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痛中心认证后,各部门急救流程的持续改进对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确诊为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206例临床资料,将认证前收治的9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认证后收治的108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对比研究组及实验组患者的开始发病至初次医疗接触时间、进门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初次医疗接触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总缺血时间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对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初次医疗接触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84.5(73.0,96.0) min]、总缺血时间[205.0(159.8,307.0) min]、进门到植入球囊扩张时间[72.5(58.3,83.8) min]较对照组[112.0(93.0,132.5) min、241.0(199.0,329.0) min、78.0(68.0,96.5) min]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开始发病至初次医疗接触时间稍短于对照组[124.5(77.3,201.0) min与130.0(76.3,216.0)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16.7%(18/108)与28.6%(2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Killip Ⅲ、Ⅳ级(OR 2.618,95%CI 1.244~5.509,P=0.011)、开始发病到初次医疗接触时间>90 min(OR 4.562,95%CI 2.167~9.603,P<0.001)、进门到植入球囊扩张时间>60 min(OR 2.227,95%CI 1.087~4.563,P=0.029)是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痛中心流程的持续改进可以促使本地区内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更有效地缩短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时间,减少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出现。

  • 标签: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再灌注时间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患者心电图QRS波终末变形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入院心电图将STEMI患者(n=80)分为QRS波终末变形阳性(3级缺血)组、QRS波终末变形阴性(2级缺血)组。两组均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SYNTAX评分,分为高分组(≥22分)、低分组(〈22分)。结果3级缺血组29例、2级缺血组51例,其中高分组27例、低分组53例。3级缺血组SYNTAX评分明显高于2级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2±8.3)分vs.(13.5±6.8)分,P〈0.001)]。高分组心电图3级缺血现象明显多于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4%vs.20.9%,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3级缺血(P〈0.001)、年龄(P=0.017)、糖尿病(P=0.014)、前壁心肌梗死(P=0.012)是冠状动脉病变SYNTAX评分高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QRS波终末变形阳性可能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3级缺血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SYNTAX评分高可能有助于解释3级缺血与预后差的联系。对STEMI患者以心电图3级缺血来预测冠状动脉高SYNTAX评分,可能有助于选择最合适的血运重建策略。

  • 标签: 心肌梗死 QRS波终末变形 3级缺血 SYNTAX评分 冠状动脉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ST抬高心肌梗死伴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ST抬高心肌梗死伴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实施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介入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两组并发症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对ST抬高心肌梗死伴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使用介入治疗可明显提升治疗效果,安全性也可得到保障,有较高使用价值。

  • 标签: ST段抬高 心肌梗死 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介入治疗策略
  • 简介: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8例ST抬高心肌梗死并采取溶栓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8)给予常规尿激酶溶栓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治疗,治疗组(n=30)在对照组治疗药物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院内及院外随访期间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9%,两组治疗方法的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未增加大出血等院内及院外心血管事件(P均〉0.05)。结论ST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并加用替罗非班治疗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溶栓治疗,未增加患者近期及远期心脑血管事件。

  • 标签: 替罗非班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探究早期口服尼可地尔在老年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急诊PC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选我院2017年3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诊PCI的ST抬高患者10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52例,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模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早期改良服用尼可地尔方法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的变化及术后30天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不良心脏发生率为(4例)7.69%,对照组患者不良心脏发生率为(11例)21.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不良心脏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并且在12h、24h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验证明,早期口服尼可地尔干预治疗老年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急诊PCI过程中效果显著,不仅能明显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强化左心室功能,减少心肌损害程度,而且有效地减少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值得临床借鉴和参考。

