>记者:最近一些年来,学术界流行一种观点,认为清政府的新政本来是可以救中国的,辛亥革命原本是可以避免的,是不应该发生的。请问张老师,应该如何评价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张老师:这种观点是违背历史事实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制度所造成的腐败与落后,是中国社会难以进步的根本原因。就辛亥革命来说,产生革命的深厚根源在于那个时期的社

  • 标签: 张海鹏 清末新政 革命派 张老师 湖北军政府 武昌首义
  • 简介:自开商埠的推广与实践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一种独特的尝试模式。三都澳是近代福建省主动开放的商埠。笔者曾撰文探讨了三都澳主动开埠的历程与主客观条件。开埠后以埠际交易为主的对外贸易及其特征以及商埠对闽东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的影响。^1承此,本文探讨的问题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历史的制度条件下,以三都澳为实例的近代中国自开商埠对外贸易欠发展的不利因素或制约因素。文章接着认为对外贸易作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唯一增长因素,既促进了闽东北社会经济的有限发展,又是导致该区域经济类型无法从传统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化的根本原因。结合前此对三都澳商埠对外贸易特殊运动轨迹的透视,通过对商埠对外贸易滞后性因素的分析,在看到这种作用的相对弱和局限性的同时,反思自开商埠体系在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效用。

  • 标签: 三都澳地区 近代 中国 对外贸易 制约因素 商埠
  • 简介:自开商埠的推广与实践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一种独特的尝试模式。三都是近代福建省主动开放的商埠。笔者曾撰文探讨了三都澳主动开埠的历程与主客观条件。开埠后以埠际交易为主的对外贸易及其特以及商埠对闽东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的影响。承此,本文探讨的问题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历史的制度条件下,以三都澳为实例的近代中国自开商埠对外贸易欠发展的不利因素或制约因素。文章接着认为对外贸易作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唯一增长因素,既促进了闽东北社会经济的有限发展,又是导致该区域经济类型无法从传统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化的根本原因。结合前此对三都澳商埠对外贸易特殊运动轨迹的透视,通过对商埠对外贸易滞后性因素的分析,在看到这种作用的相对弱和局限性的同时,反思自开商埠体系在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历史地位和历史效用。

  • 标签: 三都澳 闽东北区域 经济发展 中国 自开商埠 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