  • 标签: 早期 口服 尼可地尔 老年急性 ST段抬高 心肌梗死 PCI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诊PCI绿色通道在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8例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分为B组(传统急救处理)和A组(急诊PCI绿色通道),各34例,观察临床干预效果。结果A组抢救成功率97.06%高于B组的76.47%,A组死亡率2.94%低于B组的23.53%,A组急诊滞留时间、住院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后期存活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6.06%低于B组的3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绿色通道在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并降低心血管疾病及死亡发生风险,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急诊PCI绿色通道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诊治的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18例,均行急诊PCI术治疗。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59例患者采用肝素治疗为对照组,59例患者采用替罗非班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心肌组织再灌注分级情况、术后出血情况、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肌组织再灌注分级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显著改善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的心肌组织再灌注状况,明显降低术后出血与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替罗非班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诊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中、术后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CSRF或NR)现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符合2012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中急诊PCI适应症的1048例AMI患者,根据术后冠脉TIMI血流分级将患者分为正常血流组与异常血流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造影结果及介入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诊PCI患者中异常血流发生率为18.2%。统计分析表明既往血运重建、killip心功能分级、缺血时间、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病变血管、冠脉弥漫病变、血栓征象、术前血流TIMI分级、瘤样扩张、介入治疗方法及是否使用替罗非班与异常血流相关(P〈0.05)。应用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表明缺血时间、血栓征象、术前TIMI分级、病变为弥漫病变、介入方式可作为CSFP或NR发生的预测因素,使用替罗非班可作为预防CSFP或NR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缺血时间、血栓征象、术前TIMI分级、弥漫病变、介入方法可作为CSFP或NR发生的预测因素,使用替罗非班可作为预防CSFP或NR的保护因素。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诊PCI 慢血流 无复流
  • 简介:【摘要】 ST抬高心肌梗死( STEMI)是指具有典型的缺血性胸痛,持续超过 20分钟,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浓度升高并有动态演变,心电图具有典型的 ST抬高的一类急性心肌梗死。目的 探讨急性 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 PCI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效果及价值。方法 用“随机数字分配法”将中心医院 142例急性 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同样施行 PCI术后,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术后并发症优质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 3.1±1.2) h和住院时间( 7.9±2.6) d均短于对照组,术后每日睡眠时间( 6.8±2.4) h要比对照组的长,其护理总满意度( 97.18%)要高于对照组( 8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急性 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 PCI术后实施优质的并发症护理,能加快患者恢复速度,减轻病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心肌梗死 PCI术 并发症 护理效果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T-proBNP水平与急性ST抬高心肌梗(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死患者SYNTAX积分(SS)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心血管病中心诊断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并在发病后12 h内行急诊PCI治疗的1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每例患者的SYNTAX评分,根据得分情况将105例患者分为低分组、中分组、高分组,分析组间差异,并进一步评估NT-proBNP与SYNTAX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105例患者平均年龄55.10±11.67岁(29~84岁),其中男性患者92例,女性13例。根据SYNTAX得分情况分组,其中低分组18例,中分组38例,高分组49例。三组患者在基线水平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但三组患者在左室射血分数(LVEF)、NT-proBNP、肌钙蛋白I、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上存在显著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提示NT-proBNP与SYNTAX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r=0.223,P=0.022。结论对于行急诊PCI术治疗的STEMI患者,测定NT-proBNP水平可以提供除LVEF、SS评分之外评估心脏损伤程度及心脏功能的因素,可预测临床结局及指导远期治疗策略。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YNTAX评分 NT-proBNP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依诺肝素与瑞替普酶联合用于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共纳入辽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选取起始时间2020年1月,截止时间2021年2月。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6例),前者行依诺肝素、尿激酶联合治疗,后者行依诺肝素、瑞替普酶联合治疗。以统计学对两组患者治疗30min、1h、2h梗死动脉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30min、1h、2h梗死动脉再通率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组再发心绞痛、心源性死亡、心律失常以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依诺肝素与瑞替普酶联合用于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治疗中可明显提高梗死动脉再通率,预后较好,建议优先选择。

  • 标签: 依诺肝素 瑞替普酶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梗死动脉再通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壁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多支冠脉病变的心电图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2例前壁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心电图的改变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资料。结果相比于ST抬高程度0.05~0.1mV,ST抬高程度>0.1mV的敏感度、特异性、阴性预测值无明显变化(P>0.05),但阳性预测值的价值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前壁ST抬高程度与患者的多支冠脉病变有关,对前壁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电图检测多支冠脉病变的临床价值较高。

  • 标签: 心电图 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多支冠脉病变 预测效果
  •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8例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瑞替普酶组34例,以瑞替普酶20 mu间隔30 min,分2次静脉推注溶栓;尿激酶组34例,以尿激酶150U,30 min静脉滴注溶栓。比较两组的再通率、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过敏反应。结果 瑞替普酶组的梗死相关动脉总开通率明显高于尿激酶组,有明显差异(PO.05)。结论 瑞替普酶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并发心包积液的相关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用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90例作为讨论目标。根据是否并发心包积液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相关因素和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再灌注治疗、IRA、CK-MB峰值、TIMI血流分级、左室运动及收缩功能、Killip分级差异显著(P<0.05);梗死6个月内MACE情况,两组严重心衰差异显著(P<0.05)。结论:STEMI患者并发心包积液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再灌注治疗、CK-MB峰值、TIMI血流分级、Killip分级等,早期再灌注治疗能减少心包积液发生,STEMI患者并发心包积液提高严重心衰的发生率,预后较差。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包积液 相关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不稳定心绞痛(uAp)非ST抬高心肌梗死早期强化降脂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心内科诊治的不稳定心绞痛(uAp)、非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80例,按照住院号码尾数奇偶分为观察组(奇数)和对照组(偶数),各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80mg/d,对照组给以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两组患者均连续服药1年,服药1个月、6个月,12个月空腹采血检测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和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LDL-C和cRP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TC和LDL-C检测结果和1个月的cRP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6个月和12个月的cRP检测结果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随访期间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衰等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死亡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随访期间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心绞痛(uAp)非ST抬高心肌梗死早期强化降脂治疗能降低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水平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不稳定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强化降脂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以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为研究主体,分析介入护理流程的影响。方法:我院确诊的STEMI患者若干例,截取2020年1月-2021年4月收治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43例),其中43例设为B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另43例设为A组,实施介入护理流程,比较A组、B组护理效果。结果:A组相关抢救时间均显著短于B组(P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介入护理流程 抢救成功率 抢救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并发心包积液的相关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356例,分析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与病历资料,分析引起心包积液的相关因素。结果:分析数据显示,年龄、发病至开通血管时间、使用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血栓抽吸、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及 PCI 术后冠脉血流,是 STEMI 患者并发心包积液的独立相关因素。心包积液组患者的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再住院等发生率及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TEMI患者并发心包积液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发病至开通血管时间、使用GPI、血栓抽吸、CK-MB 峰值及 PCI 术后TIMI分级。而心包积液会增加患者远期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是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一个主要因素。

  • 标签: 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包积液 相关因素 患者 预后影响